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6 20:22:35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模拟)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农用动力发生变化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湖南模拟)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等信息强调的是文明是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D符合题意;
秦末起义体现了人民群众革命性作用,但在汉武帝时不能体现,A不合题意;
材料中“ 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 ”中的“众多人”并非强调“所有人”,B不合题意;
材料所指时段更长,还有秦末、高祖文景时期,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史料,分析归纳历史本质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史料,然后对比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根据“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对官员的限制有利于遏制豪强势力的膨胀,故A正确;
B.材料无关文化融合,排除B;
C.材料主要为了限制官员互相包庇,无关限制官员特权,排除C;
D.“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解题关键信息是“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 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答案】D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西晋时期为了确保在中央任职的中正官们能够及时获取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特别规定让他们在洛阳东门外进行定期集会,这一措施增强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故D正确;
这一措施并不是要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排除A;
让在中央任职的中正官们能够及时获取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并不能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
材料并未体现出士族入仕途径的拓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 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
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根据所学唐朝中后期由于均田制无法推行,府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也就推行不下去了,故B正确;
780年唐代实行两税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A;
不管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都是中央政府去管理,不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或者削弱,排除C;
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等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 前秦宰相王猛曾对苻坚留有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王猛去世后,苻坚对群臣说:“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为(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促成华夏认同
C.正统观念影响政治走向 D.南北民族矛盾逐步缓和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可知,王猛以晋朝为正统,不愿攻打晋朝;根据材料“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交夷速秽,四方略定,为 (唯) 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可知,苻坚以自己为正统,希望灭掉晋朝,统一全国,后来发动了“ 淝水之战 ”,可见正统观念影响政治走向,故C正确;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说法夸大,材料反映的是君臣观点不同,排除A;
“民族交融促成华夏认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材料只提到前秦,未体现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及“ 淝水之战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淝水之战 ”的背景、结果及前秦失败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 如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
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唐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至南宋的家训内容中,以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且日趋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理观”指的是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所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南宋,在文化心态上由开拓外向转为内敛精致,反映在家训中,唐代的家训就更加注重处世、从政等内容,宋代的家训则注重处己治学,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理学主导地位才逐渐确立,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南宋,社会矛盾不是渐趋缓和,而是有的时期缓和,有的时期尖锐,比如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发生就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宋朝时期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以致国内铜钱流通不足,发生钱荒。史载南宋时有大臣认为“藩舶巨艘……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这表明(  )
A.海外贸易直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
B.部分官员认识到外贸关乎国家安全
C.走私活动是引发钱荒的主要原因
D.宋代铜钱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铜钱外流使得我国发生钱荒,并且当时的大臣对此也有一定的认知,认为铜钱外流对我国不利,故B正确;
我国最早纸币是交子,产生在四川地区,并不是对外贸易发达的东南沿海,故直接推动不正确,排除A;
引发钱荒的原因除了铜钱输出还有国内经济发展对铜钱的需求,而后者是主要原因,排除C;
材料阐释的是铜钱外流导致的问题,国际货币职能指的是一种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通过材料无法得出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当时的大臣认为铜钱外流对我国不利进行分析,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 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  )
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
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题意可知,元朝是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故A正确;
元朝建立和统一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
需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和民族关系,解答本题应重点掌握元朝统一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 有学者指出,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由此可知,该学者(  )
A.否定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B.强调了黄宗羲受到传统观念束缚
C.指出了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念的排斥
D.认识到士大夫阶层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B.根据“作为一个追求纳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对传统伦理纲常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体现了黄宗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正确;
A.材料只是指出了黄宗羲思想的局限之处,并未否定其思想的进步性,排除A;
C.材料不涉及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论的排除,排除C;
D.材料不涉及士大夫的射行实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关键信息是“作为一个追求纳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 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且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B项;
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
租佃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但农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受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从经济角度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3·辽宁模拟)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可知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官员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但他们受到了专制皇权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A项正确;
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商品经济较落后的朝代也有腐败,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排除C项;
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 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  )
A.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
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可推出当时中国处于列强巧取豪夺的经济困境之中,张之洞创办了自营企业,维护中国利权抵御外国侵略,可见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故B正确;
“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理念,排除A;
为挽救民族于危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坚定地走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C;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不是张之洞创办自营企业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根据“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 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可知,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认为君权的振兴得益于民权的强化,这反映了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故D项正确。
这一时期维新派已经强调要变更传统政治体制,排除A;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
材料并未体现出其思想宣传受到旧势力的掣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5.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驻墨西哥公使顾维钧首次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即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据此可知(  )
A.北洋政府的亲美色彩浓厚 B.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大战
C.新文化运动提高民族觉悟 D.这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
【答案】D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顾维钧建议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目的是争取国际舆论和英美的外交支持,抵制日本的侵略图谋,即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顾维钧的个人主张,没有涉及北洋政府的政策,A项错误;
中国参加一战是在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顾维钧个人主张,不能体现全体民众和整个社会的民族觉悟情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1915年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顾维钧外交观点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 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如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年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 首届国会复会 1917年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年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实现民主政治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材料为民国初期即“军政”时期,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国会多次被军阀多次解散,说明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故C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政党政治的任何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割据,排除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护共和的斗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可概括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从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纷争分析,得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从地方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据材料“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18.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来,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任3点)
(2)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等方面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认同观点一。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一是: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认同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治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观点二。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二是: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认同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故答案为:(1) 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
(2) 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能源问题,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宋代经济、商业、城市发展的特征,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3·辽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商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答案】(1)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第(1)问是原因分析,根据材料“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可以得出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根据材料“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来自伊朗等国”可以得出中外交往增多;根据材料“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可以得出政府重视和管理;根据材料“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 了巨大成就”可以得出制瓷技术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根据材料“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可以得出元朝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可以得出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承。
第(2)问属于认识类的题目。根据材料“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可知“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元朝的南侵冲击了南方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文化,蒙古人崇尚白色,元代的枢府白瓷为成熟的元青花瓷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元朝疆域的扩展为在国外寻找到更适合生产青花瓷的青料提供了大的环境,青花瓷的产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与南方文人士大夫传统文化碰撞和相容的结果,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中国蓝”展现出中国人阴柔含蓄,亲和冷静的民族性格与审美观念。
故答案为:(1) 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
【点评】认识类的题目应该把握的两个做题原则:一是依据材料信息,看材料内容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是从哪些角度进行的,我们在作答时可以沿着材料的角度方向进行;二是对答案进行适度的“升华”,也就是将材料信息适度地拔高高度,使之更加契合主流价值观。作答时的语言表述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广泛地积累。
20.(2023·西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远古到周礼的确立是传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次价值革命。阐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逐渐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价值观念,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夏朝尊命,商朝尊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被动地进行价值思维,并未清晰认识到人才是价值主体。西周建立后,才逐渐实现价值主体由自然,鬼神到人的转换。周人所尊之礼,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其形式表现为礼仪.仪式,其内容则表现为贯彻血缘宗族和政治等级原则的“亲亲”和“尊尊”。“亲亲”强调宗族血缘关系,而“尊尊”则是周礼的核心,强调等级关系.这样周礼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套“别贵贱,序尊卑”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也是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始终的正统价值观念要素。这次价值革命经历了由远古的价值观念到夏尊命、商尊神的价值意识自觉发展,再到周礼的价值主体转换而确立以礼为规范的价值体系的过程。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设问是 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根据材料“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可得出论题:远古到周礼的确立是传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次价值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逐渐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价值观念,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夏朝尊命,商朝尊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被动地进行价值思维,并未清晰认识到人才是价值主体。西周建立后,才逐渐实现价值主体由自然,鬼神到人的转换。周人所尊之礼,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其形式表现为礼仪.仪式,其内容则表现为贯彻血缘宗族和政治等级原则的“亲亲”和“尊尊”。“亲亲”强调宗族血缘关系,而“尊尊”则是周礼的核心,强调等级关系,这样周礼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套“别贵贱,序尊卑”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也是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始终的正统价值观念要素。这次价值革命经历了由远古的价值观念到夏尊命、商尊神的价值意识自觉发展,再到周礼的价值主体转换而确立以礼为规范的价值体系的过程。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模拟)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2.(2023·湖南模拟)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3.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4. 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5. 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
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6. 前秦宰相王猛曾对苻坚留有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王猛去世后,苻坚对群臣说:“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为(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促成华夏认同
C.正统观念影响政治走向 D.南北民族矛盾逐步缓和
7. 如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
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唐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8. 宋朝时期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以致国内铜钱流通不足,发生钱荒。史载南宋时有大臣认为“藩舶巨艘……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这表明(  )
A.海外贸易直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
B.部分官员认识到外贸关乎国家安全
C.走私活动是引发钱荒的主要原因
D.宋代铜钱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9. 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  )
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
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
10. 有学者指出,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由此可知,该学者(  )
A.否定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B.强调了黄宗羲受到传统观念束缚
C.指出了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念的排斥
D.认识到士大夫阶层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11. 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12.(2023·辽宁模拟)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13. 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  )
A.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
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
14. 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15.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驻墨西哥公使顾维钧首次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即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据此可知(  )
A.北洋政府的亲美色彩浓厚 B.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大战
C.新文化运动提高民族觉悟 D.这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
16. 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如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年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 首届国会复会 1917年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年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18.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来,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19.(2023·辽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商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20.(2023·西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农用动力发生变化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等信息强调的是文明是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D符合题意;
秦末起义体现了人民群众革命性作用,但在汉武帝时不能体现,A不合题意;
材料中“ 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 ”中的“众多人”并非强调“所有人”,B不合题意;
材料所指时段更长,还有秦末、高祖文景时期,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史料,分析归纳历史本质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史料,然后对比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根据“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对官员的限制有利于遏制豪强势力的膨胀,故A正确;
B.材料无关文化融合,排除B;
C.材料主要为了限制官员互相包庇,无关限制官员特权,排除C;
D.“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解题关键信息是“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西晋时期为了确保在中央任职的中正官们能够及时获取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特别规定让他们在洛阳东门外进行定期集会,这一措施增强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故D正确;
这一措施并不是要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排除A;
让在中央任职的中正官们能够及时获取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并不能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
材料并未体现出士族入仕途径的拓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根据所学唐朝中后期由于均田制无法推行,府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也就推行不下去了,故B正确;
780年唐代实行两税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A;
不管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都是中央政府去管理,不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或者削弱,排除C;
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等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可知,王猛以晋朝为正统,不愿攻打晋朝;根据材料“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交夷速秽,四方略定,为 (唯) 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可知,苻坚以自己为正统,希望灭掉晋朝,统一全国,后来发动了“ 淝水之战 ”,可见正统观念影响政治走向,故C正确;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说法夸大,材料反映的是君臣观点不同,排除A;
“民族交融促成华夏认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材料只提到前秦,未体现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及“ 淝水之战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淝水之战 ”的背景、结果及前秦失败原因,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至南宋的家训内容中,以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且日趋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理观”指的是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所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南宋,在文化心态上由开拓外向转为内敛精致,反映在家训中,唐代的家训就更加注重处世、从政等内容,宋代的家训则注重处己治学,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理学主导地位才逐渐确立,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南宋,社会矛盾不是渐趋缓和,而是有的时期缓和,有的时期尖锐,比如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发生就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铜钱外流使得我国发生钱荒,并且当时的大臣对此也有一定的认知,认为铜钱外流对我国不利,故B正确;
我国最早纸币是交子,产生在四川地区,并不是对外贸易发达的东南沿海,故直接推动不正确,排除A;
引发钱荒的原因除了铜钱输出还有国内经济发展对铜钱的需求,而后者是主要原因,排除C;
材料阐释的是铜钱外流导致的问题,国际货币职能指的是一种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通过材料无法得出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当时的大臣认为铜钱外流对我国不利进行分析,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题意可知,元朝是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故A正确;
元朝建立和统一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
需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和民族关系,解答本题应重点掌握元朝统一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B.根据“作为一个追求纳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对传统伦理纲常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体现了黄宗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正确;
A.材料只是指出了黄宗羲思想的局限之处,并未否定其思想的进步性,排除A;
C.材料不涉及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论的排除,排除C;
D.材料不涉及士大夫的射行实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关键信息是“作为一个追求纳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且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B项;
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
租佃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但农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受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从经济角度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可知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官员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但他们受到了专制皇权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A项正确;
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商品经济较落后的朝代也有腐败,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排除C项;
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可推出当时中国处于列强巧取豪夺的经济困境之中,张之洞创办了自营企业,维护中国利权抵御外国侵略,可见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故B正确;
“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理念,排除A;
为挽救民族于危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坚定地走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C;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不是张之洞创办自营企业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根据“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可知,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认为君权的振兴得益于民权的强化,这反映了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故D项正确。
这一时期维新派已经强调要变更传统政治体制,排除A;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
材料并未体现出其思想宣传受到旧势力的掣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顾维钧建议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目的是争取国际舆论和英美的外交支持,抵制日本的侵略图谋,即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顾维钧的个人主张,没有涉及北洋政府的政策,A项错误;
中国参加一战是在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顾维钧个人主张,不能体现全体民众和整个社会的民族觉悟情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1915年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顾维钧外交观点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实现民主政治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材料为民国初期即“军政”时期,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国会多次被军阀多次解散,说明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故C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政党政治的任何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割据,排除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护共和的斗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可概括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从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纷争分析,得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从地方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据材料“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任3点)
(2)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等方面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认同观点一。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一是: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认同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治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观点二。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二是: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认同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故答案为:(1) 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
(2) 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能源问题,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宋代经济、商业、城市发展的特征,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第(1)问是原因分析,根据材料“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可以得出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根据材料“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来自伊朗等国”可以得出中外交往增多;根据材料“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可以得出政府重视和管理;根据材料“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 了巨大成就”可以得出制瓷技术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根据材料“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可以得出元朝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可以得出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承。
第(2)问属于认识类的题目。根据材料“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可知“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元朝的南侵冲击了南方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文化,蒙古人崇尚白色,元代的枢府白瓷为成熟的元青花瓷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元朝疆域的扩展为在国外寻找到更适合生产青花瓷的青料提供了大的环境,青花瓷的产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与南方文人士大夫传统文化碰撞和相容的结果,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中国蓝”展现出中国人阴柔含蓄,亲和冷静的民族性格与审美观念。
故答案为:(1) 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
【点评】认识类的题目应该把握的两个做题原则:一是依据材料信息,看材料内容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是从哪些角度进行的,我们在作答时可以沿着材料的角度方向进行;二是对答案进行适度的“升华”,也就是将材料信息适度地拔高高度,使之更加契合主流价值观。作答时的语言表述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广泛地积累。
20.【答案】论题:远古到周礼的确立是传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次价值革命。阐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逐渐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价值观念,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夏朝尊命,商朝尊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被动地进行价值思维,并未清晰认识到人才是价值主体。西周建立后,才逐渐实现价值主体由自然,鬼神到人的转换。周人所尊之礼,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其形式表现为礼仪.仪式,其内容则表现为贯彻血缘宗族和政治等级原则的“亲亲”和“尊尊”。“亲亲”强调宗族血缘关系,而“尊尊”则是周礼的核心,强调等级关系.这样周礼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套“别贵贱,序尊卑”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也是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始终的正统价值观念要素。这次价值革命经历了由远古的价值观念到夏尊命、商尊神的价值意识自觉发展,再到周礼的价值主体转换而确立以礼为规范的价值体系的过程。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设问是 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根据材料“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可得出论题:远古到周礼的确立是传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次价值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逐渐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价值观念,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夏朝尊命,商朝尊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被动地进行价值思维,并未清晰认识到人才是价值主体。西周建立后,才逐渐实现价值主体由自然,鬼神到人的转换。周人所尊之礼,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其形式表现为礼仪.仪式,其内容则表现为贯彻血缘宗族和政治等级原则的“亲亲”和“尊尊”。“亲亲”强调宗族血缘关系,而“尊尊”则是周礼的核心,强调等级关系,这样周礼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套“别贵贱,序尊卑”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也是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始终的正统价值观念要素。这次价值革命经历了由远古的价值观念到夏尊命、商尊神的价值意识自觉发展,再到周礼的价值主体转换而确立以礼为规范的价值体系的过程。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