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开学物理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开学物理试卷(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06 19: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开学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3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脉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10s
2.(3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5cm D.2.5μm=2.5×10﹣9m
3.(3分)有五位同学轮流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8.24cm,18.65cm,18.26cm,18.23cm。该物体的长度是(  )
A.18.326cm B.18.25cm C.18.245cm D.18.33cm
4.(3分)关于测量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任何测量工具,都必须先弄清楚量程和分度值
B.可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等方法减少测量误差
C.误差是由测量错误造成的
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不可消除
5.(3分)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其中“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的参照物是(  )
A.看电视的人 B.运动员
C.电视机屏幕 D.运动员所在的跑道
6.(3分)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7.(3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A.如图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如图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1cm
C.如图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如图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D=
8.(3分)运用坐标图像研究物理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中关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9.(3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v的大小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0.(3分)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3m/s B.3.2m/s C.3.5m/s D.2.5m/s
11.(3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12.(3分)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是2:3(  )
A.1:2 B.2:1 C.2:9 D.9:2
13.(3分)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14.(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0~2s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8分)(1)如图1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2min10s=   s;
(2)小明同学在参加物理实验考查时,用如图2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长度为    cm。
16.(6分)如图所示是加油机在空中给飞行的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又是    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7.(4分)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   。
18.(6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乙车的速度为    m/s,若乙车以这个速度继续运动,t=10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s=   m;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选填“静止”、“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
19.(4分)如图,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行驶,乙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乙车在0﹣3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20.(14分)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该实验原理是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AB段的距离sAB=   cm,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小”或“大”)。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解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21.(8分)小亮一家到武夷山度假,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如图所示,标志牌中“100”的含义: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若汽车以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2.(8分)元旦期间小华和爸爸乘坐G482次高铁列车从连云港出发去北京参观园博会。如表为G482次高铁列车从盐城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
时间 盐城 连云港 日照 青岛 济南 北京
到站时间 16:30 17:18 17:57 19:44 21:52
发车时间 15:00 16:32 17:21 17:59 19:50
里程/km 0 175 275 354 702 1119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若行驶途中列车以70m/s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桥长6.1km,列车长为200m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开学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1.(3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脉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10s
【答案】A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故A符合实际;
B.人的指甲宽度约为1cm=0.6dm,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C不符合实际;
D.脉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7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3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5cm D.2.5μm=2.5×10﹣9m
【答案】B
【分析】长度的换算关系为1m=1×106μm。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解答】解:2.5μm=7.5×10﹣6m=8.5×10﹣5dm,故ACD错误。
故选:B。
3.(3分)有五位同学轮流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8.24cm,18.65cm,18.26cm,18.23cm。该物体的长度是(  )
A.18.326cm B.18.25cm C.18.245cm D.18.33cm
【答案】B
【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解答】解:
由测量结果知:18.65cm与其它四个测量数值比较偏差太大,所以此结果是错误的;
物体长度的平均值为L=≈18.25cm。
故选:B。
4.(3分)关于测量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任何测量工具,都必须先弄清楚量程和分度值
B.可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等方法减少测量误差
C.误差是由测量错误造成的
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不可消除
【答案】C
【分析】(1)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之前,首先要观察并明确其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为了保证测量的正确性,使用测量工具之前都要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用精密测量仪器,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小。
C、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只能尽量减小,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因此误差不是由测量错误造成的。
D、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可能避免。
故选:C。
5.(3分)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其中“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的参照物是(  )
A.看电视的人 B.运动员
C.电视机屏幕 D.运动员所在的跑道
【答案】D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跑道是运动的,
而屏幕中的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运动员本身,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看电视的人都是静止的、D正确。
故选:D。
6.(3分)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树木是静止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答案】C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A、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卫星是静止的。
B、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所以以汽车为参照物,故B错误。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故C正确。
D、漂流而下的小船。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C。
7.(3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A.如图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如图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1cm
C.如图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如图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D=
【答案】B
【分析】(1)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以通过车轮转动的圈数和车轮周长间接得到;
(2)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都不能直接利用刻度尺准确测量,需要应用累积法由多求少;
(4)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通过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间接得到。
【解答】解:A、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故A正确;
B、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右端与8.00cm对齐,故B错误;
C、一张纸的厚度太小,无法直接准确测量,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故D正确。
故选:B。
8.(3分)运用坐标图像研究物理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中关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答案】D
【分析】s﹣t图象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不动,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v﹣t图象中,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甲、乙为s﹣t图象,则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图象为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不动;
丙、丁为v﹣t图象,则表示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丁图象为平行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D。
9.(3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v的大小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分析】①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②在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解答】解:
A、物体运动速度较大,由s=vt知通过的路程不确定;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由t=。此选项错误;
C、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是不变的;
D、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0.(3分)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3m/s B.3.2m/s C.3.5m/s D.2.5m/s
【答案】B
【分析】根据公式s=vt先求出前2s所通过的路程,再求出后3s所通过的路程,两个路程之和就是全部通过的路程,两次时间相加就是总时间;最后利用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前2s通过的路程为:
s1=v6t1=2m/s×4s=4m;
后3s通过的路程为:
s8=v2t2=5m/s×3s=12m;
通过的总路程为:s=s1+s6=4m+12m=16m;
用的总时间为:t=t1+t8=2s+3s=8s。
所以平均速度为:v===3.2m/s。
故选:B。
11.(3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答案】B
【分析】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比,位置没有改变,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
【解答】解:船行时,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
故选:B。
12.(3分)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是2:3(  )
A.1:2 B.2:1 C.2:9 D.9:2
【答案】D
【分析】已知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比和时间比,利用公式v=,可以求出两者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已知甲乙通过的路程比和时间比,根据公式v=,
可得甲乙的速度比:
v甲:v乙=:=×=×=9:5。
故选:D。
13.(3分)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答案】A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的运动有5种情况:①甲车不动;②乙车不动;③甲车向南运动;④甲车向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乙车也向南运动;
A、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也可能运动,地面不一定是静止的;
C、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北运动,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也可能向南运动。
故选:A。
14.(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0~2s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答案】D
【分析】此图像为s﹣t图像,先明确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比较甲乙的运动速度和通过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7~4s 内,所以乙是静止状态;
B、由图可知==2 ;乙的速度为v′==,
甲乙都向东匀速运动,v′>v,乙向东运动;
C、4s ,乙是静止状态,故C错误;
D、0~2s ,时间是 ,平均速度为v″== m/s。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5.(8分)(1)如图1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4min7.5s ,2min10s= 130 s;
(2)小明同学在参加物理实验考查时,用如图2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物体长度为  3.29 cm。
【答案】(1)4min7.5s;130;(2)1;3.29。
【分析】①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1)由图1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4min,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1s之间有10个小格,由于小表盘指针偏向“3”一侧,故指针在7.5s处;2min10s=2×60s+10s=130s;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7.1c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29cm﹣2.00cm=3.29cm。
故答案为:(1)5min7.5s;130;6.29。
16.(6分)如图所示是加油机在空中给飞行的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  静止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又是  运动 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静止;运动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17.(4分)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青山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作者从不同参照物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从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意思所在。
【解答】解:“两岸青山相对出”描述的是青山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行驶的船,所以是运动的。
“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帆船是运动的、地面)来说的、地面)。
故答案为:船,青山。
18.(6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乙车的速度为  4 m/s,若乙车以这个速度继续运动,t=10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s= 40 m;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静止 (选填“静止”、“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
【答案】4;40;静止。
【分析】(1)根据三个图像,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图甲读出甲的速度,根据图乙和图丙分别读出一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丙的速度以及乙车15s内通过的路程;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1)甲图像是v﹣t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速度大小v甲=4m/s;
乙图像是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由图乙知,当t乙=2s时,s乙=3m,
乙车的速度为:
v乙===5m/s,
由v=可得t=10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s=v乙t=4m/s×10s=40m;
(2)由图丙知,当t丙=4s时,s丙=5m,
丙车的速度为:
v丙===7m/s,
可见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
因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以乙车为参照物;以甲车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4;40。
19.(4分)如图,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行驶,乙车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乙车在0﹣30s内的平均速度是  25 m/s。
【答案】变速;25。
【分析】根据乙车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相等判断;根据v=得出乙车在0﹣30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乙车在相等的时间t=10s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乙车在0﹣30s内的平均速度v===25m/s。
故答案为:变速;25。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20.(14分)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2)该实验原理是  v= ,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AB段的距离sAB= 40.0 cm,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选填“小”或“大”)。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秒表;(2)v=;小;(3)40.0;25;(4)小;(5)小于。
【分析】(1)(2)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为使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慢一些,运动时间长一些;
(3)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5)小车下滑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解答】解:(1)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速度,则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该实验原理是v=;斜面坡度越大,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3 )AB段的路程:sAB=80.0cm﹣40.4cm=40.0cm,tAB=1.8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c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做加速运动,因此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秒表;(2)v=;小;25;(5)小于。
四.解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21.(8分)小亮一家到武夷山度假,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如图所示,标志牌中“100”的含义: 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100km/h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若汽车以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答案】(1)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100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54min;
(2)若汽车以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汽车通过的路程是45km。
【分析】(1)如图所示,标志牌中“100”的含义是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100km/h;
根据t=得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轿车走完高架桥至少需要的时间;
(2)速度计指示的速度v′=90km/h,匀速行驶30min,根据s=vt得出汽车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1)如图所示,标志牌中“100”的含义是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100km/h;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武夷山至少需要的时间:t==;
(2)速度计指示的速度v′=90km/h,匀速行驶30minh=45km。
答:(1)此路段的最大限速是100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
(2)若汽车以速度计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汽车通过的路程是45km。
22.(8分)元旦期间小华和爸爸乘坐G482次高铁列车从连云港出发去北京参观园博会。如表为G482次高铁列车从盐城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
时间 盐城 连云港 日照 青岛 济南 北京
到站时间 16:30 17:18 17:57 19:44 21:52
发车时间 15:00 16:32 17:21 17:59 19:50
里程/km 0 175 275 354 702 1119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若行驶途中列车以70m/s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桥长6.1km,列车长为200m
【答案】(1)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77km/h;
(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90s。
【分析】(1)到站时间减发站时间即为运行时间;由连云港驶往北京的路程为s=1119km﹣175km=944km;
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
(2)知道列车的行驶速度,再求出列车通过大桥走的路程(桥长加上车长),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列车通过大桥所需时间。
【解答】解:
(1)由列车运行时刻表可知,由连云港驶往北京的路程为s=1119km﹣175km=944km;
运行的时间为:t=21:52﹣16:32=5h20min=h;
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v===177km/h,
(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s总=L车+L桥=200m+6.1×103m=6300m,
行驶途中列车以v′=70m/s的速度通过某座大桥,
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时间t′===90s。
答:(1)列车由连云港驶往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77km/h;
(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90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