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22: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3.领悟文中所传达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而成语又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的三幅图,想一想分别代表哪个成语?(出示多媒体)
2.指生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看来,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3.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生字“矛”“盾”)齐读课题,质疑课题。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生答(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4.介绍作者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是谁写的吗?(出示作者简介——韩非子,指生读。)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文学大家,他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子”,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同学们之所以对他们如此耳熟能详,是因为他们都德才兼备,受到世人的赞誉。
二、指导生字
1.出示生字“誉”,生自主读帖;师范写指导;(“兴”字头最后一笔变为捺,根据“穿插避让”原则,“兴”字的撇和捺要尽量写舒展,让“言”穿插进去。)2.生描红仿写;3.同桌互相评价;
三、读通课文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读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课件出示课文)
2.指名读,师相机评价纠正。(古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注意词语间,句子间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时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师范读,领读,生注意听文章的节奏和停顿。
4.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学生读。
5.师生互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加节拍)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端起书,我们一起来读,楚人--
四、理解课文
1.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试着理解每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2.生自学交流。
3.全班交流。楚国的集市上,一群人围在一起,究竟在干什么呢?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1)(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交流意思:楚国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师:想要理解这句话,应该抓住哪两个字?生:抓住“鬻”、“誉”来理解句意。(师相机板书方法:关键字)
(2)(课件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交流意思:“我的盾牌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它。”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没有什么是不能刺破的。”(板书:盾——莫能陷,矛——无不陷)师:你怎么知道“陷”的意思?生:结合注释。师:的确,注释是个无声的老师。(师相机板书方法:借注释)楚人对他的盾和矛如此自信,谁能模仿一下楚人的语气,夸一夸他的矛和盾?(指生读,师相机评价指导)
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5.(课件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交流意思:有人说:“用你的长矛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楚国人被这么一问,答不上来了。大家想象一下此时的楚人是什么表情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6.楚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哪里?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交流意思: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生:联系上下文。(师相机板书方法:联系上下文)
7.如果用楚人的矛刺楚人的盾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 坚固 ),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 锋利 ),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 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 卖不出去 )。
五、体会寓意
1.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2.学完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情景演绎
1.想象情景,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合作演一演。
2.思考:假如你是楚国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3.师相机板书方法:想象。
七、课堂大闯关
出示按原文填空,学生尝试背诵。
八、拓展提升
学了这篇古文,我们知道,“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那么“矛盾”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其他意思吗?1.出示图片,指生答,说一说图片上人物之间的关系。
2.师相机总结: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即人物之间有矛盾。矛盾也指事物之间对立的关系。
九、总结
这节课我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抓关键词、想象、借注释、联系上下文),还明白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十、作业布置
1.课下阅读《韩非子》中的 2-3个成语故事。
2.制作一期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