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特殊的文化背景 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
2.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3.夏朝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就的是( )
①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②实行内外服制
③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 ④青铜器何尊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5.在甘肃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遗址中发现有一座成人合葬墓,一男二女。男性在正中仰卧,左右两侧各有一女性,均为侧身曲肢,面向男性,卧于棺外。这一时期( )
A.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B.氏族公社联合形成部落
C.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D.仰韶文化处于发展高峰
6.《尚书 盘庚》中写道:“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这些“共政”的“旧人”以王室宗亲为主。由此可知,商代( )
A.政权体制中渗透着宗法思想 B.商王靠政治联姻加强中央集权
C.开始确立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 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7.据考古研究,发源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和装饰技术十分先进,其装饰技法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镶嵌玉技术,也源于良渚文化。这说明( )
A.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B.华夏认同深入人心
C.良渚文化已经具备国家形态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8.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9.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为周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B.体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理念
C.说明当时以禅让制推选首领 D.说明当时尚未出现阶级差别
10.图1、图2所示为学者蔡运章对山西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该学者的研究方向应是( )
A.论证社会分工的细化 B.证实原始文字的萌芽
C.梳理工具技术的演进 D.确认早期国家的形态
11.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B.深受外来文明的影响
C.呈现家国一体形态 D.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
12.如图是距今4800—4700年的北方龙山文化时期石头城分布图。这些城址的发现印证了( )
A.中国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
C.早期中华文明的区域联合 D.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特征
13.如图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山西陶寺城遗址平面图。它反映出( )
A.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国家初始形态的具备 D.手工业技艺已经成熟
14.“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15.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区域的吏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
——据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
(1)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17.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19年7月7日
材料二 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1936年冬季发现了良渚遗址,并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千!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已为敌人的狂焰所毁灭,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地含着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这艰巨伟大的时刻,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据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
三、论述题
18.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材料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三
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阐释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19.武王伐纣
材料一
出处 内容
《史记·周本纪》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
《尚书·武成》 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礼乐》 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材料二 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
材料三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
(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及统治者推崇玉器,尤其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玉器使用达到高潮,但魏晋时期风气尚简,大兴玄学,上层阶级更加崇拜虚无与放达,他们不再遵循"君子比德于玉的礼制,影响了玉器的发展,同时佛教文化兴起,给人们一种新的精神的载体,不需要用玉来装点自己;此外,食玉成仙风气的盛行也导致了大量玉材的浪费以上表明是特殊的文化环境导致了魏晋时期玉器数量少、技艺不精,A项正确,排除D项;战争的冲击破坏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民族交融加深不是导致魏晋时期玉器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说明良渚遗址已出现城市,表明中华文明已经产生,C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说明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状况,排除A项;仰韶文化还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北京人会使用火属于生活方式,与文明产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故②错误,排除BC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在卿大夫、士、庶等人眼中并没有向周王效忠的意识,说明分封制下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排除A项;由题意可知,家国同构并不利于强化王权,排除B项;血缘政治是强化贵族地位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时代(中国甘肃)。据本题材料“一男二女。男性在正中仰卧,左右两侧各有一女性,均为侧身曲肢,面向男性,卧于棺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根据材料信息可推断出这一时期氏族公社联合形成部落,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陶器使用情况的论述,排除A项;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但依旧以陶器为主,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C项正确;齐家文化的所处时间在公元前2000~前1900年左右,但仰韶文化约前4000~3600年左右进入繁荣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以王室宗亲为主”,可知,商王与王室宗亲共政,这体现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说明商代政权体制中渗透着宗法思想,A项正确;商代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且材料信息与联姻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与王室宗亲共治,而非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排除C项;商代通过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管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材料“其装饰技法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镶嵌玉技术,也源于良渚文化”体现的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技术对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的借鉴,说明当时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的观念,排除B项;国家形态的显著特征是国家暴力机器的出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尚书·周书》中存在大量保民的思想,说明周初重视民本,民本思想已经萌发,D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出现了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更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商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是对商朝治国思想的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帝尧、虞等,从官吏设置,教化民众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也对之后周朝的治国提供了参考,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仅只有农业,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禅让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代,已经存在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山西陶寺遗址的骨耜和陶罐上分别刻有“辰”、“文尧”,据所学可知,我国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现在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因此该学者的研究方向应是证实原始文字的萌芽,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断当时的社会分工,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生产工具骨耜,但是不能看出生产工具的演进,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国家的形态,早期国家形态的表征有:城市、阶级分化、礼器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多个文化圈,也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具有多元一体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来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相似性,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始终领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图片上有文化连续发展区和文化格局突变区等可知,这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邦国,再结合所学在五帝后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而材料的时间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知这些城址印证了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B项正确;根据所学距今1万年前中国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龙山文化,不体现和其它中华文明区域的联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之前的文明特征与现在的龙山文化之间的联系,无法得出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山西陶寺城遗址平面图”、“宫殿建筑区、下层贵族、普通居民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有着宫殿、贵族区、居民区,产生了国家机构,已经出现了国家的初步形态,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陶寺文明,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阶级分化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排除B项;陶寺遗址有着手工业作坊区,只能说明当时有手工业,无法得知手工业技艺是否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 中华文明起源因时间久远,空间广阔,自然环境复杂,考古和文献资料不足,客观上使中华文明在认定上有很大难度,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文明起源观察的角度不同,判断的标准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导致出现了各种起源假说。
(2)示例:
观点:多元一体说。
理由:中华文明起源地有若干中心区域,各个氏族文化相互交流,逐渐融合,距今约7000到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相继出现,虽然各地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呈现多元局面,但它们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容并蓄,最终融汇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以,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各地区文明交融的过程。
【详解】(1)原因: 根据材料中“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客观现实和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可知,由于中华文明起源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受自然环境复杂,考古和文献资料不足等影响,使中华文明在认定上有很大难度,同时,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文明起源观察的角度、判断的标准和掌握的资料等不同,导致出现了各种起源假说。
(2)论证:首先,从材料中选取一种观点,如根据材料中“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各区域的吏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等,可得出观点——多元一体说;确定观点后,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用史实论证个人观点,如通过介绍不同的中华文明起源地,交待各种文明起源存在差异的表现和发展趋势,说明在长期交流互动和相互促进、兼容并蓄过程中,多个中华文明起源最终融汇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个人观点,如指出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各地区文明交融的过程。
17.(1)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良渚遗址有雄伟的宫殿、王陵和金字塔高台,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利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遗址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
(2)作答内容应包括两个角度
对施昕更的考古贡献和爱国精神作简要叙述。结合对施昕更的评价谈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示例】
施昕更三次主持良渚遗址的发掘工作,一边积极参加抗日卫国战争,一边分秒必争地进行考古。他克服困难写成《良渚》,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他的研究成果倾注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他的行为谱写了一首文化救国、文化兴国的赞歌。我们应该学习施昕更的伟大精神,担负起时代责任、民族使命。
【详解】(1)根据材料中良渚遗址中的考古发掘可以得出,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从遗址的分类和材料“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可以看出,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良渚遗址有雄伟的宫殿、王陵和金字塔高台,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利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根据材料“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遗址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
(2)作答内容应包括两个角度对施昕更的考古贡献和爱国精神作简要叙述。结合对施昕更的评价谈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示例:根据材料“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可知,施昕更三次主持良渚遗址的发掘工作,一边积极参加抗日卫国战争,一边分秒必争地进行考古。他克服困难写成《良渚》,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根据材料“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这艰巨伟大的时刻,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可以看出,施昕更的研究成果倾注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他的行为谱写了一首文化救国、文化兴国的赞歌。我们应该学习施昕更的伟大精神,担负起时代责任、民族使命。
18.五千年·不断裂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域起源,多源并起,各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奠定中华文明“不断裂”的基础。
从先秦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到秦及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不断地趋时更新,自我调适,有利于保证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运行。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形成的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的农耕文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持续性,且不断向周边游牧文明扩散,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经济基础。
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在相互交融交流基础上,逐渐构建起共同的国家意识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认同,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因。
从走向成熟的“甲骨文”到书同文的“小篆”,中华汉字及书法艺术绵延不断,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主体的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传承载体。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今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认识,题干要求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可以拟定论题: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基因。
其次,结合史实具体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华文明“五千年”而“不断裂”背后的历史文化基因。先可以从中华文化的起源讲起,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再从国家出现以后(先秦时期)讲起,从政治制度方面着手,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朝建立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不断地趋时更新;再从经济方面着手,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形成的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的农耕文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持续性;紧接着从民族关系入手,中国很早就形成华夏族,到汉朝建立以后在民族融合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构建起共同的国家意识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认同;最后再讲文化本身,从走向成熟的“甲骨文”到书同文的“小篆”,中华汉字及书法艺术绵延不断,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主体的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传承载体。
最后,强调中华文化之所以上下五千年而不中断是因为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基因。
19.(1)示例: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带军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2)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表述逻辑清晰认识:在武王伐纣时间的界定过程中,专家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发现,利用碳14测年法和天文推算测年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最终选定了周武王灭商的最优时间。可见,研究历史事件,要综合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交叉互证并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法,去伪存真,以重现历史真实;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对武王伐纣的时间研究来说,只是一个最优解,不一定是最终结果。随着对古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和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详解】(1)示例:根据“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带军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表述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经历等。
(2)根据“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可得出时间的界定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表述逻辑清晰。认识:根据“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可概括得出在武王伐纣时间的界定过程中,专家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发现,利用碳14测年法和天文推算测年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最终选定了周武王灭商的最优时间。可见,研究历史事件,要综合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交叉互证并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法,去伪存真,以重现历史真实;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对武王伐纣的时间研究来说,只是一个最优解,不一定是最终结果。随着对古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和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