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姓氏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姓氏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22:2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姓氏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认识“姓、氏、李”等 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 3个偏旁,会写“什、么”等7个字。
2. 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3.通过对韵文的学习,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 12个生字和 3个偏旁,会写“什、么”等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儿歌导入。
播放《百家姓》动画儿歌。(播放完毕。)师:同学们儿歌已经结束了,但动听的旋律仿佛还在耳畔回荡,让我们伴随着这悠扬的歌声一起进入今天的语文课堂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1.ppt展示学习目标。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意图: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更容易达成目标。)(教师衔接语:目标已经明确了,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挑战吧!)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大屏幕出示自读要求:①课文共有几个小节?②找一找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姓氏?请在文中用○画出来。③朗读课文时遇到生字和读不准的字音,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带着自学要求,自读课文,完成任务。启用倒计时 1分钟。
3.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指生回答。
问题一:师: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生:课文共有 2个小节。(评价语:你是今天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真勇敢。)
问题二:师:课文中隐藏的姓氏你找出来了吗?生:李、张、胡、吴、徐、许......(教师相机指导,可让多个学生补充。)(教师衔接语:同学们,文中的姓氏你找对找全了吗?如果有遗漏也没有关系,快对照老师圈画的修改过来吧。)
4.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圈画出的姓氏,你有什么发现吗?指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单姓和复姓的概念。)
5.教师进一步讲解中国姓氏的相关知识。师:在中华姓氏中,一个字的姓称为单姓,两个及以上汉字组成的姓氏称为复性。中国不只有两字的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等等。字数最多的姓氏,是源于云南彝族的一个十七字姓呢(观看 ppt)。我们的祖国有 56个民族(观看 ppt),很多复姓都是源于少数民族的姓氏。(设计意图:此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渗透中国统文化的教育。)【教师衔接语:同学们,看我们的姓氏文化多有意思呀!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或者询问他人的姓氏。可是,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ppt观看中国地图、国旗,此处无形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各地方言不同,姓氏的数量又特别多,甚至有的姓氏是同音不同字,那么怎样介绍才能清楚准确,让人一下就听清你的姓氏呢?快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第一小节,为我们提示了哪些介绍姓氏的好方法吧。】
四、精读课文,找寻介绍姓氏的方法。
(一)学习“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姓氏。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小节,男生提问,女生回答。2.请大家保持正确的坐姿,再次观察(ppt展示)我们找到的这几个姓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锻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能力。)3.指生回答。(此处应多鼓励学生,勇敢试错。)4.讲解“许”字,在学生对许字提出质疑后,清晰讲解。师:有的同学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许字明明是言字旁,怎么在这里就直接称为言字呢?这是因为呀,从秦代起,许的言字旁就是写作言字,直到后来汉字简化,才简化为现在的言字旁。在《百家姓》中,许字就是由言和午组成的,所以称为言午许。(设计意图:此处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5.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姓氏。(此处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当一个姓氏可以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汉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板书)6.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齐读“李、张、胡、吴、许”。①出示生字“张”,引导学生发现新部首“弓”字旁。②指生回答。领读。③讲解张字起源及意思。(图片展示“张”字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师:其实“张”字最早就像一个手拿长弓的人,他的意思也是使用弓弦开弓的意思,所以“张”字是弓字旁。其实现在很多带有弓字旁的字,它的意思也多与弓有关,比如弦弩弯等。④齐读“弦、弩、弯”(增加学生识字量。)7.当堂训练一:①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章、吕”两个姓氏。②指 2位学生上台,全班同学提问,该生回答。(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不仅可以巩固提高“加一加”的方法,还可区分同音不同字的两个“章、张”。)
(二)学习“偏旁法”介绍姓氏。
1.女生提问,男生回答,继续一问一答读课文。.2.提问:课文第一小节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姓氏呢?3.指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说偏旁”的方法。)4.教师总结:当汉字的字音相近,字形相似,或者偏旁比较突出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说偏旁”的方法来介绍姓氏。5.当堂训练二:①用“说偏旁”的方法介绍“陈”这个姓氏。②男生提问,女生回答。(设计意图:“双耳旁”是学过的偏旁,此处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上来,可以采用男女生一问一答的形式。)6.出示生字“赵”,引导学生发现新部首“走字旁”。①全班齐读“走字旁”。②区分:“走字旁”和“走之”的区别。③观看《赵姓故事》动画视频。(设计意图:此处动画故事设计一是可以让学生课中休息一下,第二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知道“赵”为什么排在《百家姓》首位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百家姓》这本书产生兴趣。)7.当堂训练三:①用“说偏旁”的方法介绍“赵”这个姓氏。②女生提问,男生回答。(巩固学过的新偏旁。)(教师衔接语: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当姓氏比较容易拆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姓氏,当姓氏的部件名称较长,但是偏旁比较突出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说偏旁”的方法介绍姓氏。那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好方法来介绍我们的姓氏吗?)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介绍姓氏的方法。
1.出示“方、钱、周、孙”这四个姓氏。2.语文小组合作讨论其他介绍姓氏的方法,倒计时 2分钟。3.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学习成果。(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①第一组代表分享“方”和“钱”的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利用“组词”的方法介绍姓氏。)②教师总结:当我们的姓氏可以组成一个常用词语的时候,使用“组词法”也能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姓氏。③出示生字“钱”,引导学生发现新部首“金字旁”。a.指生回答。齐读。b.讲解“钱”字是“金字旁”的原因。教师讲解:钱字之所以是“金字旁”,是因为古时候的钱币大多都是用金属铸造的。(讲解的同时,相机出示古币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古币的样子,加深学生理解。)c.提问:你还知道其他带有“金字旁”的生字吗?指生回答。(增加学生识字量。)d.齐读“银、铜、钢、铁”。(相机引导学生说出:带“金字旁”的生字大多数和“金属”有关。)(2):第二组代表分享“周”和“孙”的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引用名人姓氏”的方法。)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引入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名来介绍自己的姓氏,(相机引出复姓)比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引用这些人物名,即使是复姓,也能让人一目了然。5.教师提问:当然,中国的两字复姓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①指生回答。②学生齐读其他复姓:西门、太史、司徒、司空、司马......6.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教师指导:注意,单性之间要微微停顿,以示区分,复姓的两个字要连在一起读,注意节奏的变化。)7. 当堂训练四:背诵课文。①师:课文学到这里,老师忍不住想要考考大家,我把课文中的一些字隐去了,你能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②使用手势操鼓励学生。
(四)趣味小游戏。
(教师衔接语:我们这堂课学习了四种介绍姓氏的方法,分别是:“加一加”、“说偏旁”、“组词法”、“引用名人姓氏”(学生齐读。)这些介绍姓氏的方法你学会了吗?下面请大家运用多种方法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氏吧。)1. 学生准备好姓氏卡片。2. 同桌之间开始介绍自己的姓氏,倒计时 1分钟。3. 请 3组代表上台展示合作讨论的成果。(除同桌之外,此处还可以找一组相同姓氏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教师衔接语: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姓氏,还学会了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姓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这两个字怎样书写吧。)
(五)书法大课堂。
1.大屏幕出示“什、么”两个生字。2.根据提示认真观察这两个生字。(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3.指生回答写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处宜多找几位同学分享,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5.学生书写。(提醒执笔和写字姿势。)6.评比展示。(此处可以找同学说一说,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写字出现的问题。)7.修改。
(六)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此处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讲一讲自己的收获。还可以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再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姓氏。)2.指生回答。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回顾“加一加”、“说偏旁”、“组词法”、“引用名人姓氏”这四种介绍姓氏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推荐书目。
师:课下推荐同学们读一读《百家姓》这本书,以后在向别人介绍自己姓氏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们讲一讲和自己姓氏有关的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