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解析)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3: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6题 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喉咙(lóng) 折腰(zhé) 原驰蜡象(chí)
B.嘶哑(sī) 鲜妍(yán) 娉婷(pīn) 稍逊风骚(xùn)
C.冠冕(miǎn) 轻灵(líng) 忧戚(qī) 成吉思汗(hán)
D.呢喃(ní) 妖娆(ráo) 摇曳(yè) 红装素裹(guǒ)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永远xiōng yǒng(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jī nù(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诗句。
(1)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2)后来啊, 。(余光中《乡愁》)
(3)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4)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三年谪宦此栖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1)请给上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1个字)
(2)结合上面新闻,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所写内容是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
7.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甲】他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韧。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乙】“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l)【甲】文中的“他”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
(2)【甲】文的作者是 。
(3)【乙】文是19世纪英国一位文学家创作的世界名著《 》中的精彩对白,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 的女性形象。
第二部分 (7-21题 44分)
一、(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一类人?这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9.下面写景句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①。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②。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小史:书童。②建炎:南宋高宗年号。贼:这里指金兵。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尤工作马 (2)几能乱真
(3)使图所掳妇人 (4)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遂 断 右 手 拇 指 遣 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
(2)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13.文中赵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再举出一位与他相类似的历史人物,并用一句话简述其事迹。
三、(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5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4.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15.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6.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背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7.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18.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9.文中划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20.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 (22题50分)
21.请以“偏偏是 ”(从“你”“我”“他”“她”“它”五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B. 娉婷(pīn)——(pīng);
故选B。
2. 汹涌 激怒
【详解】(1)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2)激怒,jī nù,刺激使发怒。
3.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B.搭配不当。把“模式”去掉。故选B。
4.B
【详解】A.“:”应为“——”;
C.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
D.并非问句,不用问号,第一个改为“,”后一个改为“。”。
故选B。
5. 江山如此多娇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露从今夜白 万古惟留楚客悲
【详解】古诗词名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此题要注意“娇”“矮”“响”“今”“惟”等字不要写错。
6. 示例①:女排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示例②:女排里约奥运写下新传奇 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
【详解】(1)试题分析: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抓住导语即第一段文字根据主要事件的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2)试题分析: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如“铿锵玫瑰”偏正结构;“沉着应战”偏正结构;“铿锵玫瑰沉着应战”有时主谓结构。
7.(1)《骆驼祥子》
(2)老舍
(3)《简·爱》 追求平等,独立自主,自尊自爱。
【详解】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1)从第一段中“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曝自弃的行尸走肉。”此介绍可以判断也是“祥子”,
(2)从第二段中“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人物的对话中可判断出是“简·爱”。
(3)回顾作品内容,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活动来概括人物形象。《简 爱》以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成功塑造了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8.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9.化静为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使得所写景物生机勃勃,生动传神,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解析】8.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议论,由“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发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品评,前“惜”后“还看”,对英雄人物由部分否定到全然赞赏,所以“风流人物”指由秦皇汉武以来至今的英雄人物,能建功立业的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身为新时代英雄的领军人的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9.考查赏析句子。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山比作银蛇,把原比作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山、原拟人化,写出其争强争胜的雄心,夸张了山、原的高度。山如银蛇舞,原似蜡象驰,把静态的山、原动态化了,描绘了白雪覆盖群山、高原的壮观景象,展示了雪花飘飞中山、原似在升腾舞动的感觉,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使得所写景物生机勃勃,生动传神,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10.(1)擅长(2)几乎(3)绘画(4)其实 11.遂 断 右 手 拇 指 / 遣 去 12.(1)李伯时作画时,总是让赵广在身边侍候,时间久了,赵广就擅长绘画了。
(2)赵广毅然推辞说不能画画。 13.赵广是一位技艺高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人。
历史人物示例: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工,名词作动词,擅长;几,几乎;图,名词作动词,绘画;实,古今异义,其实。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遂 断 右 手 拇 指 / 遣 去。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每,时常,总是;使,让;侍,侍候;左右,身边;之,助词,凑足音节;遂,于是,就;善,擅长;画,绘画。
(2)辞,推辞;以,介词,用,拿;实,确实;画,绘画。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迁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地基础上进行分析。
第一问,“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可知赵广技艺高超;“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可知赵广大义凛然;“胁以白刃,不从”可知赵广威武不屈。
第二问,示例: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点睛】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让赵广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他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他),(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14.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15.示例:如“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16.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14.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根据相应的内容概括即可。本文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2——5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段的段首都以中心句的形式给出分论点。根据“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提炼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解答此题,需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示例:如“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这句话中用“干柴”比喻该记住的东西(或知识积累),用“火种”比喻生活种的观察和印证(或生活环境的启发),“会着”比喻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记住的知识),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这种知识积累的方法,通俗易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整体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概述即可。第③段中“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说明作者认为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第⑤段中“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说明作者认为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7.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18.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19.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 20.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紧抓文章最后一句“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可见“情韵”的含义广泛,包括作者在漓江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按照课文内容依次梳理概括即可。“雨霏霏,雾茫茫”“美丽的面颊”“绝美”借景抒情,写出了对漓江美景的喜爱;“先天残疾”“把他养大成人”写出漓江人的美,摆船夫妇收养残疾婴儿并养大成人;“仅有一条腿的鹦鹉”“朝夕相伴”写出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朗朗的笑声”“不甘心”“爽朗地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写出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沉默”“张不开”“不愿再耽误”等词都表现出“我”对摇船人的敬佩之情。注意要分条概括。
18.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或铺垫),有烘托(或对比、映衬),还有设置悬念引出对人物的描写等。“清癯瘦削”是外貌描写,“一走一歪”“跳了下来”“大声地笑”是动作描写,“兴致勃勃”是神态描写,还有语言描写“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等,字里行间表现出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另外本文描写人物的出现还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而且是步步设疑,“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 “一出生就”“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疑的作用即是吸引读者,造成读者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瘦削”“一走一歪的残疾人”,写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可是通过攀谈,“沉默”“想问问”“不愿再耽误”“充满阳刚的人”等词写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是欲扬先抑(或铺垫)的写法;“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是烘托(或映衬)的写法。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这是两个问题:“为什么想问”“为什么张不开嘴”,要结合上下文依次分析、回答。回答“想问”的原因,结合上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沉默”“腿部残疾”“少了一条腿”“苦心经营”“能有”等,表现出“我”对摇船人的同情和对他收入的担心,“想问”还包含有想帮助他的意思;回答“张不开嘴”的原因,要结合上下文中摇船人的性格特点回答,“朗朗的笑声”“不甘心”“爽朗地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中表现出的摇船人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困难,是不会接受别人的帮助的,他的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张不开嘴”的原因。
20.本题考查散文最后一段的作用。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1.内容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本文中“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阴柔情致”“充满阳刚”“美丽的人文诗章”,表现了作者对漓江美景的喜爱和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点明了主旨,由“标点”到“人文诗章”,是对中心的升华和深化;2.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本文开头描写“渔舟、游船”“逗点”“编织成篇”,结尾强调“那船”“标点”“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首尾呼应,这样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结尾如果有省略号,有修辞手法,则有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等作用。本文结尾把“漓江”“充满阳刚的人”比作“美丽的人文诗章”,且用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21.范文:
偏偏是她
“天呐!怎么会是她!”我木木的站在走廊上。
我的手里拿着六十八份模拟卷,突然跌了一跤。猛得看见了一张满分卷。我很惊讶,我算中等生,才得了八十多分,她的卷子竟然是满分!
那一天,我的心情糟透了,我似乎是被诅咒了似的。早上数学课,因为说闲话被数学老师批了一顿;中午又被罚去背课文;好不容易到了下午,一场数学模拟考试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试卷一发下来,一看到那长长的公式,脑袋就痛的不得了。在我眼中,那似乎是魔鬼的化身。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时,我就像个傻子似的痴呆地坐在那儿。不一会儿,一阵下课铃的声音传入我的那对啥都听不进去的耳朵里,我顿时心花怒放。可却不曾想到,数学老师——包青天似的黑脸向我望过来,盯了我足足一分钟,我赶紧将眼神放在她身上。她是我们班的转学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她的成绩也不怎么样。单是计算简单的算数题,也能给你做到不及格,更别说密密麻麻的“魔鬼化身”了。
我看了她一眼,心想,就算我的数学再差,她都不是我的对手!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万万没想到,一节体育课,老师就神速将六十八份试卷改完了。还有更“惊喜”的是,我的试卷上的错号几乎侵略了整张试卷,龙飞凤舞的错号上,写着一个很圆润的“80分”。我瞬间崩溃,80分啊!离满分之差是20分,然而这20分,足以让我排在几百人之后!班上只有十个人是一百分,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也是一百分!
我狐疑的夺走她的试卷,不仅整洁,而且真的是全对。唉,早知道,就不那么自以为是了。现在卷子上的零,似乎是嘲笑我,我恨不得把它给撕了。但,是啊!在模拟考试之前,她都是那么的认真。
到今天,那张试卷还粘在我的写字台前,我常常看见它便想到:如果当时,那个认真的人是我;如果当时,我没有自以为是;如果当时,我认真的复习了,那么,那个“偏偏”是属于我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吸取教训,这样,那个“偏偏”非我莫属!
偏偏是她,但下一次,肯定是我!
【详解】(一)审清题意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对“偏偏”二字的拿捏至关重要,它表明:
1.填充的对象可以是人物,事物或事件;
2.一个不应该出现的人物,事物或事件,或者一个小概率事件,最终变成了现实;
3.这个人物,事物或事件的实现,打破了作者内心的期待与平衡,引发了作者内心的波折;
4.在波折中,作者感受到了温馨的感情或者显而易见却又被自己忽略的道理;
5.这个人物,事物或事件,引起了作者对自己与写作对象的重新审视,引着读者向正能量方向行走。
(二)确定中心
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写作本题,切忌平庸,切不可记流水账地记叙一个生活内容。要注意参与、观察、思考、辨别、筛选、保留有积极意义、丰富精彩的内容。可以表达家庭幸福温馨的主题,可以反映周末里学校学习的主题,还可以是反映社会新面貌、新风尚等积极有益的社会生活。
(三)构思提纲
1、写作本文,主题确定之后,就是要构思选材,是不是所有意料之外的事都可以写?当然不是。学会“截取法”的运用,截取最精彩的生活场景与时段,截取一件事中最精彩的情节与片段,总之为了主题需要,做到详略得当。
2、描写生动,细节细腻,情感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希望能写出真情实感。要写出能打动、吸引读者的好文章,还要做到适当的描写与细节,这样会使你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3、具体行文时,对“偏偏”开头要有所铺垫,结尾要有所交代,要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答案第2页,共7页
答案第3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