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同步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创造宣言》(同步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09:1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创造宣言
陶行知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导入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者
本文写于1943年,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
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写作背景
中伤( ) 遁词( ) 鲁钝( )
懦夫( ) 豢养( ) 灌溉( )
懒惰( ) 烟囱( ) 塑像( )
繁殖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崇拜
zhònɡ
dùn
dùn
nuò
huàn
ɡài
duò
cōnɡ
字形易错,区别“儒家”的“儒”。
字形易错,注意不要写成“开头”的“头”。

字音易错。
字词
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批驳的观点又有哪些?
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创造
批驳的观点
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
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文本研读
提总论点
我们要创造。
证分论点
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先驳后立
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论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发出呼吁
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发出“创造宣言”。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如反驳五种错误观点时采用了大量事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文中引用慧能、歌德和罗丹的话,使说理更透彻,增强了论证效果。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文章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的事实论据分别是什么?请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观点
事实论据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太无能
陷入绝境
八大山人在白纸上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画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雕像。
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雷塞布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肉包铺子中产生平老静。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都是幼年成才。
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教义。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都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
第5至11段中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提出了什么观点?
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错误认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气势充沛。提出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13段中“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四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平凡
树苗觉得自己很平常,没有特别之处。
单调
树苗终年在这里,没有任何变化。
不能调换
烦闷
树苗因为觉得自己太“平凡”“单调”而心情不畅快。
动摇
树苗思想动摇,产生了换环境的念头。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排列,反映了树苗心理的变化过程,因此顺序不能调换头。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一两处进行分析。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创造随时随地皆可,人人皆可。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说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
学习本文后,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会创造,敢于创造。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创造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皆可创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入手,善于思考,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如提出一个比老师更好的解题思路,把教室环境设计得别具一格,画出一幅富有创意的图画等。
努力学习,积极创造。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创造也不能坐等,需要积极地思考和实践。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善于捕捉创造的机遇,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将来更大的创造打好底子。
有人说,文章前面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后面再举东山樵夫的例子,进一步论述显得有点多余。你怎么看?
多余。文章先提出我们要创造,然后重点讲教育者的创造,再通过批驳错误观点来推出自己的主张,论述已经很完备了,确实不必再举山樵夫的例子。
不多余。举东山樵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就会很可怕,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先是正面论证要创造,说明什么是创造,我们可以创造,然后从反面论证不创造就会有可怕的后果,顺势呼吁“创造之神!你回来呀!”,提出“创造宣言”。有了东山樵夫的例子,论据更充实,文章更完整,也更切合题意。
创造宣言
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教育者的创造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之人
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批驳错误观点
确立正确观点
错误观点
平凡不能创造
单调不能创造
年幼不能创造
无能不能创造
绝境不能创造
正确观点——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发出呼吁:要保护和培养创造力
生命不息
创造不止
本文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使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为“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例子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小结
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济南。 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也已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拓展阅读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