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已经研究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本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与锐角之间的关系,并把一个锐角与其对边、斜边的关系,作为第一个研究对象,即得正弦,成为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起点.
二、教学目标
1.构建探索锐角正弦的定义方法,初步理解锐角的正弦概念.
2.在直角三角形中,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锐角正弦的概念.
【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定值.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开展对新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内容:通过直角三角形元素关系,得到本章研究方向.
如图,在Rt△ABC中,∠C=90°,一般把∠A,∠B,∠C的对边分别表示为a,b,c.
思考:1.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除了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还有什么关系我们没有研究?
【提示】1.数量关系:(勾股定理);位置关系:a⊥b.
2.∠A+∠B+∠C=180°;两个锐角的关系:∠A+∠B=90°.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意图: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两种几何元素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关系,即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既然前两种关系都已经学习了,那么第三种关系就成为需要弥补的知识,由此引导学生把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效果: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新知识充实到已有知识结构中,使之更加完备.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在现实情境中探究问题
问题:如图,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的坡角(∠A)为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 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探究:把以上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可以怎样描述?怎样解答?
如图,在Rt△ABC中,∠C=90°,∠A=30°,BC=35 m,求AB的长.
【提示】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得到答案:需要准备70 m长的水管.
思考:1.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 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请归结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2. 由这些结果,你能发现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提示】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得到答案:需要准备100 m长的水管.
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为30°,那么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都等于.
意图: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进行研究,得到它的对边与斜边之比不变.
效果:让学生感受到锐角三角形函数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特例加以说明.
活动二 变式探索,加深认识
变式1 如图,在Rt△ABC中,∠C=90°,∠A=45°,求∠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思考:这个结果是否随三角形的大小而变化?
变式2 如图,在Rt△ABC中,∠C=90°,∠A=60°,求∠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思考:这个结果是否随三角形的大小而变化?
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度数一定时,会有什么结论?
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
演示:如图(按Ctrl点击可链接到几何画板课件),用几何画板演示,观察猜想所得结论是否成立.
只改变点B的位置,∠A大小不变,观察BC与AB的比值是否改变.
意图:通过含有45°角和60°的直角三角形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它的对边与斜边之比不变.
效果:让学生通过更多特例加深对结论的认识,并为后续得到特殊角的正弦值做好铺垫.
活动三 借助相似,证明结论
探究:任意画Rt△ABC和Rt△A'B'C'中,使得∠C=∠C'=90°, ∠A=∠A',那么与有什么关系?
归纳:在Rt△ABC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意图:通过证明,印证结论的正确性.
效果:遵循“特殊——一般”的思路进行研究,体现了探索新知的基本路径.
活动四 学习正弦的概念
定义: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
sin A=.
注意:
1. sinA不表示“sin”乘“A”,而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弦,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2.常见书写格式示例:sinA,sin30°,sinα,sin∠1,sin∠BAC.
3.sinA表示一个比,没有单位.
推导:根据正弦定义,结合前面的探索,你能得到哪几个特殊锐角的正弦值?
【提示】sin30°=,sin45°=,sin60°=.
思考:锐角∠A的正弦sinA 随着∠A的变化有什么变化?
总结:锐角∠A的正弦sinA 随着∠A的增大而增大.
例1 如图,在Rt△ABC 中,∠C = 90°,求 sin A和 sin B 的值.
思考:在图(1)中求 sin A和 sin B 的值,还缺少什么条件?
根据图(2)中的条件,可以直接求哪个角的正弦?
规范解题格式与步骤.
解:如图(1),在 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因此,
如图(2),在 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因此,
意图:对于前面探索得到的“固定值”给出名称,得到正弦的定义,并通过解答例题,直接应用定义求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值.
效果:承接探索结论,水到渠成的达到对正弦定义的认识,在解题中完成初步理解.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
(1)sinB表示sin·B,即∠B的正弦与B的乘积.( × )
(2)如图1,sinB=.( × )
(3)如图2,sinA=0.4cm.( × )
(4)如图2,sinB=.( √ )
(5)如图3,sinA=.( × )
图1 图2 图3
2.在 Rt△ABC中,锐角 A 的对边和斜边同时扩大 100倍,sinA 的值( C )
A.扩大100倍 B.缩小到原来的 C.不变 D.不能确定
3.在 △ABC中,∠C=90°,AB=7,BC=3,则sinA 的值为 ( C )
A. B. C. D.
4.如图,在Rt△ABC 中,∠ACB=90°,CD⊥AB,垂足为D,
(1) sinB可以由哪两条线段之比表示?
(2) 若 AC = 5,CD = 3,求sinB的值.
解:(1)∵ ∠A =∠A,∠ADC =∠ACB = 90°,
∴△ACD ∽△ABC,∴∠ACD = ∠B,
∴
(2)
由(1),得
意图:通过正误辨析,避免陷入对正弦定义的错误认识,其余题目限定在直角三角形中,适当控制难度.
效果:针对学生的解答和展示交流情况,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
1.锐角的正弦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2.我们在探索定义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数学活动?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意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发言,既要梳理知识,又要回顾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效果:在独立解题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梳理和分享质疑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A组:
1.教材第64页练习第1,2题.
2.教材第68页此题28.1第1题(只求∠A,∠B的正弦值).
B组:
1.教材第68页此题28.1第6题.
(思考:为什么添加“∠A≠45°”这一条件?).
2.如图,已知点 P 的坐标是 (a,b),则 sinα 等于 ( D )
A. B. C. D.
3.如图所示,△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 B=.
请判断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求sin B的值.
解:不正确.
在Rt△ABD中,AD=BD=3,
则AB=,
∴sin B=.
(提示:也可以在Rt△AEF中求sin B,或求得∠B=45°后求sin B)
意图:A组题目注重正弦定义的直接运用,B组题目增加了问题背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
效果:布置分层作业,照顾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指出问题的研究方向;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得到基本图形,从特例开始探索猜想,归纳结论,借助几何画板验证,利用相似知识证明,都是为了得到正弦概念做充分的准备,可见整节课强化了研究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