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群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和“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标志着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开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
B.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C.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D.身处弱势的粉丝群体的批评中也会有一些真知灼见,但它们大多会被学院派批评家所漠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饭圈”批评语言大多由二次元的语言符号、英文和拼音缩写组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C.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
D.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批评“圈层化”的内涵。
B.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C.材料一认为,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
D.材料二中,“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4.材料一第二、三两段中使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作用。(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粉丝批评”的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6分)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注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4分)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4分)
14.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夜忆萧子真
孟郊
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
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点出了时间、人物、事件,表明了写诗的起因,对全诗有统领作用。
B.“子规”句借子规啼鸣不止之景衬托情感,与“杜鹃啼血猿哀鸣”相似。
C.颈联写友与己分别处于胡地和越地,相隔万里,字里行间透出无尽伤感。
D.孟郊的诗作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明白淡素,本诗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16.题目“忆”字是诗眼,全文是如何围绕它抒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 。
(3)《念奴娇·过洞庭》中“ ”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水是新的,也是旧的,旧新合一的水,先是在扬州混装为一壶,叫瘦西湖;再在扬州将东关打通。又在扬州弯一个湾,叫茱萸湾。最后在扬州坐落成瓜洲。瘦西湖其实不瘦,有着七百多亩的宽阔水面,只是腰肢细长,故称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运河的动脉,是扬州城市的灵魂,瘦西湖实在是美,美得都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形容和装饰。碧水上绿树成荫,绿树下芳草萋萋,芳草里鲜花盛开。还有一座座长虹卧波,一架架水车戏水,一处处亭榭斜阳。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 ① 。水美的地方,总是人美的地方,人美的地方,总是爱的地方。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你看水灵灵的扬州,到处都是水灵灵的人。无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那些水边长大的扬州人,个个都出落得水灵灵的,如____②____。你看,那撑着伞远去的女孩,不就摇曳生波么 这迎面走来的男孩,不就双瞳剪水么 水养人,人随水。水性融人性,人性通水性。扬州人柔软,平和,好像一辈子都不会生气,一辈子都不会烦恼。但是这并不代表扬州人软弱、无能。相反,扬州人柔韧坚强,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和______③______的能力。扬州人质朴善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扬州人重情重义。于友情,水乳交融。于爱情,相濡以沫。于亲情,______④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
②
③
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等问题,请加以修改,使之成为结构整齐、表达流畅的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欧洲刚刚在“猎兔犬2号”上受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
B.他在经历多次打击之后,跌倒了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我!”这么一句话。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D.那天晚上,我刚刚走到胡同口,就听见“啊呀!”一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图片,完成21—22题。
21.观察这幅漫画,用双关手法,为此漫画取一个生动形象的标题,不超过四个字。(3分)
22.领会和分析漫画内涵,请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并说明漫画寓意(不超过3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秘密·启用前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案
D(A.“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错,材料一是说“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选项偷换概念且曲解文意。B.“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一“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没有说哪个更重要。C.“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错,材料二“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是说“创造了机会与可能”。故选D。)
2.A(B.“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错,材料一“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可见,“创造性”之说于文无据。C.“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说法绝对化,材料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说的是“往往”。D.“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错,材料二“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可见,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但不一定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故选A。)
3.C(C.“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因果倒置,“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是因不是果。)
4.“圈层化”,指的是网络文化“群体”化现象。“信息茧房”,指的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从而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作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使论述更具形象性,增强了说服力。(4分)
5.材料一侧重分析粉丝批评存在的问题,从而论述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现实。材料二侧重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关系,从而论述粉丝群体的弱势地位。(4分)
6.D(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
7.B(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误,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对他的神态描写。)
8.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6分,一点3分)
9.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6分)
10.EJMV(3分)
11.C(A.正确,两个“卒”都是最终的意思。句意: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B.正确。C.错误,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顾:难道,反而,表反问语气。/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句意: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D.正确,两个“恐”都是“恐怕”的意思。句意:恐怕已经晚了。/只恐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不能完成。故选C。)
12.A(A.“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错误,应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13.(1)因此聪明敏捷,可以依仗而又不可以依仗;(那些)依仗自己聪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4分)(2)老年时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4分)
14.学习贵在坚持。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而不学习,最后也会一事无成;而一个禀赋一般的人,如果坚持学习,最后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3分)
15.C(C.“颈联写友与己分别处于胡地和越地”说法错误。“胡越”此处是指两人相隔遥远,是一种比喻,并非指两人实际处于胡地和越地。)
16.①“忆”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②诗人半夜难眠,灯火已尽而月隐身影,夜色寂静,更显得孤独,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③颔联写诗人独立阶前,子规啼叫不休,这凄凉的景象愈发显得人的孤单寂寥,心中更是涌起思念之情;④颈联写诗人与心意相投的朋友,相隔如胡越般遥远的距离,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⑤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诗人愿朋友与自己都保养好身体,“久长无白发”,以期能再相见。(6分)
17.(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6分,一空1分)
18. ①世外桃源 ②出水芙蓉 ③以柔克刚 ④血浓于水(3分)
19.水是新的,也是旧的,新旧合一的水,先是在扬州混装为一壶,叫瘦西湖;又在扬州打通一关,叫东关;再在扬州弯一个湾,叫茱萸湾;最后在扬州坐落成一个洲,叫瓜洲。
20.B(A.表示引用的是一个完整的名词;B.表示引文作为独立句子使用;C.表示说话人把引文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D.表示说话人把引文作为说话内容的一部分(引文末尾的标点是问号或叹号,问号和叹号一般保留)。故选B。)
21.画题:如此“投足”;举手投足;兴高“踩裂”(3分)
22. 内容:戴红领巾的男孩,拿着“学习进步”奖状,一边兴奋高喊:“爸妈,快开门!我得奖了!”一边踢得门发抖。
寓意:成绩进步的同时,孩子的品质教育与养成十分紧迫与重要。(6分)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句富有内涵的话。审题时,首先应当明确概念。什么是“参考答案”?生活中,“参考答案”起到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我们做题对照答案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我们没有思路时的启示,同时,是会限制我们思考方向的有限思维,看了别人的答案,你也许很难想到与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所以,材料才会说“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这句话意味着给出的答案只是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它表明答案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也提示我们在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时,要理智并充分地思考,不盲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和背景,这使得每个人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提醒我们应尊重他人的观点态度,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认识到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但最终需要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为依据。
整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也可以由此展开多种写作思路。比如,可以从自我提升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他人给定的答案为标准,由此论述自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应当具备独立精神。也可以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因此我们不能刚愎自用,而是应当承认价值观的多样性,并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等等。
立意:
1.独立思考,成就精彩人生。
2.推崇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差异。
3.拒绝盲从,走独立创新之路。
4.吸纳他人智慧,展现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