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6 20:22:35

文档简介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下·射洪)有学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
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2.下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莺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3.以往人们研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往往指向清廷腐败、指挥失当等因素。最近有学者发文称“日本66家报纸派出129名随军记者,对中国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而清政府不但没有进行回击,还拒绝了国内外记者的随军采访要求,未战中国已然输了”。由此可知(  )
A.历史研究随视角扩展而深入 B.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舆论的宣传
C.清政府没有做战争准备工作 D.近代中国的报刊行业尚未产生
4.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5.(2022·辽宁)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据图1和图2可知(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7.东亚、南亚文明与西亚、北非、南欧文明,都以农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从奴隶制小邦开始,发展为奴隶制帝国。发展到后来,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都日益复杂,文明地区的分区分界逐渐失去意义。这说明(  )
A.不同文明区域发展道路相同
B.人类早期文明均属于农业文明
C.不同文明区域主要通过和平交流携手共进
D.早期文明的发展自有内在的历史逻辑
8.(2023·湖南)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9.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质,在传承中蜕变的中古欧洲,在交流中共进的中古亚洲,相对独立却精彩纷呈的非洲美洲均各自散发着魅力。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
A.完全孤立 B.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
C.呈现多元面貌 D.战争不断
10.17世纪,英国与荷兰激烈争夺香料贸易的独占权。1621年,荷兰采取“废掉香料森林”的做法,下令将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上的香料树全部砍掉,以达到在其他岛屿控制生产和贸易的目的。荷兰殖民者的做法(  )
A.改变了殖民地生态结构 B.导致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C.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 D.摧毁了殖民地香料贸易
11.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一文中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B.启蒙运动尚未展开
C.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D.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12.(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末)1878年,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大工业……造成了资产阶级这样一个享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垄断权的阶级,但(危机表明)它已经无力继续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产力……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材料认为工业革命 (  )
A.推动了西欧福利国家形成 B.促进了劳资关系改善
C.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步伐 D.促使了垄断组织形成
13.下表所呈现的内容,可用于阐释(  )
1824年 欧文在美国建设“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试验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及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917年 列宁领导的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发展 B.欧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涨
C.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D.国际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
14.下面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走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阶段①—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弱化国家干预
B.阶段②—经济增长渐趋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C.阶段③—加强在金融、投资、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D.阶段④—强化社会福利,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15.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三国领导人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将不会再有能够行使类似权力的政治小集团,任何这样的集团将不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上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
A.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
B.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D.力量对比变化,多极化趋势增强
16.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选项中,能为我们提供答案的是(  )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总分52分)
1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6分)
(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根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古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1020年,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7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
1497年,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绘制完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20世纪两个规模最大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国联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国联共有英、法、意、日和中国等63国参加,美国并未加入,苏联也仅在1934年成为会员国,旋即于1939年被开除。国联在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使会员国普遍拥有否决权,因此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盟约虽列有实现集体安全的多项条款,但并没有宣布战争为非法,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不允许会员国进行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后,国联陷于瘫痪状态,已名存实亡。
联合国的诞生经历了近4年的酝酿和筹备过程,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联合国由成立之初的51个创始会员国,到1995年已多达185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已近120个,占会员国总数的2/3。联合国宪章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联合国宪章不但废弃了战争的权利,而且废弃了诉诸武力的权利,它把制裁侵略的机制规定得较为完整周密,同时拥有维和实力。
——摘编自高华《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异同。(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0年上海市民对“全球化”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
问卷(一)对“全球化”的看法
同意 不好说 不同意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78.4% 21.6% 0%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65.2% 17.3% 8.6% 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输出
75.8% 18.6% 5.6%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问卷(二)“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
面对少部分国家的“退群”活动,你认为中国应当 仿照他国“退群”,实行保护主义 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7.1% 92.9%
面对“逆全球化”现象,你是否知晓中国近年来采取的重大举措 上合组织 亚投行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00% 94.37% 100% 100%
——据《上海壹周·“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B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排除AC项;
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作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
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3.【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4.【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建国初期的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5.【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论断与改革开放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属于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属于改革,①④正确,B项正确;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是在 1954年,“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②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 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由此可知,材料中图1、图2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形态,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只与图1的主旨相符,排除B项;
图2反映的是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解答本题需搞清地理环境的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考生需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8.【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体现了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
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和朝鲜政府的行为,无法体现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B项错误;
朝鲜和日本的请求赐书行为是为了强化政权的权威,而非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和朝鲜,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紧扣日本和朝鲜政府的立场,结合明朝的宗藩关系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非洲古代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中古西欧文化
10.【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11.【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12.【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西欧福利国家形成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认为工业革命激化了劳资关系,而不是改善劳资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878年恩格斯认为西方所进行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必然会产生消灭这种阶级差别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积累财富的同时对工人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因此材料认为工业革命会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的步伐,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认为工业革命会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的步伐,而不是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垄断组织方面的论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A
【知识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十月革命
14.【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15.【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6.【答案】D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8.【答案】(1)(1)变化:城市商业发展并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创办了多所大学;各国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缘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文艺复兴;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
19.【答案】(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十月革命的影响;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同: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建立国际新秩序。
不同:国联在仓促之中成立,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联合国通过长期酝酿,具有稳定性。国联的成员国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是维护英法利益的工具;联合国成员具有广泛性,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国际舞台;国联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国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决策原则不一致,国联决议“全体一致”,联合国实行五常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国盟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维护了世界长久和平。(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联合国
20.【答案】示例一论题: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
阐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它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使各国之间依存更加紧密,中国应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抓住机遇发展经济。78.4%的上海市民赞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逐步融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市民积极参与全球化潮流的心态。但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必然导致南北差距加大。经济联系的密切,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性的动荡,中国同样不能幸免,92.9%的上海市民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并担当大国责任,说明市民认识到全球化的问题,并且考虑到应对措施。
综上,上海市民的看法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的中国人民对待全球化的辩证、理性认识,有利于中国趋利避害,更好地融入世界。
示例二论题: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
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对此,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动力,100%的受访者知晓“一带一路”;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了“亚投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94.37%的受访者知晓“亚投行”。中国政府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100%的受访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有利于我国担当大国责任,为建设公正合理、普惠均衡、开放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贡献。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1 / 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二下·射洪)有学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
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B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排除AC项;
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作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
2.下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莺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3.以往人们研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往往指向清廷腐败、指挥失当等因素。最近有学者发文称“日本66家报纸派出129名随军记者,对中国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而清政府不但没有进行回击,还拒绝了国内外记者的随军采访要求,未战中国已然输了”。由此可知(  )
A.历史研究随视角扩展而深入 B.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舆论的宣传
C.清政府没有做战争准备工作 D.近代中国的报刊行业尚未产生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4.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建国初期的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5.(2022·辽宁)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论断与改革开放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属于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属于改革,①④正确,B项正确;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是在 1954年,“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②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据图1和图2可知(  )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 D.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国家;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希腊人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图2 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由此可知,材料中图1、图2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形态,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只与图1的主旨相符,排除B项;
图2反映的是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解答本题需搞清地理环境的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考生需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东亚、南亚文明与西亚、北非、南欧文明,都以农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从奴隶制小邦开始,发展为奴隶制帝国。发展到后来,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都日益复杂,文明地区的分区分界逐渐失去意义。这说明(  )
A.不同文明区域发展道路相同
B.人类早期文明均属于农业文明
C.不同文明区域主要通过和平交流携手共进
D.早期文明的发展自有内在的历史逻辑
【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8.(2023·湖南)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体现了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
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和朝鲜政府的行为,无法体现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B项错误;
朝鲜和日本的请求赐书行为是为了强化政权的权威,而非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和朝鲜,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紧扣日本和朝鲜政府的立场,结合明朝的宗藩关系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质,在传承中蜕变的中古欧洲,在交流中共进的中古亚洲,相对独立却精彩纷呈的非洲美洲均各自散发着魅力。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
A.完全孤立 B.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
C.呈现多元面貌 D.战争不断
【答案】C
【知识点】非洲古代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中古西欧文化
10.17世纪,英国与荷兰激烈争夺香料贸易的独占权。1621年,荷兰采取“废掉香料森林”的做法,下令将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上的香料树全部砍掉,以达到在其他岛屿控制生产和贸易的目的。荷兰殖民者的做法(  )
A.改变了殖民地生态结构 B.导致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C.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 D.摧毁了殖民地香料贸易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11.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一文中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B.启蒙运动尚未展开
C.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D.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12.(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末)1878年,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大工业……造成了资产阶级这样一个享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垄断权的阶级,但(危机表明)它已经无力继续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产力……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材料认为工业革命 (  )
A.推动了西欧福利国家形成 B.促进了劳资关系改善
C.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步伐 D.促使了垄断组织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西欧福利国家形成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认为工业革命激化了劳资关系,而不是改善劳资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878年恩格斯认为西方所进行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必然会产生消灭这种阶级差别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积累财富的同时对工人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因此材料认为工业革命会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的步伐,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认为工业革命会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的步伐,而不是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垄断组织方面的论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下表所呈现的内容,可用于阐释(  )
1824年 欧文在美国建设“新和谐公社”,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试验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及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917年 列宁领导的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发展 B.欧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涨
C.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D.国际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
【答案】A
【知识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十月革命
14.下面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走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阶段①—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弱化国家干预
B.阶段②—经济增长渐趋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C.阶段③—加强在金融、投资、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D.阶段④—强化社会福利,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15.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三国领导人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将不会再有能够行使类似权力的政治小集团,任何这样的集团将不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上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
A.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
B.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D.力量对比变化,多极化趋势增强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6.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选项中,能为我们提供答案的是(  )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总分52分)
1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6分)
(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根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古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1020年,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7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
1497年,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绘制完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5分)
【答案】(1)(1)变化:城市商业发展并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创办了多所大学;各国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缘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文艺复兴;中古西欧的议会君主制与《大宪章》;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20世纪两个规模最大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国联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国联共有英、法、意、日和中国等63国参加,美国并未加入,苏联也仅在1934年成为会员国,旋即于1939年被开除。国联在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使会员国普遍拥有否决权,因此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盟约虽列有实现集体安全的多项条款,但并没有宣布战争为非法,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不允许会员国进行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后,国联陷于瘫痪状态,已名存实亡。
联合国的诞生经历了近4年的酝酿和筹备过程,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联合国由成立之初的51个创始会员国,到1995年已多达185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已近120个,占会员国总数的2/3。联合国宪章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联合国宪章不但废弃了战争的权利,而且废弃了诉诸武力的权利,它把制裁侵略的机制规定得较为完整周密,同时拥有维和实力。
——摘编自高华《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异同。(8分)
【答案】(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十月革命的影响;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同: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建立国际新秩序。
不同:国联在仓促之中成立,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联合国通过长期酝酿,具有稳定性。国联的成员国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是维护英法利益的工具;联合国成员具有广泛性,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国际舞台;国联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国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决策原则不一致,国联决议“全体一致”,联合国实行五常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国盟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维护了世界长久和平。(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联合国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20年上海市民对“全球化”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
问卷(一)对“全球化”的看法
同意 不好说 不同意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78.4% 21.6% 0%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65.2% 17.3% 8.6% 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输出
75.8% 18.6% 5.6%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问卷(二)“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
面对少部分国家的“退群”活动,你认为中国应当 仿照他国“退群”,实行保护主义 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7.1% 92.9%
面对“逆全球化”现象,你是否知晓中国近年来采取的重大举措 上合组织 亚投行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00% 94.37% 100% 100%
——据《上海壹周·“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
阐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它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使各国之间依存更加紧密,中国应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抓住机遇发展经济。78.4%的上海市民赞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逐步融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市民积极参与全球化潮流的心态。但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必然导致南北差距加大。经济联系的密切,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性的动荡,中国同样不能幸免,92.9%的上海市民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并担当大国责任,说明市民认识到全球化的问题,并且考虑到应对措施。
综上,上海市民的看法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的中国人民对待全球化的辩证、理性认识,有利于中国趋利避害,更好地融入世界。
示例二论题: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
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对此,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动力,100%的受访者知晓“一带一路”;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了“亚投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94.37%的受访者知晓“亚投行”。中国政府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100%的受访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有利于我国担当大国责任,为建设公正合理、普惠均衡、开放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贡献。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