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文章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 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左联”成员。
关于“左联”
左联”五位青年作家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墙外桃花墙里雪,一般鲜艳一般红。
壮士身亡志未终,龙华千载仰高风。
1、检查预习
吮血: 惴惴 :
戳穿: 缁衣:
挈妇: 将雏:
涅槃: 客栈:
不屑: 偈子:
解往: 曲译:
sh n
chuō
qiè
nièpán
xiè
jiè
Zhuì
zī
chú
zhàn
jì
qū
活动一:整体感知。
竦身: 冯铿:
信札: 囚系:
累及: 什物 :
寥寥: 淤积 :
爱憎:
sǒng
zhá
lěi
liáo liáo
zēng
kēng
xì
shí
yū jī
2、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
1、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2、回忆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
(兼及冯铿)。
3、白莽、柔石等同时被捕。
4、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
5总结全文,抒发对烈士们的怀念,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活动二:探究人物形象。
1、作者写了与白莽的三次相见,请根据课文进行梳理,并分析白莽的形象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明确: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做事认真负责、坦诚直率,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直率坦诚、积极乐观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总结:白莽是一位勤奋好学、爱僧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执着坚定、勇敢无畏、敢于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进步文学青年形象。
2、阅读与柔石相关的内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点。
明确:柔石“硬”,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他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进步青年。这表现在第一:为介绍东欧和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而设立朝华社。第二:为了这个宗旨,柔石不辞辛劳,奔走、奋斗;没有钱,他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他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和杂务;朝华社倒了,他还借钱还纸账;为了还债,他就拼命译书;为了这个宗旨,他还决心转变自已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狱中,他仍和殷夫学德文,力求多掌握一种战斗的武器。
柔石“迂”,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这表现在第一:他相信人们是好的。第二:朝华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第三:柔石与女性同乡走路,距离至少有三四尺,而和鲁迅走在一起却不同。
总之,柔石是一位富有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同时又为人随和、单纯、善良、淳朴、正直,政治上欠成熟、斗争经验不够丰富、思想尚不够深刻的爱国青年形象。
3、白莽、柔石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刘和珍等学生和柔石等五烈士一样,都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是以生命为中国执着奋斗的人。
他们充满天真与热情,同时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正直、善良的心灵。
都是具有崇高品质的年轻人,都遭到了无情的杀戮。
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很特殊,他们从年龄上看,是鲁迅的晚辈:从身份上看,是鲁迅培养和扶植的学生和朋友。
活动三:探究文本写作技巧。
1、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
引用典故的作用
了解故事本身
找出现实的对应
联系写作目的
引用方孝儒的故事
国民党
惨无人道
影射
滥杀无辜
朱棣
“愚忠”
连累他人
映衬
威武不屈
舍生取义
“硬气”
“迂”
柔石
方孝儒
2、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镣、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引用道悦和尚的故事
秦 桧以“莫须有”之罪杀岳飞 并株连道悦 : 道悦坐化
影射
对比
坐以待毙
韧的战斗
国民党“谁也不明白”地杀柔石等 并“找寻”鲁迅: 鲁迅逃走
3、如何理解“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鲁迅悼柔石等人的手稿
4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当时作者
身穿黑衣
(据鲁迅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可见此联也是写实。)
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德国版画家、雕塑家。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
5、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柔石生前是珂勒惠支夫人版画的热心介绍者
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
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感情。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6、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此来概括烈士献身革命的意义及崇高品质,并表达作者对柔石等人的崇敬。这四句诗是白莽平时最爱吟诵的,他还希望他的友人也爱这几句诗。由于鲁迅的引用,该诗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7、写向子期《思旧赋》的用意何在?
向子期又名向秀(约227—272),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
向子期《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向子期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
鲁迅用此典,将当时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统治和司马氏以屠杀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
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
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以纪念柔石等 而“没写处”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活动四: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人利己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 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活动五:对比阅读。
1、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叙事性、记念性的文章。 记念的都是被反动政府杀害的革命青年。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不同点:
《记》:写于1926年,作者还未能将青年爱国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深感其力量单薄。
《为》:写于1933年,作者已经能把革命青年的斗争与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对胜利的信心加强了。
2、“为崇高的理想而斗争”,谈谈左联五烈士与鲁迅的理想一样吗?他们在为理想而斗争的方法上一样吗?
理想:
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方法上:
青年烈士们凭着一腔热血,杀身成仁;
而鲁迅则更倾向于韧性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