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09: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多
一、知人论世
红烛映初心
知人论世,红烛映初心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
学者
闻一多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曾参加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后来加入中国民盟为民主而奔走呼吁。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毛泽东曾评价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
红烛般的一生
闻一多
(1899—1946)
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1922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
1925年,回国,办刊物,当教授,民主爱国活动
1927年,创建“新月派”
1932年,清华中文系教授。
1938年,带领学生一起转移到西南联大。
1946年,《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击杀
红色记忆:闻一多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5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二、红烛赞歌
吟咏品诗意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
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诵读全诗并简要分析。
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①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 烛
③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何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请大家再自由朗读,并尝试分别用一个词
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赞颂
困惑
了悟
激动
感伤
彻悟
慰藉
认同
肯定、期望
朗读诗歌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范读美听,吟咏诵读
三、细细研读
悟高尚情操
任务活动三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学习提示:首先找出诗中关于红烛的描写,概括出红烛的内在精神,然后结合诗歌,联系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具体分析红烛的象征意义。
红 烛
①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信仰,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这些都象征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
②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他欲拯救世人的灵魂,以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红 烛
任务活动四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1.这首诗共9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1)呼告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2)反复 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红 烛
任务活动四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1.这首诗共9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3)比喻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第六节用残风比喻当时黑暗势力,干扰阻挠拯救祖国的行动,生动形象。
(4)拟人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5)引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闻一多的“红烛”意象显然是继承了李商隐诗中的“蜡炬”意象,二者有着相似的品格:无私的奉献与牺牲。但同时,闻一多的“红烛”意象相对于李商隐的“蜡炬”意象又有着发展与创新: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物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本诗主旨
托物言志
【链接高考——古诗鉴赏】
[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特别知识清单(三)”,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步骤]
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景物。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清·刘熙载《艺概》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此物是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鉴赏诗歌的物象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
2.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2、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组织答案:
1、诗歌描写了一个( )的( )形象;
2、哪一句写了……,体现出( )特点;
3、运用( )手法或以( )自喻或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的( )品质/志向,表达( )感情。
同学们,青年闻一多先生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这对我们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付诸实践的奉献。希望我们都能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寻找诗中那个青春的“我”——紧扣时代使命,实现青春价值
青春,是五四时期,27岁的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喊出毁灭旧时代、建立新中国的力的誓言;
青春,是工农革命蓬勃发展时,32岁的毛泽东在湘江边“谁主沉浮?”的思索和叩问;
青春,是大跃进时期,26岁的昌耀在俄日朵雪峰之侧对生命的歌颂和对理想的坚持;
青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