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练习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练习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5: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玉案 送山谷①弟贬宜州
黄大临②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③。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④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锋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用反问的方式,强化突出了诗人漂泊远行的悲痛哀伤。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说一说该字妙在哪里
①尽字有完结、达到极限之意。
②别后的诗人夜尽无眠,思绪难排,只得以不停歇地听滴到空阶上的雨声,直到把雨声听尽来苦挨时光。
③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悲愤,想到弟弟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
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离别时的心境和离别后的状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捕捉了典型性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秋季。
B.颔联“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表现出了空间的遥远,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C.颈联“乡泪客中尽”,“尽”字将感情一泄无余;“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十分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D.尾联先运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又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归之情。
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④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
⑤在结构中的作用。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
结尾:照应开头/题目,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方法指导】题规范】
内容
结构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捕捉了典型性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秋季。
B.颔联“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表现出了空间的遥远,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C.颈联“乡泪客中尽”,“尽”字将感情一泄无余;“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十分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D.尾联先运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又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归之情。
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
②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歌很自然地进入颔联。
③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
④双关。“寒”字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①
[唐]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②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
注①行军司马:职官名。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相当于今参谋长的职务。本诗写于作者江州司马任内。②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由。“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整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
(2)“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赠钱征君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份。
B.颔联前句语义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是风烛残年。诗意是写人之志,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对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
D.尾联写如果钱少阳也像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就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说明尾联中“如”“犹”二字的作用。
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
吕尚的典故。吕尚即姜太公,八十岁钓于渭水上游的磻溪,适逢周文王前来打猎,遂同车而归,立为师
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
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登高》的写法、诗风一致。
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
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 , 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 . “鱼龙怒”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 . “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 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对时事的伤感
嫩黄色的柳条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 , 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写出了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B.“一鼓困曹瞒”与苏轼《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词的结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是以人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D.词中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所见与所感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 , 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
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哀颓,怀古是为讽今。
2. “临古地—怀古人—抒己情”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诗。两位词人虽同游赤壁,但对古人古事的描写各有侧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①元稹:唐朝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做的诗,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
B.元诗开篇点明二人相隔数千里,音信难通,好友牵挂诗人,在梦中也关心着他的境遇。
C.元诗中“因病”一语双关,表面指诗人患病的苦闷,实则饱含了精神上的无限凄凉。
D.白诗提到两位晚辈相继离世,由此感慨人事无常,生命短暂,以问句结情意味深长。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②,夜台茫昧得知不?
同样是写梦,两首诗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而起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梦境内容: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梦见的是不相干的闲人,而没有梦到友人;白
诗“夜来携手梦同游”,梦见与友人重逢,二人携手同游。
②因梦生情:元诗运用白描,先写好友梦己,再写自己没有梦到友人的惆怅,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白诗先以梦中相会的愉悦与梦醒后的失落对比,再由梦引出下文凄苦的现实,抒发了和好友天人永隔的哀伤,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诸葛亮无人可用,蜀汉早已空虚;“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作者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
“不堪回首”句直抒胸臆:伤感于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的苏轼和客子,早已随历史而逝(“而今安在哉”)!
“荒矶鸥鸟满烟芜”句以景结情:“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写出了现实的荒凉,委婉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仕途失意的感慨与人生短暂渺小、宇宙的苍凉的感叹。
干 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 小雅 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作为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本诗以“干戈”为标题,暗合写作背景。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两鬓丝”写诗人无力改变局势而徒添白发的愁绪。
C.颔联诗人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自己当前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两人相似。
D.尾联中诗人想要觅得“中山千日酒”,一醉解愁,意在表明自己想要在酒中解忧,暂求一时安宁。
16.诗家语曰“诗贵含蓄意蕴深”,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加以赏析。
后两联,诗人在表情达意上,含蓄委婉,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意蕴。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喻指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2分)
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2分)
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
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
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志。
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
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郊园即事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
②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
③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动听,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张翰是苏州人,在洛阳做官。当时是齐王马同执政,齐王任命他为大司马东曹掾。
有一年秋天,张翰在家中和朋友小聚,正在热闹之时,忽然刮来阵秋风。于是,张翰就想起了老家苏州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他跟朋友们说:“人这一辈子,最快乐的,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能为了高官厚禄,为了一个好名声,而在远离家乡的千里之处做官呢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明白这一点,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
张翰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就上书给齐王,说明了这个理由,辞官回乡,过上了他理想中的生活。
度、越过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①动静结合,雁南飞是动景,人倚楼是静景;
②调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
③借景抒情,通过星辰寥落、雁南飞、笛声悠远等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
早秋三首(其三)
许浑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尊聊自持。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中常借雁抒情,首句“雁犹远”既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也抒发了作者的悲愁之情。
B.“淮南人已悲”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下文对悲之原因的叙写。
C.颈联中作者发出“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的疑问,表达出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之情。
D.尾联写风雨交加的夜晚,本已情绪低沉的作者在想到自己的贫困后,内心更加伤感。
诗歌的颔联“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颇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这三首诗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有《丁卯集》
①颔联写树上残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钻出篱笆;
②作者运用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渲染了空灵、寂静的环境氛围,用“新菊”这一典型景物表明秋天的到来;
③作者以景衬情,借描绘空灵、寂静的秋景,衬托出孤寂、无奈之情。
风入松·寄柯敬仲①
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①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吾乡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词寄之,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而此曲遂遍满海内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开头将女子的娇艳欲滴和自己华发不胜簪的老迈进行对比,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B.词人和柯敬仲深得皇帝厚爱,每次起草完诏书,皇帝都让宫人用宫灯照引着他们回去休息。
C.“御沟”句和“飞燕”句写眼前的景色变化,冰白水蓝,颜色鲜明,“又”字与上片“几回”照应。
D.“杏花”句运用写实手法,将江南春色描绘得有声有色,和“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关心之情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①“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通过回忆词人和友人当年在当值途中驻马花间,流连瞻顾,不忍离去的情景来表现怀念之情。
②“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一语双关,写好友遭受的流言蜚语,如清寒还未散尽,还有谁会寄给你银字信笺呢?同时诉说自己因为好友的离去而寂寞冷清,完全感受不到春意的融和。
③结尾处以景结情,告诉友人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时候,他也要南归了。
吴中田妇叹(节选)
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茆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秕。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①,西北万里招羌儿②。
龚黄③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④!
【注】①王安石“新法”实行以来,国家赋税收钱不收米,造成钱荒米贱的现象。②本诗作于熙宁五年,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用钱币去“招抚”沿边的羌人部落,所谓“河西之役”开始。③龚遂、黄霸是汉代两个有名的好官。④“河伯妇”是《史记·西门豹传》的故事:巫婆借水神河伯娶妇来向百姓敲诈,西门豹为民除害把巫婆掷在河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一个农民的视角切入,围绕一个“叹”字展开全诗,塑造了饱受诸般苦楚的农民形象。
B.“汗流肩赪”劳作的艰辛与“如糠秕”回报的低廉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见农人心理落差之大。
C.“卖牛纳税” “要钱不要米”,真实反映了国家税收政策对农人的伤害,表明疾苦的根源更在于“人祸”。
D.“西北万里招羌儿”写出了国家对外政策的高瞻远瞩,抚绥沿边,开疆辟土才是英明国君的要务。
吴中田妇叹(节选)
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茆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秕。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①,西北万里招羌儿②。
龚黄③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④!
【注】①王安石“新法”实行以来,国家赋税收钱不收米,造成钱荒米贱的现象。②本诗作于熙宁五年,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用钱币去“招抚”沿边的羌人部落,所谓“河西之役”开始。③龚遂、黄霸是汉代两个有名的好官。④“河伯妇”是《史记·西门豹传》的故事:巫婆借水神河伯娶妇来向百姓敲诈,西门豹为民除害把巫婆掷在河里
传统诗歌讲究“曲笔”,指运笔旁侧迂曲,意在言辞之外,结合全诗赏析本诗“曲笔”的艺术。
①诗歌借一个农民在天灾之年辛苦劳作却因谷贱伤农、苛税难交、生活饥寒交迫而难以生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反语:“龚黄”正话反说,语带嘲讽,表达了作者对制定国家政策的朝廷高级官员的不满;
③借农家妇女之口,控诉了新政的流弊,艰辛的活着却“不如”做“河伯妇”死去能获得解脱,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新政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