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精妙语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 周总理的小故事: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的外交局面十分艰难,许多国家的记者都敢公然表示对我们的不屑。一天一位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与生互动: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小结:是啊,这个问题可以说充满了嘲讽,暗指中国人比美国人低人一等。猜猜周总理当时什么反应呢?面对这样粗鲁的挑衅,他微笑着从容不迫的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所以抬着头,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自然要低着头”与生互动:从这句话你又听出了什么?小结:一语双关啊,幽默又自信,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氏之子》一课去领会我们中华语言的幽默与风趣吧。
2.导入揭题,解题。猜一猜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师生互动,学着课题的样子做自我介绍。(设计意图:学生在用古文自我介绍的同时,逐渐融入古文学习的整体氛围当中。)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味所在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
2.指生读文,相机正音:(1)指生读,其他同学正音;(2)多音字解析:出示多音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根据意思选择读音。(2)接力读文。
3.读准节奏,读出韵味:(1)师范读(2)生自由练习读准节奏(3)齐读课文,读准节奏。
三、精讲课文,读出风趣所在
(一)引讲第一句
1.经过反复读文,老师想问问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杨氏之子,你会用什么?——聪惠
2.学习生字:梁与梁,比较记忆。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说一说4.仿照此句夸一夸同桌。(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刚刚进入课文学习状态,此环节的加入,让学生放松状态,不再拘束,积极快乐地投入接下来的学习。此外,让学生明白:夸奖别人就是赞美自己,鼓励他们平日里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5.小结学习方法
(二)自学其余四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试着弄懂句子的意思吧!
1. 生自由讨论,小组内说一说;2.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3. 指导书写:禽(1)生观察并交流书写关键点;(2)师范写;(3)生练写,师提醒坐姿并走到学生身边相机指导;(4)同桌互相评价。4. 师小结
四、以“聪字”为引,”探究“甚聪惠”
导语:杨氏之子具体聪明在哪里呢?1. 会聆听才为聪:(拿出)聪字,我们来看,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我们,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杨氏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用姓氏做文章
2. 有口才更是聪:哪里体现了他的口才呢?——应声答3. 有口有心真是聪:哪里体现了他是个有心人呢?——设果、未闻、夫子(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创新环节,以“聪”为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不动声色地解决了课后题,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五、拓展阅读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