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下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下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06 14:3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上节课对于锐角的正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节课所学的余弦和正切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比较容易理解,故本节课不再像学习正弦那样,由教师引导从特例到一般逐步深化,而是类比正弦让学生论述两边比是定值,从而得到余弦和正切的概念,进一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解答简单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类比正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余弦、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类比思想与函数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余弦、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会利用定义求三角函数值.
【难点】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函数特征.
四、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类比上节课所学的正弦知识,学习余弦和正切的概念,并利用概念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探究:Rt△ABC和Rt△A'B'C'中,∠C=∠C'=90°,∠A=∠A',∠A和∠A'的对边与邻边如图所示.
(1)与有什么关系?请给出证明.
(2)与有什么关系?请给出证明.
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定值,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是一个定值.
意图:类比正弦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比,借助相似说明其两边比的确定性.
效果:突出类比思想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重要价值.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学习余弦和正切的概念
通过以上探索,对发现的两个“定值”分别给出定义:
余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 A=;∠B的余弦,记作cosB,即cos B=.
正切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 A=;∠B的正切,记作tanB,即tan B=.
意图:类比锐角的正弦定义的方法,得到锐角的余弦和正切的定义.
效果:把直角三角形的边用对角顶点的小写字母表示,方便记忆,体现了字母的简洁性特征.
活动二 学习三角函数的概念
探索:我们学习了关于直角三角形中两边比的三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它们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与角度的大小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归纳: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与三角形的大小没有关系,与角度的大小有关系,随着角度的大小而变化,即对于锐角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它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从而形成了函数关系,即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是这个锐角的函数,锐角的度数是自变量.
命名: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称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讨论:如果锐角不在直角三角形中,那么它的三角函数值还存在吗?
总结:锐角的三角函数是由锐角的大小决定的,即使不在直角三角形中,它的三角函数依然存在,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更方便利用定义式求解.
意图:通过对锐角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探索与讨论,更加深入的认识三角函数的函数特征.
效果:在具体的探索与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合作分享明确三角函数的概念.
活动三 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例2 如图,在 Rt△ABC 中,∠C=90°,AB=10,BC=6,求sinA,cosA,tanA的值.
由学生独立解答,师生共同订正格式与步骤.
解:由勾股定理,得
因此
思考:
1.能求∠B的三个三角函数的值吗?
2.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使三角函数的值不变,那么条件可以怎样改变?从以下角度思考:
(1)换掉一条边长,即只保留“AB=10,BC=6”中的一个条件,再增加另一个条件;
(2)改变两条边长,即“AB=10,BC=6”两个条件中的数据都改为其他数,有多少种改法,这些不同的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3)不给出两条边长的具体数值,可以吗?尝试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条件,并进行解答;
(4)只给出∠B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没有关于边长的条件,可以吗?尝试编题并解答.
3.给出∠B的一个三角函数值,以及“AB=10,BC=6”中的一个条件,能求出什么?
(1)尝试编题并解答.
(2)对比上述两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发现什么等量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提示】1.
2.(1)用“AC=8”换掉“AB=10,BC=6”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均可.
(2)有无数种改法,比如:AB=5,BC=3;或AB=15,BC=9;或AB=1,BC=0.6;等等.
这些不同的改法中,AB:BC=5:3.
(3)把“AB=10,BC=6”改为“AB:BC=5:3”.
解:设AB=5k,则BC=3k,
由勾股定理,得
因此
(4)例:在 Rt△ABC 中,∠C=90°,求sinA,cosA,tanA的值.
解:由得,若设AB=5k,则BC=3k,
由勾股定理,得
因此
3.能求其他未知的边长和锐角三角函数值.
(1)例:在 Rt△ABC 中,∠C=90°,BC=6,
求AC,AB以及sinA,cosA,tanA,sinB,tanB的值.
解:由得,若设AB=5k,则BC=3k,
由BC=6,得3k=6,解得k=2,则AB=10.
由勾股定理,得
因此
(2)sinA=cosB,cosA=sinB,tanA·tanB=1.
由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定义,可知:
意图:通过教材中例题的解答,培养良好的基本解题规范,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变式思考,深入探索在不同条件下锐角三角函数的解法,初步探索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并为解直角三角形做铺垫.
效果: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思考题下,思维逐步递进,通过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5页练习第1-2题.
2.如图,△ABC 中一边 BC 与以 AC 为直径的 ⊙O相切与点 C,若 BC=4,AB=5,则sinA=______,cosB=_____,tanA=______.
3.如图,在 Rt△ABC 中,斜边 AB 的长为 m,∠A=35°,则直角边 BC 的长是( A ).
A. B. C. D.
4.如图,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弦AD.BC相交于点P,若 ,那么( B ).
5.如图,在 Rt△ABC 中,∠C = 90°,cosA =,求 sinA,tanA 的值.
解:
设 AC=15k,则 AB = 17k,
由勾股定理,得

意图:通过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三角函数,进一步理解三种常见三角函数的概念.
效果: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四)课堂小结
1.综合两节课所学内容,说一下常见的三种锐角三角函数的求法.
2.为什么说锐角三角函数是一种函数,谁是谁的函数?谁是自变量?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一下你对类比思想的认识.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采用适当方法梳理概括本节知识.
效果:在独立解题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梳理和分享质疑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A组:1.教材第68页习题28.1第1题(只求余弦值和正切值),第2题.
2.如图,在Rt△ABC中,∠C=90°,D为AC上的一点,CD=3,AD=BD=5.求∠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在Rt△BCD中,∵CD=3,BD=5,
∴BC=,
又AC=AD+CD=8,
∴AB=,
∴sinA=,
cosA=,
tanA=.
B组:
1.教材第70页习题28.1第10题(证明结论).
2.如图,在△ABC中,AB=AC=4,BC=6,求cosB,tanC的值.
(提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可以用恰当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
解:过点 A 作 AD⊥BC 于 D.
∵ AB = AC,
∴ BD = CD = 3,
在 Rt△ABD 中,
∴cosB=,tanC=.
意图:A组题目注重简单问题的解决,B组题目有一定综合性,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
效果:布置分层作业,照顾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采用类比思想,从锐角的正弦开启锐角的余弦和正切的学习,由于在上节课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学习比较顺利.综合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共同具有的函数特征,是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对于课本例题进行多角度的变式思考,在求三角函数值、探究它们的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