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家
百
百
家
争
鸣
很多
争
鸣
思想学派
争相
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15岁
志于学
没落贵族
1岁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祖上原为宋国贵族,父亲是非世袭的陬(zou)邑大夫
樊迟问仁
仲弓问仁
子张问仁
颜渊问仁
子贡问仁
《论语》一书中“仁”字合计出现了109次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仁”
个人层面
他人层面
国家层面
教育层面
行为层面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仁”
个人层面
他人层面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说,当子路在鲁国当县官时,监督百姓挖一条长沟。这些人每天都很辛苦,子路便买了小米给这些人煮粥。结果孔子派子贡去砸他的锅。子路愤怒地问孔子:“老师不是教我仁者爱人吗?”孔子说:“我说仁者爱人,是皇帝爱诸侯,诸侯爱士大夫,士大夫爱百姓。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仁的对象,你不是士大夫,你的行为显然超出了你自己的范围,这不符合礼。”
“仁”
行为层面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怎么理解“礼”的含义?
规范,本分,制度
克己复礼
社会、国家层面的仁如何实现呢?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仁”
国家层面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仁”“德”
恢复周礼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未被重用?
周礼的社会基础渐遭破坏,社会需要转型。
不符合争霸战争的目的
亚圣——孟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
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儒
孟子
荀子
性善论
性恶论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传说墨子设计过的“飞机”
维护平民阶级的利益
墨子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周梦蝶》
庄子
继承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齐物我,齐是非
齐生死,齐贵贱
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
韩非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变革
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法家的三把利刃
法
术
势
性恶论,用刑罚使人恐于犯罪。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武(春秋)
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儒家讲王道回到商周
道家讲天道回到太古
法家讲霸道走向秦汉
墨家讲帝道回到尧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春秋时期下层贵族
战国末年贵族出身
战国初期平民出身
春秋后期人,曾效力周室
“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焉兴起者也。其在前此,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遇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积之久,泄之烈者,其力必伟,而影响于人必深。”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影响: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深远影响。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
铁农具和牛耕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孔子
课堂小结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3、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4、法家是战国时期的显学,收到各诸侯国的追捧,其受到追捧的原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中央集权
8、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7、《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6、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