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生物学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其中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 毛细淋巴管的管壁比毛细血管的管壁薄,通透性高,其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形成了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
B.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C. 淋巴管的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
D. 淋巴管内的单向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
3.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②表示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
C.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直接进入血浆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述了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的情景。下列有关农民在劳作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内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不能保持动态平衡
B. 产生的汗水中主要的无机盐离子是Ca2+和K+
C. 在正午时若出现中暑现象,是由于体温失衡导致
D. 内环境的渗透压会明显上升,但pH保持相对恒定
5. 过量组织液滞留在组织间隙会引发组织水肿。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上升,从而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B. 淋巴液流向组织液中的量增多,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C. 静脉注射白蛋白并配合利尿剂可能会缓解组织水肿现象
D. 若血红蛋白进入到血浆,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6. 某实验小组在学习完内环境的稳态后,进行了“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类型和pH的变化
B. 肝匀浆与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理不同
C. 每组实验都进行自身前后对照,重复实验可增加实验信度
D. 向肝匀浆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仍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7.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后不再变化
B.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人体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合作
C.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成分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D. 严重腹泻后补充淡盐水即可恢复内环境各成分的含量
8. 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人体内各液体成分之间的关系,字母表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C之间是双向箭头,则一定是组织液和血浆
B. 若B所处管道的一端为盲端,则B为淋巴液
C. 细胞甲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内液,包括液泡中的液体
D. 若细胞甲为组织细胞,则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A
9. 下列关于神经元、树突、神经、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膜构成一条神经
B. 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细而长的突起
C. 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的功能
D.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少于神经元的数量
10. 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逃生反应的部分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警报声→感受器X 神经中枢肌肉收缩→逃生
A. 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体肌肉内
B 若传入神经受损,则听不到警报声
C. 逃生反应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D. 若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肌肉收缩
11.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低级中枢
B. 脑干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C. 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呼吸的活动中枢
D. 神经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只能支配头面部运动
12. 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其作用往往相反
B. 副交感神经可以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C.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加强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D.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使瞳孔和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
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使机体对于一些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B. 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14.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简图,字母表示相关结构,①②表示反射弧上的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阻断位点①,则D处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和效应器
B. 结构C表示神经中枢,一般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
C.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树突的数量和长短
D.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不可能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15. 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一种反射。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属于反射
D. 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
16. 某兴趣小组欲研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1电表左端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右端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侧;图2电表两端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电表连接方式可以测量出静息电位的大小
B. 若兴奋传递到图1的A点,则电表指针会指向左侧
C. 若给图2适宜刺激,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若在C、D的中点处给予适宜刺激,则指针不发生偏转
17. 将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置于一定浓度的培养液中(含有Na+和K+),并给予适宜刺激,其神经纤维膜内Na+含量变化与膜电位变化分别如图曲线①和②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点之前无离子进出该神经纤维
B. ab段Na+进入神经纤维的速率上升会使c点上移
C. 在cd段膜电位下降是由于K+大量排出神经纤维
D. d点之后维持神经纤维膜两侧K+浓度差不需要能量参与
18. 科学家研究发现某种蛋白质能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进入到突触间隙中
B. 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含量过多,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C. 神经递质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降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后再利用
D. 该蛋白质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
19. 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品质的生活。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率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使吸毒者产生持续的愉悦感
B. 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增多
C. 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 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症状
20.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如图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O主要在突触后膜产生,但其在突触前膜发挥作用
B. AMPA受体既能与谷氨酸结合,又能运输Na+进入突触后膜
C. L蛋白的α位和β位发生磷酸化能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
D. 若用某种试剂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可诱导产生LTP
2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存在一定的分级调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共同调控
B. 若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C.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
D.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2. 如图表示大脑通过脊髓调控排尿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大脑脊髓膀胱
A. 过程c和a可以表示尿意产生的过程
B. 排尿反射及其调控过程能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若c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则c表示传入神经
D. 婴儿不能憋尿是由于过程d发育不完全导致
23. 人的大脑有许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能够使人类主动适应环境,其中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①是W区,阅读与该区域功能有关
B. 若某人的区域②发生障碍,则说话时不能发出声音
C. 区域③是H区,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参与
D. 区域④是V区,该区域受损使人不能正常写字
2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失语症、理解或执行能力下降等症状,甚至会产生急躁等情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能延缓病情的加重
B.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可以通过反复强化学习来缓解记忆的下降
C. 正常人在形成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新突触的建立
D.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第二级记忆丧失可能与脑内的海马区有关
25. 下列各组腺体中,都是内分泌腺的是( )
A. 唾液腺、汗腺、甲状腺 B. 肠腺、胰腺、胰岛
C. 垂体、胰岛、甲状腺 D. 肝脏、胃腺、甲状腺
26. 闰绍细胞是脊髓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能接受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的兴奋,闰绍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神经元2相连(如图1)。现用一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1,依次测量三个神经元上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后可能没有及时回收或降解
B. 闰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突触处无信号转变
C. 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
D. 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膜上K+通道开放,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
27. 激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多位科学家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发现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 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
D. 激素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
28.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也是最重要的雄激素,它的降低是男性发生抑郁症的病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睾酮会降低男性新陈代谢,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相反
B. 睾酮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C. 长期注射睾酮,会促进睾丸的发育,有利于男性个体发育
D. 垂体也是内分泌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睾酮的分泌
29. 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作用方式相似。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都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B.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回收利用
C. 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含量较多
D.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起催化作用
30. 最新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联。科研人员通过对100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志愿者进行实验,并服用抗抑郁类药物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和痊愈后志愿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激素类型 治疗前 治疗症愈后
TSH 1.81IU/ml 1.70 IU/mL
T3 1.59 nmol/L 1.688 nmol/L
T4 84.12 nmol/L 89.77nmol/L
A. 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 抑郁症患者可能与垂体的功能衰退有关
C. 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
D. 若某人体内碘含量过低,相关激素水平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相似
31. 现人们对于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的增加,高血糖症患者日益增多,合理控制饮食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血糖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后会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 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糖原、肌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
C. 高血糖症患者应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D. 血糖和脂肪之间可以进行大量的相互转化,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32.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怀揣着热情与梦想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B.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
C. 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兴奋,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D.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33. 武汉马拉松于2023年4月16日7:30鸣枪起跑。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饮用了1000mL的纯净水和1000mL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排尿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I表示饮用1000mL纯净水后的排尿速率
B. 曲线I在饮水后1小时内,人体内血浆渗透压上升
C. 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 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
34. 骑行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骑行过程中体内的神经递质可能会促进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
B. 骑行过程中人体对呼吸系统的调节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骑行过程中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
D.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有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35. 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需要经过“下丘脑—垂体一内分泌腺轴”进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人的下丘脑功能衰退,则激素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 若激素②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激素③可能是肾上腺素
C. 若激素③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D. 激素③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36. 人和大多数动物细胞代谢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使人患病。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会使得血浆的pH略有__________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但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对能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_________________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医学上常注射5%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能量,原因是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_________________。
37. 去甲肾上腺素(NE)由肾上腺髓质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作为神经递质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图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贮存、释放NE的示意图,突触前膜阳离子浓度上升会使突触间隙中NE浓度上升。回答下列问题:
(1)NE与受体1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兴奋,产生兴奋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上述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
(2)突触前膜的轴突末端会膨大,形成_________________,Ca2+进入后会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E的运出。
(3)图示突触结构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8.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体内肾脏所产生的一种升压调节体系,肾素是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该系统调节血压升高的具体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肾素是作为_________________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发挥作用后肾素___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降解。
(2)结构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_当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结构丁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血管紧张素Ⅱ能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外,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也会影响醛固酮的分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生物学试卷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其中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又称为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详解】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中水的吸收,还可以来自组织液的渗透及淋巴循环,故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
故选:D。
2. 毛细淋巴管的管壁比毛细血管的管壁薄,通透性高,其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形成了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
B.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C. 淋巴管的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
D. 淋巴管内的单向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详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据此可知,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A正确;
B、血浆和淋巴液中存在淋巴细胞,故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B正确;
C、淋巴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因此,淋巴管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C错误;
D、淋巴管内的单向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然后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最后进入血液循环,D正确。
故选C。
3.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②表示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
C.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直接进入血浆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 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详解】A、内环境与Ⅰ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B错误;
C、Ⅱ消化道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直接进入血浆,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Ⅳ表示的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述了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的情景。下列有关农民在劳作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内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不能保持动态平衡
B. 产生的汗水中主要的无机盐离子是Ca2+和K+
C. 在正午时若出现中暑现象,是由于体温失衡导致
D. 内环境的渗透压会明显上升,但pH保持相对恒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正常机体的组织液通过生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维持组织液量的相对稳定,A错误;
B、因为细胞外液中90%以上的渗透压来自Na+和Cl-,产生的汗水中主要的无机盐离子是Na+和Cl-,B错误;
C、在正午时若出现中暑现象,是由于体温失衡导致,即外界气温过高使体内产生的热量无法顺利散失导致的,C正确;
D、农民劳作过程中,机体排汗量增加,但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细胞外液渗透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5. 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组织间隙会引发组织水肿。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上升,从而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B. 淋巴液流向组织液中的量增多,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C. 静脉注射白蛋白并配合利尿剂可能会缓解组织水肿现象
D. 若血红蛋白进入到血浆,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错误;
B、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不流向组织液,B错误;
C、静脉输入白蛋白增加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流,利尿剂有利于人体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二者配合使用有利于将组织液中的水分带出体外,可以快速缓解组织水肿,C正确;
D、若血红蛋白进入到血浆,则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加,组织液进入血浆,不会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C。
6. 某实验小组在学习完内环境的稳态后,进行了“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类型和pH的变化
B. 肝匀浆与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理不同
C. 每组实验都进行自身前后对照,重复实验可增加实验信度
D. 向肝匀浆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仍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该实验的结论是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详解】A、“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类型(清水组、缓冲物质组和生物材料组)和滴加的滴数,pH的变化属于因变量,A错误;
B、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稳定,若生物材料与缓冲液的缓冲结果相似,则说明生物材料具有调节pH的作用,B错误;
C、实验开始时测量三种材料的pH是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从而判断其pH的变化情况,复实验可增加实验信度,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向肝匀浆中加入大量HCl溶液后,pH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D错误。
故选C。
7.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后不再变化
B.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人体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合作
C.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成分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D. 严重腹泻后补充淡盐水即可恢复内环境各成分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的维持依赖于人体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合作,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C错误;
D、严重腹泻,机体会散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补充淡盐水只能维持水盐平衡,但不能恢复各成分含量,D错误。
故选B。
8. 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人体内各液体成分之间的关系,字母表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C之间是双向箭头,则一定是组织液和血浆
B. 若B所处管道的一端为盲端,则B为淋巴液
C. 细胞甲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内液,包括液泡中的液体
D. 若细胞甲为组织细胞,则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A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丙组织液、甲血浆、乙淋巴。
【详解】A、若A、C之间是双向箭头,且ABC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则双向交流的只有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
B、若B所处管道的一端为盲端,则为淋巴管,B为淋巴液,B正确;
C、该图为人体内各液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人体细胞不含有液泡,C错误;
D、若细胞甲为组织细胞,则A为组织液,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神经元、树突、神经、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膜构成一条神经
B. 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细而长的突起
C. 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的功能
D.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少于神经元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上一层膜构成神经。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
【详解】A、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构成一条神经,A正确;
B、树突呈纤维状,短而呈树枝状分支,B错误;
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C错误;
D、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的数量,约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D错误。
故选A。
10. 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逃生反应的部分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警报声→感受器X 神经中枢肌肉收缩→逃生
A. 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体肌肉内
B. 若传入神经受损,则听不到警报声
C. 逃生反应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D. 若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肌肉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的耳蜗中,不在肌肉中,A错误;
B、若传入神经受损,则无法完成兴奋的传导过程,因而听不到警报声,B正确;
C、逃生反应有大脑皮层和脊髓等神经中枢参与,需训练就才能完成,C错误;
D、若传出神经受损,神经冲动无法传到效应器,影响肌肉收缩,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低级中枢
B. 脑干位于大脑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C. 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呼吸的活动中枢
D. 神经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只能支配头面部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2.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脊髓是连接脑和躯干、内脏的重要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其中的神经中枢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A正确;
B、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B错误;
C、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但调节呼吸的活动中枢位于脑干中,C错误;
D、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D错误。
故选A。
12. 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其作用往往相反
B. 副交感神经可以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C.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加强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D.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会使瞳孔和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均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
B、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交感神经可以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B错误;
C、交感神经占优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会减弱,C错误;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瞳孔和支气管收缩,D正确。
故选D。
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使机体对于一些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B. 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详解】A、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草履虫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故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叫做应激性,A错误;
B、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A。
14.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简图,字母表示相关结构,①②表示反射弧上的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阻断位点①,则D处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和效应器
B. 结构C表示神经中枢,一般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
C.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树突的数量和长短
D.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不可能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D上有神经节,所以②是传入神经,E为感受器,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①处为传出神经。
【详解】A、图中C为神经中枢,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若阻断位点①,则D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但能传到神经中枢,A错误;
B、图中结构C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一般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突触的数量,C错误;
D、不同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不同,有的是相同的组织或器官,有的则是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同一器官,D错误。
故选B。
15. 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一种反射。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属于反射
D. 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一种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大膝跳反射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因为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未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C。
16. 某兴趣小组欲研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1电表左端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右端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侧;图2电表两端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电表连接方式可以测量出静息电位的大小
B. 若兴奋传递到图1的A点,则电表指针会指向左侧
C. 若给图2适宜刺激,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若在C、D的中点处给予适宜刺激,则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具有生物活性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A、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具有电位差,故只有一电极置于膜内,一电极置于膜外才能测得膜内外的电位差,图1电表连接方式可以测量出静息电位的大小,A正确;
B、若兴奋传递到图1的A点,A的外侧和B内侧均表现为负电位,无电位差,不能偏转,B错误;
C、若给图2适宜刺激,兴奋先后到达D、C两处,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若在C、D的中点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同时到达CD两处,则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B。
17. 将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置于一定浓度的培养液中(含有Na+和K+),并给予适宜刺激,其神经纤维膜内Na+含量变化与膜电位变化分别如图曲线①和②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点之前无离子进出该神经纤维
B. ab段Na+进入神经纤维的速率上升会使c点上移
C. 在cd段膜电位下降是由于K+大量排出神经纤维
D. d点之后维持神经纤维膜两侧K+浓度差不需要能量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
2、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
【详解】A、a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K+通道开放,发生少量K+外流,A错误;
B、ab段Na+进入神经纤维的速率会随着钠离子浓度差减小而减慢,B错误;
C、在cd段膜电位下降是由于K+大量排出神经纤维,钾离子外流恢复为静息电位,C正确;
D、d点之后维持神经纤维膜两侧K+浓度差需要依赖钠钾泵,需要能量参与,D错误。
故选C。
18. 科学家研究发现某种蛋白质能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进入到突触间隙中
B. 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含量过多,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C. 神经递质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降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后再利用
D. 该蛋白质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详解】A、神经递质种类有很多,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是氨基酸等物质,A错误;
BC、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后再利用,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含量过多,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BC正确;
D、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某种蛋白质能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该蛋白质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9. 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品质的生活。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率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使吸毒者产生持续的愉悦感
B. 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 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 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症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A、分析题意,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突触间隙多巴胺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进而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正确;
B、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B错误;
C、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或重吸收,避免机体持续兴奋或抑制,而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C正确;
D、对于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的患者,不应立即停药,应缓慢减少药量,避免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D正确。
故选B。
20.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如图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O主要在突触后膜产生,但其在突触前膜发挥作用
B. AMPA受体既能与谷氨酸结合,又能运输Na+进入突触后膜
C. L蛋白的α位和β位发生磷酸化能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
D. 若用某种试剂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可诱导产生LTP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因此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NO由突触后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神经兴奋性发生改变,A正确;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AMPA受体能与谷氨酸结合,进而能能运输Na+进入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B正确;
C、L蛋白的α位和β位发生磷酸化能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进而促进突触后膜兴奋的产生,C正确;
D、谷氨酸与NMDA受体受体结合后,会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钙调蛋白复合体的产生,促进NO的产生,进而能作用与突触前膜增强长时程增强的发生的,可见,若用某种试剂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可抑制产生LTP,D错误。
故选D。
2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存在一定的分级调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共同调控
B. 若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C.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
D.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
BD、除头面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BD正确;
C、人类大脑皮层运动区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C错误。
故选C。
22. 如图表示大脑通过脊髓调控排尿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大脑脊髓膀胱
A. 过程c和a可以表示尿意产生的过程
B. 排尿反射及其调控过程能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若c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则c表示传入神经
D. 婴儿不能憋尿是由于过程d发育不完全导致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题图分析:膀胱壁是感受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
【详解】A、尿意的产生在大脑皮层,过程d和b可以表示尿意产生的过程,A错误;
B、排尿反射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其调控过程能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B正确;
C、若c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则c表示传出神经,C错误;
D、婴儿不能憋尿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因而过程a不能正常进行导致,D错误。
故选ACD。
23. 人的大脑有许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能够使人类主动适应环境,其中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①是W区,阅读与该区域的功能有关
B. 若某人的区域②发生障碍,则说话时不能发出声音
C. 区域③是H区,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参与
D. 区域④是V区,该区域受损使人不能正常写字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是W区,②是S区,③是H区,④是V区,据此答题。
【详解】A、W区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与阅读无关,A错误;
B、②区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说话,但能发出声音,B错误;
C、区域③是H区,此区域受损,不能听懂话,因此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参与,C正确;
D、区域④是V区,该区域受损使人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
故选C。
2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失语症、理解或执行能力下降等症状,甚至会产生急躁等情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能延缓病情的加重
B.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可以通过反复强化学习来缓解记忆的下降
C. 正常人在形成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新突触的建立
D.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第二级记忆丧失可能与脑内的海马区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1、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语言功能障碍等。2、长时记忆可能与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能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延缓病情的加重,A正确;
B、根据记忆的形成过程可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可以通过反复强化学习来缓解记忆的下降,B正确;
C、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短时记忆的丧失可能与脑内的海马区有关,第二级记忆属于长时记忆,D错误。
故选D。
25. 下列各组腺体中,都是内分泌腺的是( )
A. 唾液腺、汗腺、甲状腺 B. 肠腺、胰腺、胰岛
C. 垂体、胰岛、甲状腺 D. 肝脏、胃腺、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内环境,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
【详解】A、唾液腺、汗腺属于外分泌腺,A错误;
B、肠腺属于外分泌腺,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胰岛是内分泌腺,B错误;
C、垂体、胰岛、甲状腺均属于内分泌腺,C正确;
D、肝脏、胃腺属于外分泌腺,D错误。
故选C。
26. 闰绍细胞是脊髓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能接受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的兴奋,闰绍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神经元2相连(如图1)。现用一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1,依次测量三个神经元上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后可能没有及时回收或降解
B. 闰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突触处无信号转变
C. 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
D. 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膜上K+通道开放,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A、神经元1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闰绍细胞,据图可知,闰绍细胞的膜电位有多次兴奋,故据此推测,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后可能没有及时回收或降解,导致闰绍细胞持续兴奋,A正确;
B、通过膜电位图可知,闰绍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抑制运动神经元2产生兴奋,故运动神经元2无动作电位的产生,但突触处仍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错误;
C、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是通过钠钾泵吸钾排钠过程实现的,改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是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K+通道开放,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B。
27. 激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多位科学家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发现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 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
D. 激素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详解】A、稀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细胞能产生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B正确;
C、巴甫洛夫的感慨提示我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需要勇于提出质疑和假设,要大胆创新,敢于挑战,C正确;
D、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机能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28.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也是最重要的雄激素,它的降低是男性发生抑郁症的病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睾酮会降低男性新陈代谢,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相反
B. 睾酮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C. 长期注射睾酮,会促进睾丸的发育,有利于男性个体发育
D. 垂体也是内分泌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睾酮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雄性激素的本质是类固醇,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详解】A、睾酮会增强男性代谢率,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相同,A错误;
B、睾酮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不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场所是内质网,与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不相关,B错误;
C、长期注射睾酮,睾酮含量较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含量降低,不利于睾丸的发育,C错误;
D、垂体也是内分泌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睾丸,调节睾酮的分泌,D正确。
故选D。
29. 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作用方式相似。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都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B.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回收利用
C. 激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含量较多
D.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起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②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众多的激素分子弥散在全身,激素能特异性的选择靶细胞,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的。
③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的作用方式,犹如信使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④微量和高效。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激素浓度都很低,一般为10-12-10-9mol/L。虽然激素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效果极其显著。激素是人和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
【详解】A、激素的受体不都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A错误;
B、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有的激素会被回收重新利用,B错误;
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征,C错误;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能起催化作用,只是给靶细胞、靶器官传递调节的信息,D正确。
故选D。
30. 最新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联。科研人员通过对100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志愿者进行实验,并服用抗抑郁类药物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和痊愈后志愿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激素类型 治疗前 治疗症愈后
TSH 1.81IU/ml 1.70 IU/mL
T3 1.59 nmol/L 1.688 nmol/L
T4 84.12 nmol/L 89.77nmol/L
A. 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 抑郁症患者可能与垂体的功能衰退有关
C. 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
D. 若某人体内碘含量过低,相关激素水平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相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而可推测抑郁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可能较少,A正确;
B、抑郁症患者体内促甲状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因而不能说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垂体的功能衰退有关,B错误;
C、T3和T4都属于甲状腺激素,因此,可通过检测T4含量作为判断抑郁症的依据之一,C正确;
D、若某人体内碘含量过低,由于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则甲状腺激素含量会下降,因此可表现为与抑郁症患者相似,D正确。
故选B。
31. 现人们对于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的增加,高血糖症患者日益增多,合理控制饮食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血糖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后会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 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糖原、肌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
C. 高血糖症患者应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D. 血糖和脂肪之间可以进行大量的相互转化,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在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血糖浓度会升高,此时胰岛A细胞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错误;
B、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米饭、馒头当中所含成分主要是淀粉,是多糖,水解后形成葡萄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米饭、馒头等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C正确;
D、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有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选C。
32.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怀揣着热情与梦想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B.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增加排汗从而增加散热量
C. 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兴奋,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D.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则在大脑皮层,当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详解】A、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增加,因此机体的散热量也增加,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皮肤血管的舒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 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皮肤中的温觉感受器兴奋,进而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错误;
D、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细胞代谢增强,因此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因为这两种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进而可以满足自身对能量的需求,D正确。
故选D。
33. 武汉马拉松于2023年4月16日7:30鸣枪起跑。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饮用了1000mL的纯净水和1000mL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排尿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I表示饮用1000mL纯净水后的排尿速率
B. 曲线I在饮水后1小时内,人体内血浆渗透压上升
C. 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D. 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大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进而使得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进而表现为尿量增多,因此,曲线I表示饮用1000mL纯净水后的排尿速率,A正确;
B、曲线I在饮水后1小时内,排尿速率达到最大,此时是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引起的,因此,此时人体内血浆渗透压不会明显上升,B错误;
C、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上升,通过神经调节可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进而产生渴觉,即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C正确;
D、图中显示,饮用1000mL的生理盐水,并未引起尿量大幅度增加,说明饮用生理盐水起到了补充水分的作用,可见,运动员在完成比赛后应适量饮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水盐平衡,D正确。
故选B。
34. 骑行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骑行过程中体内的神经递质可能会促进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
B. 骑行过程中人体对呼吸系统的调节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骑行过程中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
D.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有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主要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其表现的特点是速度快、反应迅速,范围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传送实现,其表现的特点是反应速度 较缓慢,作用范围 较广泛、作用时间 比较长。
【详解】A、骑行过程中体内的神经递质可能会促进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如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会受到神经调节的调控,即神经递质会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A正确;
B、骑行过程中人体对呼吸系统的调节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B正确;
C、骑行过程中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
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有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小,表现准确、作用时间短的特点,D错误。
故选D。
35. 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需要经过“下丘脑—垂体一内分泌腺轴”进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人的下丘脑功能衰退,则激素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 若激素②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激素③可能是肾上腺素
C. 若激素③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D. 激素③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A、图示过程是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若某人的下丘脑功能衰退,则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A正确;
B、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其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过程,若激素②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激素③可能是皮质醇或醛固酮,B错误;
C、图示过程还存在反馈调节,若激素③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使激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激素③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一内分泌腺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36. 人和大多数动物细胞代谢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使人患病。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会使得血浆的pH略有__________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但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对能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_________________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医学上常注射5%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能量,原因是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7.35~7.45 ②. 乳酸 ③. 降低 ④. HCO3-/H2CO3
(2) ①. 770 ②. 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能够维持机体渗透压平衡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由于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人体内环境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使得血浆的pH略有降低;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CO3-/H2CO3。
【小问2详解】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医学上常注射5%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能量,原因是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能够维持机体渗透压平衡,避免机体渗透压失衡而造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37. 去甲肾上腺素(NE)由肾上腺髓质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作为神经递质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图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贮存、释放NE的示意图,突触前膜阳离子浓度上升会使突触间隙中NE浓度上升。回答下列问题:
(1)NE与受体1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兴奋,产生兴奋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上述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
(2)突触前膜的轴突末端会膨大,形成_________________,Ca2+进入后会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E的运出。
(3)图示突触结构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外负内正 ②.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Na+内流,产生兴奋 ③. 化学信号→电信号
(2) ①. 突触小体 ②. 促进
(3) ①. 单向 ②. 神经递质只能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小问1详解】
NE与受体1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大量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状态,实现了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从而产生兴奋,动作电位产生兴奋的机制可描述为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Na+内流,产生兴奋,此时钠离子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小问2详解】
突触前膜的轴突末端会膨大,形成突触小体,进而增大了与突触后膜的接触面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Ca2+进入后会“促进”NE的运出,进而促进兴奋的产生。
【小问3详解】
图示突触结构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实现兴奋的传递过程。
38.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体内肾脏所产生的一种升压调节体系,肾素是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该系统调节血压升高的具体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肾素是作为_________________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发挥作用后肾素___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降解。
(2)结构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_当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结构丁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血管紧张素Ⅱ能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外,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也会影响醛固酮的分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一体液 ②. 酶 ③. 不会
(2) ①. 下丘脑 ②. 升高 ③. 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会使体内的血钠含量降低(或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而后起到相应的作用。
【小问1详解】
图示血压升高的过程包含了激素的作用过程,体现了“神经一体液”调节。图中肾素是作为酶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发挥作用后肾素“不会”被降解,这属于酶的特点,即酶发挥作用前后特性不会改变。
【小问2详解】
结构乙为下丘脑,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进而使尿量减少,即结构丁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小问3详解】
血管紧张素Ⅱ能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另外当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时,会使体内的血钠含量降低(或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钠含量(渗透压)的相对稳定,进而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即人体出现严重腹泻等症状也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