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周代祭奠制度,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逆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2.(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如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等。但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已亡佚,史学界无法拿出实证予以反驳。直到银雀山汉武帝时期墓《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谜案才真相大白。这说明( )
A.历史真相随着时间推移而清晰 B.考古发现有效解决了学术争论
C.汉代独尊儒术不利于学术自由 D.史学家间的争鸣延误历史真相
3.(2023高二下·青岛开学考)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5.(2023·安徽模拟)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6.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这表明当时( )
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 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
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 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
7.(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逐渐向中原内迁,从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变为定居,饮食习俗由原来的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变为与内地民族的饮食基本无异,风俗习惯上由火葬改为土葬,逐渐摒弃固有的原始宗教,开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见,羌族的内迁( )
A.解决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文化的优胜劣汰
C.对羌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D.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
8.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然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9.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10.宋朝时期,开封等大城市出现了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在瓦子内有勾栏,经营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还出现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城市泉州、福州,以及纯粹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益州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B.城市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C.城市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D.市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11.(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在北宋程颢和程顾看来,文字书籍不能真正体现圣贤之意,读书要防止以文害意,因此,超越文字之外,体贴圣贤人义的白得之学才是根本,记诵博识是“坑物丧志”。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 )
A.构建儒家的义理体系 B.反对研究儒学绎典
C.糅合心学的理论观点 D.改良科举考试内容
12.(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越南占城将“住蕃”的宋人后代称为“土生唐人”。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包括“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这反映出宋代( )
A.政府放宽对外贸易政策 B.海外贸易带动人口外迁
C.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流失
13.(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14.(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以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 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15.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载:一沙弥自幼随禅师修行,与世隔绝。一日师徒下得山来,沙弥不识牛马鸦犬,禅师—一告知。后见一女子,禅师告之是吃人的老虎。回去后禅师问沙弥所见是否有留恋之物,答曰:“只想那吃人的老虎”。这个故事( )
A.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提倡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C.否定了压抑人性的观念 D.冲破了专制统治的牢笼
16.(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这反映了( )
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B.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C.宗法制的逐渐强化 D.乡约已有法律效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对察举制与科举制予以简要评价。
18.(2023高三上·新疆月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19.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蔑、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引自《汉书》
材料二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2.【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选项说法错误,不是所有历史真相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清晰,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直到银雀山汉武帝时期墓《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谜案才真相大白”可知,兵法的出土有效解决了孙子和孙膑的关系这一学术争论,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显示的现象,与独尊儒术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史学家的学术争鸣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显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是荀子《荀子 富国》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有才能者一定要相适应的官位, 做官者一定要有适配的俸禄,俸禄一定要能够适合享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意思是: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频发俸禄。两者都体现了公正至上的理念,反映了思想家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剧烈变化面前,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新生重构,A项正确;
B.墨家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B项;
C.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
D.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机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荀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两位思想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言论所体现的观点。
4.【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汉政府曾下令……”、“规定……”,并没有涉及其法律制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汉封国的诸侯并没有遵从政府“禁止宰杀耕牛”的规定,与自耕农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政府颁布一系列规定来禁止宰杀耕牛,但是在封国内却屡屡出现“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说明封国的诸侯并没有严格按照政府的规定来执行,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面临挑战,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封国的诸侯,而不是豪强地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汉初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内迁中原,改变了羌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种改变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影响深远,C项正确;
“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羌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优胜劣汰,排除B项;
羌族的内迁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9.【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0.【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11.【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超越文字之外,体贴圣贤人义的白得之学才是根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二程强调读书要善于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主张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构建儒家义理体系,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二程注重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并非反对,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程朱理学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很多商人因此移居海外,由此导致国内人口流失,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造成人口流失。而不是人口迁移范围扩大,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出人地矛盾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可知,高丽的知识分子将在元朝考中科举成为荣耀之事,且将其写在墓志铭里,说明当时元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较大,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制度对高丽的影响,没有提及民族政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广东和云南地区存在铜盐互易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现象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有助于互通有无,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云南和广东地区的铜盐互易是政府主导的,属于官方形式,而非民间商帮运作,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铜盐互易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1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可知,乡约从儒学士人发起,变为政府参与并且宜讲皇帝的圣谕,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扩大了皇权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未出现程朱理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清朝时有宗法意识和观念,排除C项:
“已有法律效力”的说法没有依据,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教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17.【答案】(1)不同: 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
(2)评价: 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18.【答案】(1)特点: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原因: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认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任答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根据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有,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根据材料一“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可知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根据材料一“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可知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根据材料一“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并结合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可知,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设问是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有,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二“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可知中国综合国力较强。根据材料二“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耶稣会士的传播。根据材料二“伏尔泰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可知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可知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设问是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根据材料三“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理解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认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示例一:哲学思想
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
理解与阐释: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二:日常生活
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彰显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
理解与阐释: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三:文学艺术
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
理解与阐释: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程朱理学;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设问是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根据材料“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可知,宋韵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考生可选择任一自己熟悉的角度分析作答。示例一:哲学思想。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和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示例二:日常生活。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史实),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示例三:文学艺术。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诶宋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1)看待: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偶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扩大了统治疆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默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财力衰竭,汉武帝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功大于过,应全面看待汉武帝功过。
(2)示例一:赞成积贫积弱说。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导致了冗兵、冗官、冗费,加重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辽、西夏和金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示例二:赞成选极之世说。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社会长期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兴起将偶学推向新的高度:四大发明完成并产生世界影响,适应商品经济的市民文化兴起。
示例三:赞成两方面说。应综合表述以上两方面观点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二府三司制;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1 / 1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周代祭奠制度,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逆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2.(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如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等。但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已亡佚,史学界无法拿出实证予以反驳。直到银雀山汉武帝时期墓《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谜案才真相大白。这说明( )
A.历史真相随着时间推移而清晰 B.考古发现有效解决了学术争论
C.汉代独尊儒术不利于学术自由 D.史学家间的争鸣延误历史真相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选项说法错误,不是所有历史真相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清晰,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直到银雀山汉武帝时期墓《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谜案才真相大白”可知,兵法的出土有效解决了孙子和孙膑的关系这一学术争论,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显示的现象,与独尊儒术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史学家的学术争鸣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显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2023高二下·青岛开学考)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是荀子《荀子 富国》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有才能者一定要相适应的官位, 做官者一定要有适配的俸禄,俸禄一定要能够适合享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意思是: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频发俸禄。两者都体现了公正至上的理念,反映了思想家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剧烈变化面前,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新生重构,A项正确;
B.墨家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B项;
C.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
D.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机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荀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两位思想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言论所体现的观点。
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5.(2023·安徽模拟)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汉政府曾下令……”、“规定……”,并没有涉及其法律制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汉封国的诸侯并没有遵从政府“禁止宰杀耕牛”的规定,与自耕农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政府颁布一系列规定来禁止宰杀耕牛,但是在封国内却屡屡出现“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说明封国的诸侯并没有严格按照政府的规定来执行,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面临挑战,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封国的诸侯,而不是豪强地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汉初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这表明当时( )
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 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
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 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逐渐向中原内迁,从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变为定居,饮食习俗由原来的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变为与内地民族的饮食基本无异,风俗习惯上由火葬改为土葬,逐渐摒弃固有的原始宗教,开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见,羌族的内迁( )
A.解决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文化的优胜劣汰
C.对羌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D.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内迁中原,改变了羌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种改变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影响深远,C项正确;
“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羌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优胜劣汰,排除B项;
羌族的内迁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8.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然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9.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0.宋朝时期,开封等大城市出现了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在瓦子内有勾栏,经营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还出现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城市泉州、福州,以及纯粹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益州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B.城市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C.城市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D.市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11.(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在北宋程颢和程顾看来,文字书籍不能真正体现圣贤之意,读书要防止以文害意,因此,超越文字之外,体贴圣贤人义的白得之学才是根本,记诵博识是“坑物丧志”。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 )
A.构建儒家的义理体系 B.反对研究儒学绎典
C.糅合心学的理论观点 D.改良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超越文字之外,体贴圣贤人义的白得之学才是根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二程强调读书要善于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主张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构建儒家义理体系,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二程注重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并非反对,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程朱理学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越南占城将“住蕃”的宋人后代称为“土生唐人”。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包括“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这反映出宋代( )
A.政府放宽对外贸易政策 B.海外贸易带动人口外迁
C.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流失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很多商人因此移居海外,由此导致国内人口流失,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造成人口流失。而不是人口迁移范围扩大,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出人地矛盾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3.(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可知,高丽的知识分子将在元朝考中科举成为荣耀之事,且将其写在墓志铭里,说明当时元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较大,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制度对高丽的影响,没有提及民族政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元朝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以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 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广东和云南地区存在铜盐互易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现象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有助于互通有无,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云南和广东地区的铜盐互易是政府主导的,属于官方形式,而非民间商帮运作,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铜盐互易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载:一沙弥自幼随禅师修行,与世隔绝。一日师徒下得山来,沙弥不识牛马鸦犬,禅师—一告知。后见一女子,禅师告之是吃人的老虎。回去后禅师问沙弥所见是否有留恋之物,答曰:“只想那吃人的老虎”。这个故事( )
A.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提倡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C.否定了压抑人性的观念 D.冲破了专制统治的牢笼
【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16.(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这反映了( )
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B.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C.宗法制的逐渐强化 D.乡约已有法律效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可知,乡约从儒学士人发起,变为政府参与并且宜讲皇帝的圣谕,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扩大了皇权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未出现程朱理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清朝时有宗法意识和观念,排除C项:
“已有法律效力”的说法没有依据,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教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对察举制与科举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不同: 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
(2)评价: 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
【知识点】察举制;科举制
18.(2023高三上·新疆月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答案】(1)特点: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原因: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认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任答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根据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有,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根据材料一“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可知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根据材料一“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可知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根据材料一“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并结合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可知,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设问是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有,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二“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可知中国综合国力较强。根据材料二“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耶稣会士的传播。根据材料二“伏尔泰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可知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可知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设问是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根据材料三“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理解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认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哲学思想
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
理解与阐释: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二:日常生活
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彰显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
理解与阐释: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三:文学艺术
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
理解与阐释: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程朱理学;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设问是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根据材料“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可知,宋韵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考生可选择任一自己熟悉的角度分析作答。示例一:哲学思想。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和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示例二:日常生活。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史实),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示例三:文学艺术。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诶宋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蔑、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引自《汉书》
材料二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
【答案】(1)看待:汉武帝在位期间打击了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偶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兵攻打匈奴,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扩大了统治疆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默武,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财力衰竭,汉武帝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功大于过,应全面看待汉武帝功过。
(2)示例一:赞成积贫积弱说。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导致了冗兵、冗官、冗费,加重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辽、西夏和金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示例二:赞成选极之世说。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社会长期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兴起将偶学推向新的高度:四大发明完成并产生世界影响,适应商品经济的市民文化兴起。
示例三:赞成两方面说。应综合表述以上两方面观点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二府三司制;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