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2. B点有一条自南向北河流,则侵蚀较严重的地点位于河段的( )
A. 北岸 B. 西岸 C. 南岸 D. 东岸
河南省郑州市(113.5°E,34.5°N)某同学对居住地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b 日郑州市的昼长约为( )
A. 11小时 B. 12小时 C. 13小时 D. 14小时
4. 关于 a、b、c、d四个日期描述正确的是( )
A. a日哈尔滨春汛现象显著 B. b日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
C. c日河南省正午杆影最短 D. d日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贵州省东部的思南石林(如下图所示),面积约4.9平方千米,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其在4亿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迄今发现的发育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生态保持最佳、最具观赏性和科考性的连片客斯特石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思南石林主体岩石( )
A. 占地壳质量比重大 B. 坚硬致密不易破碎
C. 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常分布于地壳内部
6. 石林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 浅海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固结成岩——浅海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
D. 地壳抬升——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变质作用
7. 石林各岩块表面条纹密度不一,说明其( )
A. 岩石形成时间不同 B. 岩石硬度存在差异
C. 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D.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信息显示( )
A. B处断层线形成早于②岩层 B. ③岩层形成早于①岩层
C. 侵蚀面形成较图中河流晚 D. ②岩层形成早于④岩层
9. A处地质构造作用可形成的地貌是( )
A. 日本海沟 B. 渭河谷地 C. 东非裂谷 D. 华山峭壁
下表示意我国西北某地区2018年4月某日14~24时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14 16 18 20 22 24
气温(℃) 16.2 23.3 2 ﹣2 ﹣1.8 ﹣18
气压(百帕) 1004 1006 1022 1025 1026 1028
10. 材料反映的天气系统过境时间最有可能是( )
A. 15时 B. 17时 C. 19时 D. 21时
11. 下列天气现象与该天气系统成因类似的是( )
A. 伏旱天气 B. 台风登陆 C. 梅雨天气 D. 北方夏季暴雨
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通常向南移动,极涡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侯影响显著。下图为1961~2006年极涡面积指数距平示意图,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易形成( )
A. 低压中心 B. 高压中心 C. 冷锋 D. 暖锋
13. 由图可知,1960~2006年( )
A. 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增加 B. 北半球极涡面积一直大于亚洲
C. 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增强 D. 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小
14. 1990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 )
A. 气温下降 B. 寒潮增多 C. 风力减弱 D. 台风减少
袋鼠岛又叫坎加鲁岛,面积约4405平方千米,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岛屿,为澳大利亚著名旅游区之一,众多旅游者来到这里只为享受阳光、沙滩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亚太第一岛”。下图为袋鼠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气候资料图与袋鼠岛气候相符的是( )
A. B.
C. D.
16. 袋鼠岛盛行(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7. 当袋鼠岛为旅游旺季时( )
A. 伦敦街头树叶凋零 B. 旧金山湾高温少雨
C. 巴西高原草木苍黄 D. 福建沿海台风肆虐
世界大范围气压中心对气候和天气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与甲地气候形成相关的是( )
A. 副热带高压、盛行西风 B. 东南信风、东北季风
C. 副热带高压、东北信风 D. 东南季风、西北季风
19. 图中高压中心( )
A. 被副极地低压切断而形成 B. 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
C. 可能出现在冬春季的夜晚 D. 势力较夏威夷高压弱
20. 图中气压系统出现时( )
A. 巴西高原草木葱茏 B. 长江中下游闷热少雨
C. 中南半岛寒冷干燥 D. 地中海沿岸高温多雨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目前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有渔业生产基地,但湖区鱼类生长缓慢。下图是1977~2012年扎陵湖(左)和鄂陵湖(右)湖泊变化示意图(图幅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推测扎陵湖和鄂陵湖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冰川和积雪融水 D. 河流水
22. 1977~2012年扎陵湖和鄂陵湖整体范围的变化以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 变小 区域降水减少 B. 变小 地下水位下降
C. 变大 河流汇入增多 D. 变大 全球气候变暖
23. 扎陵湖和鄂陵湖内鱼类生长缓慢,可能是因为( )
A. 过度捕捞,育种不足 B. 海拔高,气温低
C. 蒸发量大,盐度较高 D. 纬度高,气温低
下图中①②为我国某地区一河流下游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A、B、C代表三种河流补给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
A. 三江平原 B. 东南丘陵 C. 四川盆地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25. 与 B 河流补给形式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春季降水 B. 夏季降水 C. 秋季降水 D. 冬季降水
2018年7月1日,参加“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的帆船从法国某海港出发,一个月后穿过赤道,经过230天完成环球航行。在航行时为减缓逆流带来的阻力,参赛选手会采用“Z”字形线路。下图为“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最适合采用“Z”字形线路航行的航段是( )
A. ①—②段 B. ③—④段 C. ⑤—⑥段 D. ⑦—⑧段
27. 图中②航线附近洋流( )
A. 增加沿岸温度 B. 加剧沿岸干旱 C. 属于季风洋流 D. 降低航行速度
读大西洋北部某洋流(M) 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洋流M( )
A. 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B. 自东北流向西南
C. 具有上升补偿流性质 D. 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29. 与 M 洋流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
A. 东北信风 B. 东南信风 C. 盛行西风 D. 极地东风
30. 受M洋流影响,N 地河流( )
A. 流速变缓 B. 流量趋稳 C. 含沙量减少 D. 枯水期变长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大雪山、云岭、怒山等南北向的山脉平行排列,多高山峡谷。我国西北山区多山前冲积扇,但横断山区很少有山前冲积扇分布。下图为横断山区位置(阴影部分)示意图。
(1)描述横断山区地形特点
(2)分析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貌的主要成因。
(3)说明横断山区很少有山前冲积扇分布主要原因。
32. 读2022年2月某日北美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甲地的天气特征,并解释原因。
(2)有人认为乙地空气质量在未来几天可能会变好,请说明理由。
(3)图示时刻丙地附近有暴雪天气,简述其成因。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端,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又称为“风暴角”。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但好望角海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下图为好望角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析好望角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的主要原因。
(2)甲、乙两处均有洋流流经,试比较其主要差异。
(3)丙处为非洲著名渔场但规模远小于秘鲁渔场,简析其原因。
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试卷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2. B点有一条自南向北的河流,则侵蚀较严重的地点位于河段的( )
A. 北岸 B. 西岸 C. 南岸 D. 东岸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A点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B点位于北半球,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东岸是其右岸,河水向东岸偏移,侵蚀东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两极点的线速度为0。
河南省郑州市(113.5°E,34.5°N)某同学对居住地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b 日郑州市的昼长约为( )
A. 11小时 B. 12小时 C. 13小时 D. 14小时
4. 关于 a、b、c、d四个日期描述正确的是( )
A. a日哈尔滨春汛现象显著 B. b日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
C c日河南省正午杆影最短 D. d日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郑州市的经度为113.5°E,与北京时间所用的120°E相差6.5°,时间上相差26分钟。b日郑州的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间6:30,约为当地地方时6点,因为正午为12点,所以上午共6小时,因此昼长为12小时,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
a日郑州日出时间最晚,为冬至日,而哈尔滨春汛发生在春季,A错误;c日郑州日出时间最高,为夏至日,这一天河南省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正午杆影为全年最短,C正确;b日位于冬至日到夏至日中间,为春分日,而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的时间应为北半球夏季,B错误;d日位于夏至日到冬至日中间,为秋分日,而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在春季,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昼长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昼长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贵州省东部的思南石林(如下图所示),面积约4.9平方千米,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其在4亿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迄今发现的发育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生态保持最佳、最具观赏性和科考性的连片客斯特石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思南石林主体岩石( )
A. 占地壳质量比重大 B. 坚硬致密不易破碎
C. 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常分布于地壳内部
6. 石林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 浅海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固结成岩——浅海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
D. 地壳抬升——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变质作用
7. 石林各岩块表面条纹密度不一,说明其( )
A. 岩石形成时间不同 B. 岩石硬度存在差异
C. 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D.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答案】5. C 6. A 7. B
【解析】
【5题详解】
思南石林主体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地壳质量比重大的是岩浆岩;未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坚硬致密不易破碎,常分布于地壳内部,A、B、D错误;沉积岩大多形成于海洋之中,亿万年前,浩瀚的海洋中生存着众多的生物,随着生命的消逝,其遗骸与岩石碎屑物质、泥沙等沉积下来,在固结成岩作用之下,经过几千上百万年形成沉积岩,其中多化石分布,C正确。故本题选C。
【6题详解】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多形成于海洋之中,亿万年前,浩瀚的海洋中生存着众多的生物,随着生命的消逝,其遗骸与岩石碎屑物质、泥沙等沉积下来,在固结成岩作用之下,经过几千上百万年形成沉积岩,其中多化石分布。随着海陆变迁,地壳抬升中,沉积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作用,最终形成喀斯特地貌,石林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本题选A。
【7题详解】
石林各岩块表面条纹密度不一,说明受流水侵蚀的能力不同,石林的岩块属于沉积岩,由于沉积的年度不同,岩石的硬度也存在差异,B符合题意;岩石形成时间不同、 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都不是形成石林各岩块表面条纹密度不一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如石林),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断层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信息显示( )
A. B处断层线形成早于②岩层 B. ③岩层形成早于①岩层
C. 侵蚀面形成较图中河流晚 D. ②岩层形成早于④岩层
9. A处地质构造作用可形成的地貌是( )
A. 日本海沟 B. 渭河谷地 C. 东非裂谷 D. 华山峭壁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②岩层为变质岩,是岩浆侵入过程中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B处断层使岩浆岩发生断裂,表明B处断层线形成晚于②岩层,且②岩层形成不会早于④岩层,AD错。①③均为沉积岩,③岩层位置更深,其形成早于①岩层,B正确。侵蚀面形成后,在侵蚀面上部形成①岩层,之后河流侵蚀①岩层,所以侵蚀面形成较图中河流早,C错。故选B。
【9题详解】
A处地质构造为断层,且A一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可形成华山峭壁,D正确。日本海沟是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底部俯冲形成,A错。渭河谷地是岩体相对下降,之后受河流沉积形成,B错。东非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C错。故选D。
【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下表示意我国西北某地区2018年4月某日14~24时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14 16 18 20 22 24
气温(℃) 16.2 23.3 2 ﹣2 ﹣1.8 ﹣1.8
气压(百帕) 1004 1006 1022 1025 1026 1028
10. 材料反映的天气系统过境时间最有可能是( )
A. 15时 B. 17时 C. 19时 D. 21时
11. 下列天气现象与该天气系统成因类似的是( )
A. 伏旱天气 B. 台风登陆 C. 梅雨天气 D. 北方夏季暴雨
【答案】10. B 11. D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从材料中的图表可看出,16时气温为23.3℃,到了18时气温骤降到2℃,同时气压从1006百帕升高到1022百帕,其他时间气压和气温变化不如16时到18时大,所以材料反映的天气系统过境时间最有可能是16时与18时之间的17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从材料综合的图表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骤降,气压上升,说明是冷锋过境。伏旱天气是受高压影响,A错误;台风登陆是受低压中心(气旋)影响,B错误;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是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C错误;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是受冷锋影响,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4、5月份锋面雨带移动到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6月份锋面雨带移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7、8月份,锋面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华北、东北进入雨季,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高压影响,形成“伏旱”天气;9月锋面雨带开始南撤,10月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通常向南移动,极涡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侯影响显著。下图为1961~2006年极涡面积指数距平示意图,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易形成( )
A. 低压中心 B. 高压中心 C. 冷锋 D. 暖锋
13. 由图可知,1960~2006年( )
A. 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增加 B. 北半球极涡面积一直大于亚洲
C. 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增强 D. 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小
14. 1990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 )
A. 气温下降 B. 寒潮增多 C. 风力减弱 D. 台风减少
【答案】12. A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陆地上为高压中心,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温度相对较高,形成低压中心,不会形成高压中心和冷锋、暖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距平为某一系列数值中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因此指数距平并不是指数本身,而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因此1960年到2006年,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距平呈波动变化,不能说明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增加,也不能说明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增强,AC错误;读图可知纵坐标为极涡面积指数距平,距平为某一系列数值中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因此指数距平并不是指数本身,而亚洲极涡是北半球极涡的一部分,因此北半球极涡面积一直大于亚洲说法正确,B正确;距平为某一系列数值中某一数值与平均值的差,读图可知,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D错。故选B。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1990年以来,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距平整体上呈负数,说明北半球极涡面积出现次数少于往年,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因此北半球极涡面积出现次数少于往年会使得我国东北地区气温教往年上升,使得寒潮减少,气温差异减小使得风力减弱,北半球极涡面积减少对台风影响较小,且东北地区本来受台风影响不大,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陆地与海洋会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陆地为高压中心,同纬度海洋会形成低压中心。
袋鼠岛又叫坎加鲁岛,面积约4405平方千米,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岛屿,为澳大利亚著名旅游区之一,众多旅游者来到这里只为享受阳光、沙滩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亚太第一岛”。下图为袋鼠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气候资料图与袋鼠岛气候相符是( )
A. B.
C. D.
16. 袋鼠岛盛行(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7. 当袋鼠岛为旅游旺季时( )
A. 伦敦街头树叶凋零 B. 旧金山湾高温少雨
C. 巴西高原草木苍黄 D. 福建沿海台风肆虐
【答案】15. D 16. C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袋鼠岛位于30°S一40°S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袋鼠岛位于南半球,6~8月为冬季,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大,ABC图均为北半球,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6题详解】
南半球盛行西风从低纬度吹来,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7题详解】
由材料“众多旅游者来到这里只为享受阳光、沙滩和原始的自然环境”可知,袋鼠岛旅游旺季为当地夏季,即北半球冬季。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叶凋零,A正确;旧金山湾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B错误;南半球的巴西高原为湿季,草木葱绿,C错误;福建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一40°的大陆西岸,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世界大范围气压中心对气候和天气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与甲地气候形成相关的是( )
A 副热带高压、盛行西风 B. 东南信风、东北季风
C. 副热带高压、东北信风 D. 东南季风、西北季风
19. 图中高压中心( )
A. 被副极地低压切断而形成 B. 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
C. 可能出现在冬春季的夜晚 D. 势力较夏威夷高压弱
20. 图中气压系统出现时( )
A. 巴西高原草木葱茏 B. 长江中下游闷热少雨
C. 中南半岛寒冷干燥 D. 地中海沿岸高温多雨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图中甲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为西南风,从而带来大量水汽。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吹东北季风,从而形成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
【19题详解】
图中高压出现在蒙古地区,为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形成于北半球的冬季,可能出现在冬春季的夜晚,C正确。冬季,大陆降温快,从而形成大陆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切断,A错误。高压盛行寒冷干燥的下沉气流,B错误。由图中数值可以看出,蒙古高压中心大于1032百帕,夏威夷高压大于1026百帕,势力强于夏威夷低压,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图中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出现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此时为夏季,巴西高原草木葱茏,长江中下游温暖少雨,A正确,B错误。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干季,炎热少雨,C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多雨,D错误。
【点睛】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在西伯利亚上空形成的大型半永久性高压区。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反气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目前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有渔业生产基地,但湖区鱼类生长缓慢。下图是1977~2012年扎陵湖(左)和鄂陵湖(右)湖泊变化示意图(图幅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推测扎陵湖和鄂陵湖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冰川和积雪融水 D. 河流水
22. 1977~2012年扎陵湖和鄂陵湖整体范围的变化以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 变小 区域降水减少 B. 变小 地下水位下降
C. 变大 河流汇入增多 D. 变大 全球气候变暖
23. 扎陵湖和鄂陵湖内鱼类生长缓慢,可能是因为( )
A. 过度捕捞,育种不足 B. 海拔高,气温低
C. 蒸发量大,盐度较高 D. 纬度高,气温低
【答案】21. C 22. D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故湖泊周围分布有高大的冰川和雪山,所以湖泊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和积雪融水,C正确;青藏高原上降水少,故大气降水、地下水均不是两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AB排除;该地区河流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冰川和积雪融水,故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还是冰川和积雪融水,D排除。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1977~2012年以来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呈扩大趋势,说明补给水源增加,AB错误;结合上题可知,两湖泊以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故主要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积雪融水增加,导致湖泊的补给水源增加,湖泊面积变大,C错误,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湖水温度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饵料不足,且水温低导致鱼类新陈代谢慢,故湖内鱼类生长缓慢,B正确;该地人类活动较少,不存在过度捕捞的问题,且过度捕捞是导致鱼类数量少的原因,而非生长缓慢的原因,A错误;该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C错误;该地位于青藏高原,纬度并不高,故纬度高不是导致气温低的原因,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度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从理论上讲,鱼类属变温动物,所摄取的能量不必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其饵料系数低,饲料报酬高。但变温动物最大的弱点恰恰是它们的新陈代谢水平随水温而变化,在非适宜温度(例如低温条件),其新陈代谢水平显著下降,故温度低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
下图中①②为我国某地区一河流下游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A、B、C代表三种河流补给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
A. 三江平原 B. 东南丘陵 C. 四川盆地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25. 与 B 河流补给形式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春季降水 B. 夏季降水 C. 秋季降水 D. 冬季降水
【答案】24. A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曲线②表示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于曲线①,故①曲线为修坝前的流量,②曲线为修坝后的流量。由修坝前的流量曲线可知,该河流有春汛、夏汛两次汛期,应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汛的补给方式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夏汛的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A正确。东南丘陵、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位于南方地区,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0℃,冬季降雪本就较少,且不会有长时间的积雪,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B河流补给方式流量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季降雪后,由于气温较低,难以融化,保存至次年春季,待气温回升后,逐渐融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夏季汛期由南向北越来越短,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有两次汛期。
2018年7月1日,参加“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的帆船从法国某海港出发,一个月后穿过赤道,经过230天完成环球航行。在航行时为减缓逆流带来的阻力,参赛选手会采用“Z”字形线路。下图为“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最适合采用“Z”字形线路航行的航段是( )
A. ①—②段 B. ③—④段 C. ⑤—⑥段 D. ⑦—⑧段
27. 图中②航线附近洋流( )
A. 增加沿岸温度 B. 加剧沿岸干旱 C. 属于季风洋流 D. 降低航行速度
【答案】26. D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①—②段与加那利寒流方向相同,属于顺流,可不采用“Z”字形线路航行;③—④段和⑤—⑥段航线与西风漂流方向相同,属于顺流,可不采用“Z”字形线路航行;根据材料可知,采用“Z”字形线路航行是为了减缓逆流带来的阻力,图中⑦~8航段的洋流为巴西暖流,流向与航行方向相反,阻力最大,D正确。故选D。
【27题详解】
②航线附近是非洲西北角,该海域的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A错误,B正确;该地区气候不是季风气候,无法形成季风洋流,C错误;②航线自北向南航行,是顺洋流航行,可以提高航速,D错误。故选B。
【点睛】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逆流航行速度慢、能耗高;顺流航行速度快,能耗低。寒暖流交汇处有海雾形成,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洋污染范围。
读大西洋北部某洋流(M) 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洋流M( )
A. 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B. 自东北流向西南
C. 具有上升补偿流性质 D. 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29. 与 M 洋流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
A. 东北信风 B. 东南信风 C. 盛行西风 D. 极地东风
30. 受M洋流影响,N 地河流( )
A. 流速变缓 B. 流量趋稳 C. 含沙量减少 D. 枯水期变长
【答案】28. D 29. C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知,图中M是北大西洋暖流,全球变暖会使得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减小,北大西洋暖流可能会随着全球变暖而减弱,A错误;洋流M自西南流向东北,B错误;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北大西洋暖流不具有上升补偿流性质,C错误;暖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所以选D。
【29题详解】
该地位于中高纬度地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位于低纬地区,不可能形成M洋流,A、B错误;盛行西风位于中纬地区,且大致与北大西洋暖流流向相同,所以该洋流是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的,C正确;极地东风所处纬度较高,风向与M洋流流向相反,D错误。所以选C。
【30题详解】
根据分析M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增强沿岸气候的海洋性特征,使N地河流水量增大,流量趋稳,枯水期变短,B正确,D错误;温度升高会使河流冰期缩短,但不会使河流流速趋缓,A错误;暖流增湿会使该地区降水增加,但对含沙量影响较小,C错误。所以选B。
【点睛】北大西洋暖流源自墨西哥湾,这里的气候炎热,太阳辐射强,导致海面的水温较高。这些温暖的水流进入北大西洋后带来了大量的热量,使得北大西洋的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全球变暖使副极地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变小,气压差减少,气压梯度力因此减小,西风势力变小,引起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大雪山、云岭、怒山等南北向的山脉平行排列,多高山峡谷。我国西北山区多山前冲积扇,但横断山区很少有山前冲积扇分布。下图为横断山区位置(阴影部分)示意图。
(1)描述横断山区地形特点。
(2)分析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貌的主要成因。
(3)说明横断山区很少有山前冲积扇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1)以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断裂发育;地表流水沿断层线侵蚀,随着岩层抬升,河流下切,形成高山峡谷地貌。
(3)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峡谷地带地形狭窄,缺少山前平坦地形,所以难以形成冲积扇。
【解析】
【分析】本题以横断山山脉为背景,涉及地形特点、地貌的形成原因、冲积扇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从地形角度分析,横断山区山脉众多,地形以山地为主。根据图中山脉、河流的分布判断,表现出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的特征。从地貌角度分析,该区山高谷深,以“V”形谷为代表。从地势角度分析,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从河流流向可以看出,北高南低。
【小问2详解】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交界地带,属于造山带,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断裂发育,地形受到抬升形成高山。地势落差大,地表流水沿着断层线不断侵蚀,随着岩层抬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高山峡谷地貌。
【小问3详解】
山前冲积扇是当山地河流至山麓出口进入开阔平坦地区,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流速减小,水流呈放射状向外流动,搬运能力减弱,携带碎屑物质堆积下来时,形成上窄下宽的扇形冲积堆,外形似扇,叫冲积扇。而在横断山区,多高山峡谷,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不利于碎屑物质的沉积。再加上该峡谷地带地形狭窄,少有山前平坦地带,所以难以形成冲积扇。
32. 读2022年2月某日北美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甲地的天气特征,并解释原因。
(2)有人认为乙地空气质量在未来几天可能会变好,请说明理由。
(3)图示时刻丙地附近有暴雪天气,简述其成因。
【答案】(1)特征:天气晴朗;风力微弱(或无风);气温日较差大。依据:甲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等压线稀疏,风力微弱;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
(2)乙地将迎来冷锋过境,过境时可能会有大风和降水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所以乙地的空气质量在未来几天可能会变好。
(3)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掠过五大湖湖面时,由于下垫面性质差异,湖面气温较高,使冷空气的水汽含量和温度增加,形成暖湿气流;当含有较多水汽的气流到达湖泊对岸时(丙地附近),遇到冷的地面或受地形抬升作用,暖湿气流急剧上升,降温凝结,从而形成暴雪天气。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2022年2月某日北美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天气特征,冷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四周气压低,心气压高,故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多晴朗天气;图中甲地附近,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微弱;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半球低压气旋西南侧,气流逆时针辐合,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冷锋,乙地位于冷锋锋前,未来几天,乙地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天气,降水天气,,使得空气质量变好
【小问3详解】
该地位于北美东岸,地形较平坦,冬季受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影响,由于下垫面性质差异,五大湖湖泊面积广,湖面气温较高,冷空气经过湖面,形成暖湿气流;到达丙地,时间是2月,处于冬季,气温较低,同时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凝结,易形成雨雪天气。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端,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又称为“风暴角”。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但好望角海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下图为好望角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析好望角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的主要原因。
(2)甲、乙两处均有洋流流经,试比较其主要差异。
(3)丙处为非洲著名渔场但规模远小于秘鲁渔场,简析其原因。
【答案】(1)好望角位于南半球西风带附近,海域面积广阔,风力强劲,风大浪急;多暴风雨,能见度低等。
(2)甲处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下部海水向表层流动,形成上升流,性质为寒流;乙处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性质为暖流。
(3)东南信风形成的离岸风势力较弱,形成的上升流强度较小,由海底带到海平面的营养盐类较少,海洋浮游生物较少,所以渔场规模较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好望角地理位置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好望角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的主要原因,洋流特点及渔场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端30°S以南地区,当地受盛行西风带影响,由于海域面积广阔,风力强劲,风大浪急;由材料信息“多暴风雨”可知,大气能见度低,对航海产生巨大影响等。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处位于大陆东岸,主要受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影响,下部海水向表层流动,形成上升流,性质为寒流;乙处大陆西岸,受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影响,性质为暖流。
【小问3详解】
该处陆地东南信风形成的离岸风势力较弱,上升流强度较小,由海底带到海面的营养盐类减少,海洋浮游生物较少,鱼类饵料少,渔业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渔场规模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