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02讲有理数与数轴同步学与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02讲有理数与数轴同步学与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06 13: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2讲有理数与数轴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①与有理数有关的概念 ②有理数的分类 ③数轴的认识 ④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数轴上的点的移动. 掌握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能够对其准确的分类. 掌握数轴,熟悉数轴的三要素. 掌握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能够利用数轴表示数. 能够利用数轴解决相关题目.
知识点01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 与 统称为有理数.
整数包含 、 、 .
分数包含与 .
自然数: 与都是自然数.
非负数包含 与 .非负整数包含 和 .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按照定义分类:
有理数按照正负分类:
题型考点:①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②对有理数进行正确的分类.
【即学即练1】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① 是负分数;②1.5不是整数;③非负有理数不包括0;④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⑤0是最小的有理数;⑥-1是最小的负整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数、0、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B.分数和整数统称为有理数
C.正有理数、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 D.以上都不对
【即学即练2】
3.把下列各数分类,并填在表示相应集合的大括号内:
,,,0,+12,-6.4,,-4%.
(1)整数集合:{______…};
(2)分数集合:{______…};
(3)非负整数集合:{______…};
(4)负有理数集合:{______…}.
4.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3.5, 3.1415,π,0,,0.03,,10,,
自然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非正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知识点02数轴的定义与数轴的三要素
数轴的定义:
规定了 、 、 的用来表示数的直线叫做数轴.图示如下:
数轴的三要素:
、 、 是数轴的三要素,在画数轴的时候三要素缺一不可.一般情况下规定为正方向.单位长度视情况选择大小,同一个数轴的一定要统一.
题型考点:对数轴的理解.
【即学即练1】
5.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一条直线 B.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
C.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D.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6.下列数轴画得正确的是哪个(  )
A. B.
C. D.
知识点03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
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
①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即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只能找到个
点来表示它.数轴上一个点也只能表示个数.
②表示正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一定在原点,表示负数的点一定在原点的.
题型考点:①判断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以及在数轴上找到数的位置.
②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③数轴上点的移动.
【即学即练1】
7.计算
(1)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有理数:;
(2)指出下图所示的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的有理数.
【即学即练2】
8.在数轴上,到表示-1的点的距离等于6的点表示的数是( )
A.5 B.-7 C.5或-7 D.8
9.在数轴上与所对应的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 .
【即学即练3】
10.如果在数轴上点表示-3,从点出发,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则点表示的数是 .
11.点A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若一个点从点A处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 .
题型01有理数的分类
【典例1】
1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2.5,10,3.14,0,,-20,+9.78,+58,,-1
整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非负数集合:{ …}
13.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13.5,0,+27,﹣,,﹣10,3.14
(1)正数集合:{   }
(2)负数集合:{   }
(3)整数集合:{   }
(4)分数集合:{   }
(5)非负整数集合:{   }
题型02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典例1】
14.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 .
变式1:
15.点在数轴上表示,点离的距离是,那么点表示( )
A. B. C.或 D.或
变式2:
1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10
B.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10
C.数轴上表示-4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10
D.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10
题型03数轴上点的移动
【典例1】
17.数轴上一点表示的数是,先把这个点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则点表示的数是 .
【典例2】
18.在数轴上点 表示,如果把原点向正方向移动一个单位长度,那么在新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   )
A. B. C. D.
【典例3】
19.如图,数轴上一动A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若点C表示的数为1,则点A表示的实数为( )

A.7 B.3 C.-3 D.-2
【典例4】
20.如图,圆的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该圆上的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点重合,将该圆沿数轴滚动1周,点A到达点的位置,则点表示的数是 .
题型04数轴的折叠问题
【典例1】
21.如图,已知纸面上有一数轴,折叠纸面,使﹣3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与﹣5表示的点对应的点表示的数是(  )
A.3 B.4 C.5 D.﹣1
【典例2】
22.如图,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为,经过点折叠这条数轴,使数轴在点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若点右侧的点与数轴上表示的点重合,则点所表示的数为( )
A. B. C. D.
【典例3】
23.小超在纸上画了一条数轴后,折叠纸面,使数轴上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上述折叠后重合,则A点表示的数为( )
A. B. C. D.
24.下列各数中,是负整数的是( )
A.0 B.2 C. D.
25.下列四个选项,其中的数不是分数的选项是(  )
A. B. C. D.
26.在,,,0,,2,,.这八个有理数中非负数有(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27.如图,数轴上的两个点分别表示数a和-2,则a可以是( )
A.-3 B.-1 C.1 D.2
28.如图,被墨迹污染的数可能是( )
A.1.5 B.0.5 C. D.
29.在数轴上表示负数a的点与原点O的距离是1,则负数a等于( )
A.1 B. C. D.0
30.如图,数轴上位于的两侧,且,若点表示的数是1,点表示的数是3,则点表示的数是( )

A.0 B. C. D.
31.如图1,点,,是数轴上从左到右排列的三个点,分别对应的数为,b,4,某同学将刻度尺如图2放置,使刻度尺上的数字0对齐数轴上的点A,发现点B对应刻度1.8cm,点C对齐刻度5.4cm.则数轴上点B所对应的数b为( )
A.3 B. C. D.
32.在,,,2,0,,,,,中,负分数有 .
33.已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为3,点表示的数为1,则点表示的数为 .
34.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2,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则点表示的数是 .
35.如图,数轴上有A、B、C三点,A、B两点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和8,若将该数轴从点C处折叠后,点A和点B恰好重合,那么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 .

36.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表示集合的大括号里.
,,1,,0,,,;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正有理数集合{ }
负有理数集合{ }
37.已知点P、点A、点B是数轴上的三个点.若点P到原点的距离等于点A、点B到原点距离的和的一半,则称点P为点A和点B的“关联点”.
(1)已知点A表示1,点B表示,下列各数、、0、2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是、、、,其中是点A和点B的“关联点”的是    ;
(2)已知点A表示3,点B表示m,点P为点A和点B的“关联点”,且点P到原点的距离为5,求m的值.
38.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折叠纸面.
(1)若1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则表示的点与数_____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2)若表示的点与4表示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
①5表示的点与数_____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②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9(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A、B两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本题根据有理数的基本定义,对各项进行判定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①是负分数;正确;
②1.5不是整数;正确,是分数;
③非负有理数不包括0;错误,0也为有理数且为非负;
④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正确;
⑤0是最小的有理数;错误,负数也为有理数;
⑥-1是最小的负整数,错误,-1为最大的负整数;
∴③⑤⑥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注意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2.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分类
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即可得到结果,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故A、C错误,分数和整数统称为有理数,正确,故选B.
3.(1),,0,+12
(2),-6.4,-4%
(3)0,+12
(4),,,-6.4,-4%
【分析】(1)根据整数的定义进行分类;
(2)根据分数的定义进行分类;
(3)根据非负整数包含正整数和零进行分类;
(4)根据负数和有理数的定义进行分类.
【详解】(1)解:整数集合:{,,0,+12…};
(2)分数集合:{,-6.4,-4%…};
(3)非负整数集合:{0,+12…};
(4)负有理数集合:{,,,-6.4,-4%…};
故答案为:(1),,0,+12;(2),-6.4,-4%;(3)0,+12;(4),,,-6.4,-4%.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分类,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4.0,10; 7,0,10,; 3.5,,0.03; 7, 3.1415,0,,,;
7,3.5, 3.1415,0,,0.03,,10,,
【详解】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各个数的特征和有理数相关的概念,逐个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数.
(1) -7是整数;-7是非正数;-7是有理数.
(2) 3.5是正分数;3.5是有理数.
(3) -3.1415是非正数;-3.1415是有理数.
(4) π不是有理数,也不是非正数,故π不属于题目中列出的任何集合.
(5) 0是自然数;0是整数;0是非正数;0是有理数.
(6) 是正分数;是有理数.
(7) 0.03是正分数;0.03是有理数.
(8) 是非正数;是有理数.
(9) 10是自然数;10是整数;10是有理数.
(10) 是非正数;是有理数.
(11) 是整数;是非正数;是有理数.
试题解析:
自然数集合{0,10,…};
整数集合{-7,0,10,,…};
正分数集合{3.5,,0.03,…};
非正数集合{-7,-3.1415,0,,,,…};
有理数集合{-7,3.5,-3.1415,0,,0.03,,10,,,…}.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相关的概念.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各个集合的概念和范围. 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既是正数也是分数的数称为正分数;非正数包括0和负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统称为有理数. 另外,在解决本题的过程中容易因为粗心而出错,故应做到耐心和细致.
5.D
【详解】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故可知: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根据数轴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A.没有原点;
B.单位长度不一致;
C.正确.
D.负数排列顺序不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明确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7.(1)见解析
(2)A点表示的有理数为-4;B点表示的有理数为-1.5;C点表示的有理数为0.5;D点表示的有理数为3;E点表示的有理数为4.5.
【分析】(1)根据各数的符号以及表示的单位长度,在数轴上标出各数即可;
(2)根据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有理数,如下图:
(2)解:观察数轴得:A点表示的有理数为-4;
B点表示的有理数为-1.5;
C点表示的有理数为0.5;
D点表示的有理数为3;
E点表示的有理数为4.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写出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熟练掌握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C
【详解】答:在数轴右面到-1距离为6的点是5;
在数轴左边到-1距离为6的点式-7
9.2或﹣6##-6或2
【详解】解:当该点在﹣2的右边时,
由题意可知:该点所表示的数为2,
当该点在﹣2的左边时,
由题意可知:该点所表示的数为﹣6.
故答案为2或﹣6.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涉及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
10.1或-7##-7或1
【分析】先根据点A所表示的数,再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点A沿数轴向右移动和点A沿数轴向左移动时,列出式子,求出点B表示的数.
【详解】解:∵点表示-3,
∴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则点表示的数是.
∴从点出发,沿数轴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则点表示的数是.
【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再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要考虑两种情况,不要漏掉.
11.0或6##6或0
【分析】根据数轴上的点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可得点A表示的数,再根据向右移动几个单位加几,向左移动几个单位减几,据此可解.
【详解】解:∵点A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
∴点A表示的数为,
当点A表示的数为时,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
当点A表示的数为3时,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
∴则点B表示的数是0或6,
故答案为:0或6.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明确向右移动用加法,向左移动用减法及距离原点几个单位如何表示,这都是解题的关键.
12.见解析
【分析】根据整数、负数、正分数、非负数的定义进行分类即可.
【详解】解:整数集合:{ 10,0,-20,+58,-1 …}
负数集合:{ -2.5,,-20,-1 …}
正分数集合:{ 3.14,+9.78, …}
非负数集合:{ 10,3.14,0,+9.78,+58, …}
故答案依次为:10,0,-20,+58,-1;-2.5,,-20,-1;3.14,+9.78, ;10,3.14,0,+9.78,+58,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数、负数、正分数、非负数的定义,掌握相关定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见解析
【分析】利用正数,负数,整数,分数,以及非负整数定义判断即可.
【详解】(1)正数集合:{+27,,3.14};
(2)负数集合:{};
(3)整数集合:{0,+27,};
(4)分数集合:{,,,3.14};
(5)非负整数集合:{0,+27},
【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熟练掌握各自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14.0或##或
【分析】根据在数轴上到某一个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两个,据此即可得解.
【详解】解: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或.
故答案为:0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的点的特征,在数轴上到一个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这个点的两侧,熟悉数轴是解题的关键.
15.C
【分析】数轴上与-4 距离为3的点有两个,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可得N点表示的数.
【详解】解:-4+3=-1,
-4-3=-7,
故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注意数轴上到一个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两个,要考虑全面.
16.B
【详解】解: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得
A.,所以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2,故A选项错误.
B.,所以数轴上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相距10,故B选项正确.
C.,所以数轴上表示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8,故C选项错误.
D.,所以数轴上表示的点与表示-4的点相距2,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7.
【分析】根据数轴上点的平移的性质,向右平移加3,向左平移减5即可解答.
【详解】解:由题意,得: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有理数的加减,熟练掌握数轴上的点平移后所对应的数的变化规律是解答的关键.
18.A
【分析】把原点向正方向移动一个单位长度可得数轴上点表示的数将减小1,由此即可得.
【详解】解:因为把原点向正方向移动一个单位长度,数轴上点表示的数将减小1,
所以在新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有理数减法的应用,熟练掌握数轴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9.D
【分析】根据数轴上点的移动和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左减右加.可设这个数是x,则x-2+5=1,x=-2.
【详解】解:设A点对应的数为x.
则:x-2+5=1,
解得:x=-2.
所以A点表示的数为-2.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掌握数轴上点的移动和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左减右加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0.或
【分析】先求出圆的周长为,从A滚动先向右运动再向左运动,运动的路程为圆的周长,需要分类讨论.
【详解】解:C圆, 向右滚动:设B点坐标为x, x-(-1)=, x=,
∴B点表示的数为:.
向左运动:-1-x=, x=,
∴B点表示的数为:.
∴B点表示数为或.
故答案为: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即:右边的数减左边的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圆的周长公式及分类讨论.
21.A
【分析】求出折痕和数轴交点表示的数,对折后重合的每一对对应点到此交点距离相等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解:∵折叠纸面,使表示﹣3的点与表示1的点重合,
∴折痕和数轴交点表示的数是,
而表示﹣5的点与此交点距离为﹣1﹣(﹣5)=4,
∴与表示﹣5的点对应的点表示的数是﹣1+4=3,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解题的关键是找到折痕与数轴交点表示的数.
22.C
【分析】利用表示的点和点到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
【详解】解:,

所表示的数为.
故选:.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表示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法.
23.A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以对应的点对折,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判断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解:根据折叠纸面,使数轴上表示2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得到以对应的点对折,
∵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上述折叠后重合,
∴A表示的数为,B表示的数为2.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得出关于对应的点对折是解本题的关键.
24.D
【分析】根据负整数的意义:正整数前加“-”即为负整数,从而可完成解答.
【详解】解:所给四个选项中,负数为与,其中是负分数,是负整数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负整数的意义,掌握负整数的意义是关键.
25.C
【分析】依据实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A、是分数,不符合题意,
B、是分数,不符合题意,
C、是无理数,不是分数,符合题意,
D、是分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数,掌握实数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6.B
【分析】正数与0为非负数,根据非负数的概念逐一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在,,,0,,2,,.这八个数中,
非负数为,0,,2,有5个.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分类,带“非”字的有理数,理解概念是解本题的关键.
27.A
【分析】根据数轴上点的特征即可求解.
【详解】解:由数轴可得,
在的左侧,故,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特点,熟悉数轴上点左侧数要比点右侧的数小是解题的关键.
28.D
【分析】根据数轴可直接进行求解.
【详解】解:由数轴可知点M表示的数在和0之间,所以点M表示的数可能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有理数的表示,熟练数轴上有理数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
29.B
【分析】设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所表示的数是,则,由为负数,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数轴上点与原点的距离等于1,则,
所以,
因为为负数,
所以,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及绝对值,熟知数轴的定义和绝对值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30.C
【分析】先根据点B,点C表示的数计算出,进而求出,再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解:点表示的数是1,点表示的数是3,


点A在点B的左侧,
点表示的数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与有理数,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31.C
【分析】结合图1和图2求出1个单位长度=0.6cm,再求出求出AB之间在数轴上的距离,即可求解;
【详解】解:由图1可得AC=4-(-5)=9,由图2可得AC=5.4cm,
∴数轴上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应刻度尺上的长度为=5.4÷9=0.6(cm),
∵AB=1.8cm,
∴AB=1.8÷0.6=3(单位长度),
∴在数轴上点B所对应的数b=-5+3=-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32.,
【分析】根据负分数的定义进行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解:,,,2,0,,,不是负分数,
,是负分数,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分类,熟知负分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注意负小数也是负分数.
33.4或##-2或4
【分析】分①点在点左侧和②点在点右侧两种情况,分别利用数轴的性质列出式子,计算有理数的加减法即可得.
【详解】解:由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点在点左侧时,
则点表示的数为;
②当点在点右侧时,
则点表示的数为;
综上,点表示的数为4或,
故答案为:4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有理数加减法的应用,正确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
34.-1
【分析】由点表示的数结合点运动的方向及位移,即可得出点表示的数,此题得解.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1.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有理数,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数轴的特点.
35.
【分析】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右边点表示的数减去左边点表示的数,据此即可求解.
【详解】解:设表示的数为,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距离的求法是解题的关键.
36.见解析
【分析】根据有理数分类直接分类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整数集合{,1,0};
分数集合{,,, };
正有理数集合{,1,, };
负有理数集合{,};
【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分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分类中的各个定义.
37.(1),
(2)7或
【分析】(1)设点A和点B的“关联点”所表示的数为:,根据“关联点”的定义,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关联点”的定义,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解:设点A和点B的“关联点”所表示的数为:,
由题意,得:,
∴,
∴,
∵、、0、2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是、、、,
∴其中是点A和点B的“关联点”的是:,
故答案为:.
(2)∵点P为点A和点B的“关联点”,且点P到原点的距离为5,点A表示3,点B表示m,
∴,
∴,
∴m的值为:7或.
【点睛】本题考查绝对值的意义,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理解并掌握“关联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38.(1)2
(2)①,②,5.5
【分析】(1)根据对称的知识,若1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则对称中心是原点,从而找到的对称点所表示的数,即可;
(2)①若表示的点与4表示的点重合,则对称中心是1表示的点,从而找到5的对称点所表示的数;②根据对称点连线被对称中心平分,则点A和点B到1的距离都是4.5,从而求解.
【详解】(1)解:表示的点与表示的点重合,
对称中心是原点,
表示的点与2表示的点重合;
(2)①若表示的点与4表示的点重合,
对称中心是1表示的点,
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
②由题意可得,、两点距离对称点的距离为,
对称点是表示1的点,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3.5,5.5.
【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上的点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点表示的数和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第12页,共13页
答案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