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下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3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下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3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06 14: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1 锐角三角函数
(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包括两部分主要内容,一是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二是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前者在学习锐角的正弦时,已经得到了三个特殊角(30°,45°和60°角)的正弦值,结合余弦和正切的定义,类比即可得到另外两种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使解题场景更加真实化,会基本操作即可,涉及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根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度.
二、教学目标
1.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索得到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2.能进行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相关的计算,能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得到角度.
3.会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根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计算角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难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计算.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进行相关计算.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可以阅读使用说明书,或参考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步骤,通过大量练习形成熟练的技能.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内容: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思考:
1.在数学中经常用到三角板,一副三角板中除了直角,还有哪几个不同的角度?
2.一个三角板中,三条边长(从小到大)之比是多少?这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得到了哪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这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提示】1.30°,45°,60°三个不同的角度,我们称之为特殊角(下同)
2.如图,在含有30°和6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长之比是1::2;
在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长之比是1:1:.
主要依据是勾股定理,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
3.sin30°=,sin45°=,sin60°=.
主要依据是锐角的正弦的概念.
意图:通过三角板引出三个特殊锐角,作为研究对象.复习相关的知识,得到在三角板中的三边之比,为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奠定基础,并直接得到特殊角的正弦值,减少重复教学内容,也为求它们的余弦和正切值提供思路.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求特殊角的余弦和正切值
探索:类比求30°,45°,60°角的正弦值的方法,求它们的余弦和正切值.
【说明】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同伴互助为辅,交流结果,并进行总结,填写下表.
总结: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一览表:
锐角 A锐角三角函数 30° 45° 60°
sin A
cos A
tan A 1
意图: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不困难,在求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应用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式解题.
活动二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
例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cos260°+sin260°;
(2)
教师提示:cos260°表示(cos60°)2,即 (cos60°) (cos60°) .
【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订正,规范解题步骤.
解:(1)cos260°+sin260°=
(2)
归纳:求含有特殊角三角函数的算式的值,先把三角函数的值代入算式,再进行计算.
例4 (1)如图1,在Rt△ABC中,∠C = 90°,AB =, BC =,求∠A的度数.
(2)如图2,AO是圆锥的高,OB是底面半径,AO =OB,求α的度数.
图1 图2
思考:这两个问题与前面例题中的两个问题都涉及到锐角三角函数,从函数的角度来看,上面的例题中已知自变量(角的度数)求(三角)函数值.从这个角度看,本例有什么不同?
【提示】本例由边长求角度,要先求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再求自变量(锐角的度数).
解(1)在图1中,

∴∠A = 45°.
(2)在图2中,
∵tanα=,
∴α= 60°.
归纳:像其他函数一样,三角函数既可以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也可以由函数值求自变量.
意图:一方面学习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另一方面加深对三角函数的函数特征的理解.
活动三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问题:除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外,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求得呢?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67-68页两个“练习”之间的内容,或者阅读科学计算器中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使用说明.
操作: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操作计算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
归纳: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计算器上的三角函数名称键;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可使用° ′ ″键);
第三步:屏幕显示三角函数值.
2.根据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后按计算器上的2nd F和三角函数名称键;
第二步:输入三角函数值;
第三步:屏幕显示锐角度数(可使用2nd F和° ′ ″键,把结果单位改为度分秒).
意图:通过阅读,自学计算器的使用,既能提高阅读数学资料和操作文具的水平,又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教师讲解无法达成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7页练习第1-2题.(配套“活动二”完成)
2.教材第68页练习第1-2题.(配套“活动三”完成)
3.在Rt△ABC中,∠C=90°,,求∠A,∠B的度数.
解:由勾股定理,得
∴∠A=30°,∠B = 90°-∠A = 90°-30°=60°.
4. 在 Rt△ABC 中,∠C = 90°,∠BAC = 42°24′,∠BAC 的平分线 AT = 14.7 cm,用计算器求 AC 的长(精确到0.001cm).
解:∵ AT 平分∠BAC,且∠BAC = 42°24′,
∴ ∠CAT =∠BAC = 21°12′.
在 Rt△ACT 中 ,cos∠CAT =,
∴ AC = AT·cos∠CAT = 14.7×cos21°12′≈13.705(cm).
意图:教材中配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基础知识,规范解题步骤.补充的两道练习题,是对基础知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基本技能(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拓展提升.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用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3.从“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角度,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意图:前两个问题梳理知识体系,力求完备;后一个问题突出数学思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发言,不追求统一标准答案.
(五)作业布置
A组:教材第69页习题28.1第3-5题.
B组:教材第69页习题28.1第7-9题.
意图:分层作业,照顾不同学情的学生.其中A组题目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组题目有一定综合性,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除了学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基本技能(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外,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比如三角函数所体现的函数思想,几何图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与表达式(三角函数式)之间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及由计算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