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比0℃的水冷 B.-6℃读作“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2.水银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以下关于水银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B.体温计的量程为0~100℃,其分度值为1℃
C.为提高体温计的精确程度,在玻璃泡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使毛细管细一些
D.某次正确测量39℃高烧病人的体温后直接去测下一位病人体温,所测结果必为39℃
3.每年4月,随着气温转暖,青海湖的冰层开始消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开湖”。其中“冰层消融”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汽化 B.熔化 C.液化 D.升华
4.如图,能正确描述铁轨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5.小明用电热水壶烧水时发现,当水沸腾时,壶嘴冒出“白气”,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6.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熔化吸热
B.严冬,窗户内表面出现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吸热形成的
C.雪灾时,在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7.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如图所示的警示性标志牌:“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8.如图所示,下列情景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糖汁成型“糖画”——熔化放热
B.图乙,樟脑丸“消失”——升华吸热
C.图丙,湿手被“吹干”——液化放热
D.图丁,冰棒冒“白气”——汽化吸热
9.用一个塑料袋套住带叶的树枝并扎紧袋口,如图所示。过一晚后,塑料袋内壁附着很多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升华后凝固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 )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 D.都错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1.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如图所示的土笋冻晶莹剔透,清香软嫩,滑溜爽口,是厦门的特色小吃。土笋冻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含有胶质。经过熬煮,所含胶质完全溶解于水中,冷却后便冻结成土笋冻。“冷却冻结”的过程属于 ,此过程要 热。
1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14.如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物质 铝 冰 固态酒精
熔点 660℃ 0℃ -117°C
(1)水在-5℃时是 态。
(2)铝在800℃时是 态。
15.2023年5月10日,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发射时产生的高温使发射架底部水池中的水汽化,水汽化时 热,使发射架不至于熔化;尾部产生的“白气”是水蒸气扩散时,遇到四周较冷的空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小水珠。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诗中的“露”和“霜”的形成分别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和 现象。
17.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为气体,干冰变成气体时 热量,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实现人工降雨。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8.生活中有一些很常见的现象,当我们对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吹气时,饺子会变凉;而冬天当我们对着手哈气时,手又会感到暖和。这种“吹气冷,哈气热”的现象,你能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吗?
19.中考前,为了给你增加营养,爸爸妈妈准备早餐时,经常煮鸡蛋。煮鸡蛋时,水开了后,为了能快点煮熟,爸爸建议用大火加热,而妈妈认为水已经开了,用小火同样能将鸡蛋很快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共36分)
20.(6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图甲中有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2)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所示,则图 (选填“①”或“②”)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3)小明实验时发现,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21.(10分)小李同学为进一步探究液体沸腾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甲、乙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
(1)安装该实验装置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点燃酒精灯时,打开灯帽,可闻到淡淡的酒精味,说明液态酒精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3)当甲温度计的示数达到99℃时,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说明当时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当乙温度计示数达到99℃后,示数保持不变,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其原因是 。
(5)当小李同学往烧杯中水里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的水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2.(10分)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将质量相等的冰块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C .
(2)图丙中 (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 min.
(3)图丙中的另一条图线是石蜡,根据图线可知石蜡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
23.(10分)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和“-20~102℃”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的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的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4. D 5. A 6. C 7. A 8. B 9. B 10. B
11.热胀冷缩 37 12.凝固 放 13.晶体 固液共存 14.(1)固 (2)液 15.吸
液化 16.液化 凝华 17.升华 吸收
18.答:当我们向饺子“吹气”时,加快饺子表面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蒸发吸热饺子很快就凉了;而冬天对着手“哈气”时口腔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放热,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19.答:妈妈的想法更合理;锅内水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只用小火就可以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所以妈妈的想法更合理。
20.(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触底 (2)② (3)水太多(或水的初温太低) (4)试管内的水无法继续吸热 (5)升高
21.(1)自下而上 (2)汽化 (3)低于
22. (1)-4 (2)A 4 (3)非晶体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 (2)先降低后升高
23. (1)-20~102 ° 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 (3)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积雪洒上盐后凝固点降低,利于积雪融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