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测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吴文明的起源,一日“太伯奔吴说”,即太伯、仲雍为让国于少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奔走于荆蛮,建立勾吴之国;一曰“有虞氏南迁说”,即舜部落从豫东地区。一迁江淮东部,再迁江南地区。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 )
A.“太伯奔吴说”属于史家杜撰 B.周部落分封子弟为诸侯
C.“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 D.文明溯源工程遥不可及
2.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3.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4.“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主张的目的是( )
A.肯定墨子“兼爱”的主张 B.以儒家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
C.化解人性论上的矛盾冲突 D.从理论上阐述宇宙本体问题
5.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 B.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冲击传统的义利观 D.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6.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指董理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图1为绅董掌控地方事务重点变化情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C.清末新政的影响 D.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7.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明确党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土地革命,力争工农民权独裁制的苏维埃的政权,继续坚决的改造党”。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
A.谋求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出现左倾机会主义苗头
C.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 D.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纲领
8.下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意在( )
A.祝贺武汉会战的伟大胜利 B.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C.展示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 D.表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9.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10.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重大的突破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使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帝国
C.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 D.使罗马法的适用范围迅速扩大
12.据英格兰王室保存的卷档和庄园账目显示:谷物、牲畜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在1180 -1220年间增加了l—2倍,1220年以后仍继续上升。这反映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 )
A.商业革命推动物价上涨 B.封建经济的商业化
C.农业收入占据优势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诞生
13.据估计,1620 - 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
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缓和了英国新1日教派之间的矛盾
14.1871年德意志统一,帝国议会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德国议会更具“现代性”主要是因为( )
A.政府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负责 B.国家统一助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工业化加速了德国政治民主化 D.德国代议制度优越于英法两国
15.1949年,美国驻苏大使说“美国‘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为此,美国制作了一系列诸如《美国黑人:一个进步的群体》等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知( )
A.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B.黑人民权运动由此兴起
C.舆论宣传成为冷战的工具 D.国际沟通促进民权改善
16.1960 - 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0-/0下降至17.60-/0。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的经济联系有所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 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l2分、第20 题13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火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新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宣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交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建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 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选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一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合上图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1)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太伯奔吴说”是否是史学家杜撰无从考证,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有虞氏南迁说”具有史书和考古相互印证,根据二重证据法来看,“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文明溯源工程是可以完成进行的,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文献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陆贾认为,无为而治,最终天下大治,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无为而治是汉初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整个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唐律疏议》及其地位;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法律对市场贸易的规定,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交易规模,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说明唐朝时期,对市场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信息无法得出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张载是北宋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非墨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张载主张在社会生活中要尊崇君臣,尊长,慈孤,合德等思想,其目的是以儒家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人性论上的矛盾冲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描述宇宙本体的相关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理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赋役制度并未让位于租税制度,主要是赋税制度变革导致的,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非财政收入的税种丰富,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430年到1621年,明朝财政收入的实物比重显著下降,白银的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有关,赋役征银助推了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赋税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以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体现了民族危机加剧对中国地方治理的影响,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地方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没有提及太平天国运动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民族革命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民族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已经破裂,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共的任务,没有体现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是1935的召开的遵义会议,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中共六大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依然在坚持推进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共六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武汉会战以失败告终,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民国二十七年是1938年,此时处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而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强调中国军民一心抗击日军,显然是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斗志,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描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区域向中西部延伸,说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为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三线建设”,而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改善我国工业布局是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线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变化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加入国家的经济体制的期望,促使中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无直接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变化有关,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复关”申请受到阻碍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经济因素低,因此1992年十四大,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四大发明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并非是亚历山大东征,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该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与波斯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亚历山大东征时期的亚欧非。根据材料中的路线及版图来看,该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该事件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选项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商业革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2世纪后,英国皇室及庄园的谷物、牲畜和其他商品价格不断增加,体现了其商品化强化的趋势,即封建经济的商品化,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农业收入是否占优势地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雇佣关系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世纪英格兰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C
【知识点】殖民者入侵对美洲的影响;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殖民地文化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向美洲地区移民主要与海外殖民和对外贸易有关,因此当时人口外迁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显示迁移人群类别呈现多样性,不光是教徒,因此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的说法片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英国进行海外扩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帝国议会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可知,德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名义上是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由皇帝决定,由此可判断,政府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德意志统一对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的影响,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政治层面,而非工业化进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德国的代议制具有保守性,优于英法两国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是在二战结束之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黑人民权运动于1950年兴起,且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美国认为,美国“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由此,美国制作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判断,舆论宣传成为冷战的工具之一,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冷战,而非国际沟通促进民权改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苏冷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与题干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外传。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可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根据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可知,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可知,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等。
(2)设问是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根据材料“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可知,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可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可知,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可知,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中国茶叶价格的提升,欧洲对茶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理解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1)表现: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部曲身份由贱民变为良民;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由贵族分享权力到文官分享权力;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由开放变为保守。
(2)原因:封建经济的繁荣;赋税制度的改革;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士族的衰弱/庶族的崛起。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表现:根据材料“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可知,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根据材料“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可知,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根据材料“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可知,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
(2)设问是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封建经济的繁荣、赋税制度的改革、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士族的衰弱/庶族的崛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理解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
论题 1976-1978是转折/拨乱反正之年
论证 (任三个角度) 教育 从中断高考到恢复高考。
思想 批判“两个凡是”,提倡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
政治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组织 反对个人崇拜,恢复民主集中制,确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个人崇拜到民主集中制。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从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伟大的转折。关于阐释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如:文革结束,我国开始进行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思想上为伟大的转折做了准备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1)表现:宏观调控多样化/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科学技术信息化/由电气化到信息化;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由金字塔型到纺锤型;福利国家务实化/由扩大开支到减少开支;社会运动多元化/由工人运动到特定社会群体运动。
(2)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表现:根据材料“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可知,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根据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知,科学技术信息化;根据材料“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可知,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根据材料“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可知,福利国家务实化;根据材料“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可知,社会运动多元化。
(2)设问是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本质、推动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助推政治民主化、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及改革的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测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吴文明的起源,一日“太伯奔吴说”,即太伯、仲雍为让国于少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奔走于荆蛮,建立勾吴之国;一曰“有虞氏南迁说”,即舜部落从豫东地区。一迁江淮东部,再迁江南地区。前者有史书记载而无考古实证,后者则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 )
A.“太伯奔吴说”属于史家杜撰 B.周部落分封子弟为诸侯
C.“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 D.文明溯源工程遥不可及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太伯奔吴说”是否是史学家杜撰无从考证,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有虞氏南迁说”具有史书和考古相互印证,根据二重证据法来看,“有虞氏南迁说”可信度较高,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文明溯源工程是可以完成进行的,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文献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陆贾认为,无为而治,最终天下大治,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适应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无为而治是汉初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整个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唐律疏议》及其地位;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法律对市场贸易的规定,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交易规模,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说明唐朝时期,对市场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信息无法得出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主张的目的是( )
A.肯定墨子“兼爱”的主张 B.以儒家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
C.化解人性论上的矛盾冲突 D.从理论上阐述宇宙本体问题
【答案】B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张载是北宋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而非墨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张载主张在社会生活中要尊崇君臣,尊长,慈孤,合德等思想,其目的是以儒家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人性论上的矛盾冲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描述宇宙本体的相关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理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 B.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冲击传统的义利观 D.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赋役制度并未让位于租税制度,主要是赋税制度变革导致的,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非财政收入的税种丰富,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430年到1621年,明朝财政收入的实物比重显著下降,白银的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有关,赋役征银助推了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赋税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指董理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图1为绅董掌控地方事务重点变化情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C.清末新政的影响 D.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以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体现了民族危机加剧对中国地方治理的影响,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地方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没有提及太平天国运动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民族革命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民族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明确党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土地革命,力争工农民权独裁制的苏维埃的政权,继续坚决的改造党”。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
A.谋求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出现左倾机会主义苗头
C.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 D.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已经破裂,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共的任务,没有体现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实现了从幼稚走向成熟是1935的召开的遵义会议,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中共六大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依然在坚持推进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共六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下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意在( )
A.祝贺武汉会战的伟大胜利 B.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C.展示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 D.表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武汉会战以失败告终,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民国二十七年是1938年,此时处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而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强调中国军民一心抗击日军,显然是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斗志,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描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区域向中西部延伸,说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为适应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三线建设”,而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改善我国工业布局是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线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重大的突破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变化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加入国家的经济体制的期望,促使中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无直接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变化有关,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复关”申请受到阻碍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经济因素低,因此1992年十四大,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使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帝国
C.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 D.使罗马法的适用范围迅速扩大
【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四大发明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并非是亚历山大东征,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该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与波斯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亚历山大东征时期的亚欧非。根据材料中的路线及版图来看,该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该事件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选项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据英格兰王室保存的卷档和庄园账目显示:谷物、牲畜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在1180 -1220年间增加了l—2倍,1220年以后仍继续上升。这反映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 )
A.商业革命推动物价上涨 B.封建经济的商业化
C.农业收入占据优势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诞生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商业革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2世纪后,英国皇室及庄园的谷物、牲畜和其他商品价格不断增加,体现了其商品化强化的趋势,即封建经济的商品化,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农业收入是否占优势地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雇佣关系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世纪英格兰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据估计,1620 - 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
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缓和了英国新1日教派之间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殖民者入侵对美洲的影响;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殖民地文化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向美洲地区移民主要与海外殖民和对外贸易有关,因此当时人口外迁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显示迁移人群类别呈现多样性,不光是教徒,因此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的说法片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英国进行海外扩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1871年德意志统一,帝国议会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德国议会更具“现代性”主要是因为( )
A.政府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负责 B.国家统一助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工业化加速了德国政治民主化 D.德国代议制度优越于英法两国
【答案】A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帝国议会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可知,德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名义上是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由皇帝决定,由此可判断,政府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德意志统一对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的影响,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政治层面,而非工业化进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德国的代议制具有保守性,优于英法两国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1949年,美国驻苏大使说“美国‘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为此,美国制作了一系列诸如《美国黑人:一个进步的群体》等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知( )
A.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B.黑人民权运动由此兴起
C.舆论宣传成为冷战的工具 D.国际沟通促进民权改善
【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是在二战结束之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黑人民权运动于1950年兴起,且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美国认为,美国“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由此,美国制作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判断,舆论宣传成为冷战的工具之一,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冷战,而非国际沟通促进民权改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苏冷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6.1960 - 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0-/0下降至17.60-/0。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的经济联系有所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下降
【答案】D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与题干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 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l2分、第20 题13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火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新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宣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交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建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 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外传。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影响: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可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根据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可知,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可知,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等。
(2)设问是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根据材料“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可知,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可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可知,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可知,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中国茶叶价格的提升,欧洲对茶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理解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选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一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
【答案】(1)表现: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部曲身份由贱民变为良民;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由贵族分享权力到文官分享权力;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由开放变为保守。
(2)原因:封建经济的繁荣;赋税制度的改革;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士族的衰弱/庶族的崛起。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表现:根据材料“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可知,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根据材料“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可知,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根据材料“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可知,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
(2)设问是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封建经济的繁荣、赋税制度的改革、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士族的衰弱/庶族的崛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理解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合上图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答案】
论题 1976-1978是转折/拨乱反正之年
论证 (任三个角度) 教育 从中断高考到恢复高考。
思想 批判“两个凡是”,提倡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
政治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组织 反对个人崇拜,恢复民主集中制,确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个人崇拜到民主集中制。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从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伟大的转折。关于阐释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如:文革结束,我国开始进行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思想上为伟大的转折做了准备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1)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答案】(1)表现:宏观调控多样化/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科学技术信息化/由电气化到信息化;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由金字塔型到纺锤型;福利国家务实化/由扩大开支到减少开支;社会运动多元化/由工人运动到特定社会群体运动。
(2)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表现:根据材料“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可知,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根据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知,科学技术信息化;根据材料“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可知,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根据材料“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可知,福利国家务实化;根据材料“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可知,社会运动多元化。
(2)设问是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本质、推动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助推政治民主化、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及改革的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