《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二、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
一、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二、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陨石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强调每句旋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古代乐器
一、古琴
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琴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装有七根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按五声音阶排列。琴面还嵌有十三个琴徽,以标识弦上音位而用。演奏里右手拨弦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按声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或其他装饰音。此外还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有关古琴的文献记载及传谱浩如烟海,是我国古代音乐的珍品。
二、埙
古代吹奏乐器,形似梨,用陶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制而成。最早出现于约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时期的五音孔陶埙已能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发音古朴醇厚而悲壮。
三、筚篥
亦称“芦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诗行中常有细致的描述。
四、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称谓,琵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所以远在秦汉时期,对类似这种演奏手法的乐器一般地把它们概称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也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五、古筝
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汉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后增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弹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变化音。
六、箜篌
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 ( http: / / www.21cnjy.com )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渐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七、洞箫
单管竖吹,汉代开始盛行。古代箫多为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在封口处开半椭圆形吹孔,音量较小,音色委婉清雅,以夜阑更深之际乐声幽美悦耳著称。
八、编鋩
又称鋩锣,是古老而极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击乐器,由响铜铸成,锣脐为乳突状结构,锣面呈拱型。编鋩由三十二面鋩组成,音色浑厚洪亮,富有魅力。
九、篞
古代音区较低的笛类乐器。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乐第七》记载:“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音色低沉,悲切动人”。《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画面,看看这幅图表达的是什么情形?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诗与歌是不分割的,假如现在要为刚才这幅画面配乐,你会选择什么样情绪的曲子为其配乐。(学生想、答。)
师:请欣赏下面两首乐曲,感受其乐曲情绪,并选择一首为其配乐。(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阳关三叠》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首歌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师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
3、学唱《阳关三叠》。
A、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B、师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C、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5、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模仿,为后面的创编打基础。
6、认识古琴这种乐器。
辨析其音色,感受这种乐器一般表现什么样的情绪。
三、拓展与延伸。
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看书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
四、评价与总结。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共6张PPT)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作品简介
叠
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是指演唱(变奏)了三次。教材中选用的是歌曲中的一叠
音乐卡片
吟诵诗词
学唱歌曲
学练提示
这首歌曲被改编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请对比欣赏合唱,古琴,琴歌等多种不同形式的音响片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拓展练习
创编一个以“友情”为主题的真情短剧,可采用歌唱、双白、舞蹈等各种形式表演。
创编情景剧附点节奏
附点节奏,顾名思义就是含有附点的音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节奏。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附点,附点就是用来延长本音音值一半的一个点,比如说在4/4拍子中,本来一个四分音符演奏的失职是一拍,但在右下方加上附点之后这个音就要演奏一拍半。含有这样的带有附点的音的节奏就是附点节奏了。一般讲附点节奏有一拍前附点,一拍后附点,两拍前附点,两拍后附点,还有全十六前附点,后附点等。(共16张PPT)
阳关三叠
1、何为“三叠”?
2 、 何为“阳关”?
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
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产生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的谱写成的。目前常见的《阳关三叠》是一种琴歌。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演奏下吟唱的歌曲。
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解放后,由王震亚把它改编为混声合唱,秦鹏章也将它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加人声)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们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阳关以西还是贫荒绝域,自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贫荒的艰辛寂寞。因此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验,包含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这首歌曲深刻地反映
了唐代征戒徭役给人
民造成地痛苦,抒发
了诗人送友到塞外徭
役时地离愁别绪,所
以为后人出传唱。
《阳关三叠》
歌曲上半阕王维四句诗的旋律是一五声调式的商调式为基础的,四句曲调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情感真挚,成次分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
歌曲下半阕是长短句的旋律。全曲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非常自然地与发展羽调式相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交替出现,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
《阳关三叠》
歌曲的尾声是一种感叹的音调,它渐慢渐强地进行,仿佛进入迷惘的梦境一般,给人以期待、回味的诗意想象。
《阳关三叠》
“三叠”:古时演唱歌曲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叫三叠。
歌曲《阳关三叠》中的“一叠”、“二叠”采用女高音女低音声部来表现,速度为行板,力度为中强,使歌声更加真挚感人、动情,表达了难舍难分凄凉的情感。“三叠”由女高音领唱,在混声四个声部的衬托下,为歌声增添了层次感,其中人声的变化运用,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使歌曲更加深沉,表达了无限的惆怅、忧伤的离别之情。
《阳关三叠》
歌曲的尾声在力度上慢慢减弱,由很强到中强,再到弱,再由弱到很弱,至曲终,将人带入了迷惘的梦境,留给人无限的感叹、期待、与回味……
《阳关三叠》
组织讨论:听音乐思考问题:混声合唱的段落中,音色有什么变化?从而产生什么艺术效果?
《阳关三叠》
“一叠”、“二叠”采用女高音女低音声部来表现,速度为行板,力度为中强,“三叠”由女高音领唱,在混声四个声部的衬托下,为歌声增添了层次感;其中人声的变化运用,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使歌曲更加深沉,表达了无限的惆怅、忧伤的离别之情。
《阳关三叠》
这首古代歌曲深刻地表现
了王维原诗中所表现地深
厚诚挚地友谊,对远行有
人那种无限关还、意义惜
别地情意,成为我国古代
音乐作品中一颗光彩夺目
地的明珠,千百年来被人
们广泛传唱,具有旺盛的
艺术生命力。
谢谢观赏(共9张PPT)
阳关三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四四、四二拍节奏的律动。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及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欣赏学生整体感知音乐感觉。,通过反复逐句教唱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通过知识拓展,与音乐欣赏。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演唱歌曲, ,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了解古曲的美好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教唱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
四四、四二拍律动的把握、音乐情感的体悟。
友 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所以说,我们应该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这样就会 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欣赏艺术歌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渭城曲》
1、简介歌曲:
《阳关三叠》以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三次。在不同版本中,常会加新词来丰富情感。
2、请跟老师视唱简谱(2遍),熟悉旋律。
3、填唱歌词,注意节奏和气息的处理。
欣赏配乐朗诵——《阳关三叠》
跟录音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阳关三叠》
欣赏——民乐《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思想内涵
《阳关三叠》的去点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复杂的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的糅合在一起,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中国十大古琴曲
中国十大古琴曲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一、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二、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三、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四、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五、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六、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七、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八、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九、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十、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共15张PPT)
阳 关 三 叠
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诉说朋友间的珍贵友情
乐曲介绍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叠唱三次
现今经常演奏之《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3大段,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自古以来,“友情”一直是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人们都十分珍惜朋友间的珍贵友情,古人中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代诗人王唯与朋友元二的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遄行(chuanxing )
分组讨论:如何处理歌曲
(从速度、力度、声音、情感四方面分析)。
歌曲应采用中等速度,充满表情的演唱,后段的“遄行”处要略显激动,力度渐强,结尾处减弱,慢慢结束。
创编情景剧:创编一个以“友情”为主题的真情短剧,可采用歌唱、双白、舞蹈等各种形式表演。
小剧本:
地点:长亭(以讲台代替)
角色:诗人、元二、杨柳、酒保、伴舞者、伴奏
场景:杨柳青青(三个学生伴演杨柳,可对应歌词作模仿动作。)
诗人与酒保上场,在长亭等候。诗人朗诵诗句:“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清清柳色新。”
员二上场,与诗人对话。
诗人说:“兄长远去安西,不知何日能在相见,今日特备薄酒,以盼归期。”
酒保上前,斟满两杯酒。
诗人端起酒杯,唱前四句歌词。
两人一饮而尽,酒保斟酒。
诗人说:“此去安西路途遥远,请多多珍重”。端起酒杯,唱后四句歌词。
众人齐唱后四句词,两人饮酒。
员二下场,诗人远眺,共同谢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友情,同学们的友情,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由此可以看出: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让我们珍惜友情吧!阳关三叠
译文大意:
清晨一场细雨使渭城空气格外清新,
旅舍那么明净,柳枝也像梳洗了一番,
请您再干了这杯酒吧,
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
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
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
自己多多保重。
我是那样眷恋你,舍不得和你分离,
流下的眼泪都湿透了手巾,
心里难过啊,心里难过,
我将日日夜夜想念你。
谁人可依靠呢,谁可依靠呢,
我只有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
天天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
美酒啊,甘美的酒,
还没有喝,我的心已经醉了。
你骑浅灰色的马快要走了,快要走了,
可哪一天才能听到你车马回来的声音?
现在还能斟几回酒呢?
即便斟一千回酒还是有尽头的,
只有我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消失。
那无穷忧伤的感情啊,
写信表达吧,写信表达吧,
经常写信又好像在一起了,
又亲亲密密地在一起了。
啊,今天在这里分别,只能在两地相思,梦中经常相会,盼鸿雁传来你的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