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色的火焰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火焰分成三层
2.某同学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有错误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B.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C.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的含量 D.用玻璃片来比较水蒸气的含量
3.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
B.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
D.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4.对人呼出的气体进行研究的最好的方法是
A.讨论 B.实验
C.调查 D.上网
5.冬天时常可以看到人们呼出的白雾,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6.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7.小明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8.在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的实验中,有关观象及分析推理均合理的是
A.使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说明气体全部难溶于水
B.把燃着的木条伸进瓶内,木条熄灭,说明瓶内气体为二氧化碳
C.把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内,木条不复燃,说明瓶内气体中没有氧气
D.向干净玻璃片上“哈气",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9.蜡烛燃烧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融化 B.液态石蜡吸上棉线 C.石蜡气化 D.气态石蜡燃烧
10.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有黑烟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D.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蜡烛上方飘出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1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法 B.比较法 C.观察法 D.分类法
12.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氮气且不被人体吸收
B.证明呼出的气体含较少氧气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非选择题
1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填“外焰”或“内焰”或“焰心”)。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 。
结论: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14.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有两种方案:
方案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
方案B: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1)实验中,加热装置均使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转换为“ ”,测出该物理量就能知道吸收热量的多少。
(2)如表是小明根据探究过程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加热时间t/min 吸热情况
甲 10 30 40 6 多
乙 10 30 40 3 少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明采用的是方案 (选填“A”或“B”);
②换用不同物质多次探究可得出:在 时,吸收热量不同,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动机冷却液,由结论可知应选 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
(3)另一组同学在加热时间相同时,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相比,水温始终比油温升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放入水中的电加热器的 较大。
15.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16.我们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1) 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 ;
(2) 呼出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3) 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水蒸气 。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6.D
7.D
8.D
9.D
10.A
11.A
12.B
13.(1)小
(2) 外焰 外焰
(3) 浑浊
14. 加热时间 B 质量相同和升高相同的温度 甲 电功率
15. A 蜡烛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16. 少 多 少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