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09:0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规定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讨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 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 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和"反诗"的。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法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这种崇高"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B.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真情只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
C.诗人应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不能臣服于自我,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
D.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是它难以表达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某些新诗缺少崇高的情感,这些新诗的作者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B.当前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自我的狭小天地,这值得警惕。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追求,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整篇文章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们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诗作要有“崇高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B.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
C.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许多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这首诗具有崇高的思想。
D.只要将"神舟十二号顺利着陆"这一大事件放在诗人面前,就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
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4.请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4分)
5.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请分析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 (6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未,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 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凯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奥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的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给抗联报信的人,没想到这个人就在他眼皮底下。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简练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
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内容。
C.张皮匠很有耐心地对日本人详细讲解制作靰鞡鞋的过程,并进行演示,这是他在拖延东日文信,为抗日联军争取时间。
D."一缕缕轻柔的白烟"照应前文"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两处烟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抗联暗哨张皮匠巧妙的报信方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行文张弛有度,由紧张氛围开始,用紧张氛围结束全文,中间介绍张皮匠做靰鞡鞋、日军扑空都使节奏稍微松弛。
B.文中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其行为的动因,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读者的情绪随其疑虑揣测而起伏。
C.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处东日文信"到死也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会使读者回读前文,回味无穷。
D.小说语言富有审美意蕴,,这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如文中"峰峦起伏的大山"等描写使小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张皮匠的形象特点。(4分)
9.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3分,共6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烧。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烧:
高山。③分:甘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诗人登东山而"思君",颔联即写诗人在登高中想象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15.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1)《琵琶行》中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 , ”两句用"比"的手法写乐曲戛然而止,但听众却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2)复旦等名校生直接落户上海,大中城市抢人大战升级。在争夺人才大战中,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各项重磅优惠政策。人才要多多益善,各大城市拿出了曹操《短歌行》中“ , ”的态度,争做周公,以求“天下归心”。
(3)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不少人对田园生活充满渴望,但真正能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一样,甘心“ , ”,做到不辞辛劳、不争名利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4)古人在诗词中写出了水的千姿百态。如李白梦游天姥山听水声伴着猿啼,“ ”;杜甫登高看长江气势磅礴, “ ”。
(5)道为大,器为小。成器且成德,方为君子儒,若仅成器而无德,则为小人儒。所以《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 “ ”,强调我们不能局限于“器”,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2分)
陶渊明笔下的如同仙境般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 陶渊明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政绩的官员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他连夜罢官而去,又回归布衣。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的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 ( )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D.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去解脱。
B.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最好的心态,一种人生智慧设计出了,解脱了人们。
C.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让人们去解脱,将一种最好的心态设计,给出了人生智慧。
D.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把人生智慧给出,让人们去解脱。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指出下面各项中正确的一项(3分)
A.比喻 拟人 夸张 设问B.比喻 排比 借代 反问
C.拟人 反复 夸张 设问D.拟人 排比 反语 反问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把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成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们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预制菜就是预先做好的半成品菜,消费者买到预制菜之后,只要加热或者简单烹饪一下就能吃了。① ,主要有即食食品,开封后就能吃;即热食品,加热一下就能吃;即烹食品,指的是经过相对深的加工,可以直接下锅加上调料烹饪;即配食品,也就是切好清洗好的肉或者蔬菜。
那么,② 数据显示,预制菜消费者中,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1.3%,其中31-40岁的消费者占比46.4%。
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高的同时, ③ :一是市场覆盖。中国南北跨域较大,菜系多,种类复杂,企业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二是菜品保鲜。预制菜需要保持菜品新鲜度,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口味复原。中餐口感与烹饪过程密切相关,一旦到了烹饪环节,口味只能靠个人厨艺把控。
四、名著阅读题(4分)
22.下面对《呐喊》相关篇目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呐喊>自序》中,作者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不能忘却的,要唤醒"熟睡"的人们,发出战斗的呐喊。
B.《狂人日记》中狂人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是一个挑战传统封建制度的战士,也是一个不觉醒的疯子。作品开篇小序中说狂人“已早愈,赴某地候补”,表明作者对新的世界的到来是感到默然的。
C.《药》开篇的环境描写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既暗示了时代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D.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啊Q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的心理特点,如“精神胜利法”。
E.“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他笔下的角色只有哀,而对社会的阴暗只有怒,他最终所指向的是对国民愚味的不快和对现状改变的渴望。
五、写作(作文55分+书写5分)
23.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