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理解特训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理解特训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09: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阅读理解特训卷-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依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②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③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选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 )。(填序号)
A.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B.圆明园独特的布局
C.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 D.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2.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朗读时,可以( )
A.语速稍慢,声调低沉
B.语速稍慢,声调提高
C.语速稍快,声调低沉
3.选文中加点词语“凡是”“统统”写出了 ,“破坏”“毁掉”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运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其目的是( )
A.让大家了解当年的圆明园,从而喜欢祖国的名胜古迹。
B.再现圆明园当年的美景,激起人们对圆明园的留恋。
C.说明圆明园当年损失多么惨重,希望侵略者给予赔偿。
D.凝结着中国人民心血的珍宝遭到无情毁灭,更能引起读者的痛惜,告诉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5.从选文最后一句话“就这样”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关天培血战虎门
清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关天培是江苏淮安人。他自幼习武,为人正直,从军后立下了许多军功,一路升迁,最后于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关天培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销毁鸦片、巩固海防、抵御英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则徐虎门销烟,大长国人志气。但懦弱的清政府却慑于英国人的淫威,撤了林则徐的职,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接替林则徐的职务。琦善到任之后不但不积极备战,反而极力讨好英国人,使侵略者更加气焰嚣张。
1841年2月,英军向关天培镇守的靖远炮台发动进攻。此前,英军已攻下了沙角、大角、横档等炮台。仅凭靖远这炮台,想守住虎门,谈何容易!60岁高龄的老英雄对众将士说:“人可死,志不可侮。今日,我们面对强敌,只有决一死战,以报国恩。我在此对天发誓,我在炮台在,决不后退!”守炮台的四百多将士抱定决心,齐声高呼:“我等誓与炮台共存亡。”中华儿女的豪迈气魄顿时震天撼地。
出征之前,关天培拟好一封家书托人送回家中。信中他这样写道:“……今日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教育子女勿忘国家民族,永不与奸人同流合污……”捎信诀别亲人后,关天培轻松了许多,他召集官兵,重新进行布防,准备随时应战。
平静的海面泛起阵阵波澜,英军战舰向靖远炮台驶来,关天培下令做好准备,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以节约弹药。英军指挥官正为此前的战绩而得意,根本不把靖远炮台放在眼里,下令三面包围,同时开炮,企图一举攻占炮台。
面对英军的三面围攻,关天培指挥将士们沉着应战,给英军一顿迎头痛击,使其一时间不敢向前,但终究寡不敌众,弹尽无援,火力逐渐减弱,被英军攻上了炮台。关天培和将士们誓死不退,挥舞着大刀长矛,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几次打退英军的进攻,可自身伤亡也越来越惨重,关天培更是多处受伤。
眼看周围尽是英军,老英雄奋力刺死一个敌人,仰天长叹:“英人可恶,琦善可恨,天培在此殉国了!”随后壮烈牺牲。
残酷的战斗结束了,关天培与四百多将士均战死疆场。
6.关天培镇守的是哪个炮台?(  )
A.靖远 B.横档 C.沙角 D.大角
7.下列哪一项不是导致关天培和将士们战死疆场的原因?(  )
A.寡不敌众 B.弹尽无援
C.琦善不积极备战 D.关天培体力不支
8.对“平静的海面泛起阵阵波澜”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哪一项(  )
A.说明敌人的战舰已经开始进攻。
B.说明当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C.暗示了这场战斗将会十分残酷。
D.交代了敌人开始进攻的地点。
9.下列对短文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关天培主持虎门销烟,立下了赫赫战功。
B.关天培写信给妻子只是希望妻子热爱祖国。
C.在关天培的感召下,将士们决心与炮台共存亡。
D.关天培在与英军奋战中,被英军子弹击中要害牺牲。
10.关天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说,文章主要写关天培,第2自然段与关天培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①(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②(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③(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④(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2.在括号里填上原文中的词语:
① ② ③ ④
13.请猜测一下,文中红日,潜龙,乳虎,鹰隼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6.诗题“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指的是 。
17.用“ ”画出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真挚的爱。
B.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表达了他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C.诗中的“河流”“ 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D.作者赞美了风雨中顽强唱歌的小鸟。
课外阅读。
千年的选择——爱国情怀
夜阑人静,我知道只有缘着历史的绳索,穿越时空,让生命在岁月轮回中流传千年,才能寻到那些英雄人物,才能识得他们心中亘古不变的选择——爱国情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知曾经的汨罗江畔是否雾霭弥漫,就像他心头笼罩的愁绪无法消散。①他伫立江岸哭泣为谁?狂歌为谁?形容枯槁又为谁?他把炽热的爱国心融入诗篇,他选择了用忠心扶起将倒的王旗,他选择了用心血写下为国为民的志愿。他报国无门,于是投入了那滚滚而逝的汨罗江。直到今天,他激情挥洒的文字依然掷地有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依然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他就是屈原。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②不知那易水的澎湃涛声是否还依稀可辨?正如他临行前的壮言。他英姿飒爽的背影伫立江畔,已是定格在历史长河的一个永恒画面。他选择了要用秦王的鲜血来完成天下苍生的夙愿,他选择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在如虎狼的强秦面前,他壮志未酬,但是他有图穷匕首见的英勇,有箕踞以骂的凛然,他就是荆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不知那上饶带湖畔是否还有他醉中挑灯看剑,梦中驰骋杀敌的身影?他愿披一身豪情冲向那被金人蹂躏的前线,不料身后轰响的不是助威呐喊而是小人的诬陷。他忍受着屈辱与不满,选择了沉默的闲居,但他依然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言,他就是辛弃疾。
夜阑人静,苍穹深处,亦有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让人继承,催人奋进。(有删改)
19.短文主要介绍了 、 、 这三位爱国英雄。请任选一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文中画线句,①处的“谁”指的是 ,②处中“壮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辛弃疾“沉默的闲居”时忍受着 ;“依然有‘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言”表现了他 的精神品质。
22.短文是按照 的结构来写的,表达了作者 之情。
23.从短文中把你最喜欢的名句抄下来,并写出理由。
喜欢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我是中国人
吉瑞芝
1931年秋,我父亲吉鸿昌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进行了一次考察。出国之前,已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蒋介石为了阻挠父亲的抗日活动,逼他“携眷出国”,进行“军事考察”,实际上是夺去了父亲的军权,将他流放国外。
父亲来到了美国纽约。一次,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父亲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知故问地说:“你是哪国人?”我父亲大声说道:“我是中国人!”对方奚落地说:“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
接连受到这样的嘲笑和侮辱,父亲异常气愤,甚至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当我母亲和随行人员劝慰他的时候,他严肃地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我并不在乎,但我们是代表中国到美国来考察的,受侮辱的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啊!”他坚决地表示:“下次外出时,我就带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让外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的!”
果然,他用草板纸自制了一个约半尺长的长方形牌子,用毛笔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在下面注上英文。他挂着牌子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引起很多人的注目,但父亲总是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 ),穿过围观的人群,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骄傲。
24.吉鸿昌之所以在身上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是因为( )
A.纽约一家邮局的工作人员奚落地说:“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
B.吉鸿昌想让外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的!
C.吉鸿昌认为,他这样做了,外国的朋友们就不会再问自己是哪国人了。
25.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代替文中加点的部分,写在文中的括号里,并比较一下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觉得吉鸿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D 2. 自豪、赞叹
B 3. 侵略者的贪婪
侵略者的残暴 4.D 5.我体会到了作者对园林艺术瑰宝遭到毁灭感到痛心、愤慨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段中“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可知,这段主要介绍了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故选A。
结合第③段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可知,这段主要介绍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与朗读语气。
结合第①段中“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知,这一句话中用“有如”“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由衷地赞叹、自豪之情。朗读时,应语速稍慢,声调提高,感受到陶醉、赞美的情感。故选B。
3.本题考查字词语段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第③段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可知,从“凡是”“统统”等词看出英法联军的贪婪无耻;从“任意破坏、毁掉”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突出八国联军的可恶,体会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野蛮,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全文,作者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与现在的圆明园产生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之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更多笔墨写辉煌,毁灭就让人觉得惋惜,说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描写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体会人物情感。
结合第③段中“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可知,从“瑰宝”“精华”再到“就这样”“灰烬”,这一转变深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惜、愤慨,这么美好的艺术品却惨遭掠夺毁灭,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6.A 7.D 8.B 9.C 10.视死如归,热爱祖国,沉着冷静。关天培为了守住靖远炮台,面对英军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沉着应战,誓死保卫炮台。 11.不同意。理由:①写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琦善的不积极备战。②点明了敌人气焰嚣张的原因。③为后文关天培牺牲埋下伏笔。④对比衬托关天培及将士们以死报国的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英军向关天培镇守的靖远炮台发动进攻”可以知道关天培镇守的是靖远炮台。
7.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琦善到任之后不但不积极备战”“关天培指挥将士们沉着应战,给英军一顿迎头痛击,使其一时间不敢向前,但终究寡不敌众,弹尽无援,火力逐渐减弱,被英军攻上了炮台。关天培和将士们誓死不退,挥舞着大刀长矛,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几次打退英军的进攻,可自身伤亡也越来越惨重,关天培更是多处受伤。”可以知道导致关天培和将士们战死疆场的原因没有关天培体力不支。
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出征之前,关天培拟好一封家书托人送回家中。信中他这样写道:‘……今日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教育子女勿忘国家民族,永不与奸人同流合污……’捎信诀别亲人后,关天培轻松了许多,他召集官兵,重新进行布防,准备随时应战。平静的海面泛起阵阵波澜,英军战舰向靖远炮台驶来,关天培下令做好准备,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以节约弹药。英军指挥官正为此前的战绩而得意,根本不把靖远炮台放在眼里,下令三面包围,同时开炮,企图一举攻占炮台。”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平静的海面泛起阵阵波澜”交代了敌人开始进攻的地点,说明敌人的战舰已经开始进攻,同时暗示了这场战斗将会十分残酷。而不是说明当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故选B。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A.错误。
原文“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关天培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销毁鸦片、巩固海防、抵御英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B.错误。
原文“出征之前,关天培拟好一封家书托人送回家中。信中他这样写道:‘……今日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教育子女勿忘国家民族,永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C.正确。
原文“60岁高龄的老英雄对众将士说:‘人可死,志不可侮。今日,我们面对强敌,只有决一死战,以报国恩。我在此对天发誓,我在炮台在,决不后退!’守炮台的四百多将士抱定决心,齐声高呼:‘我等誓与炮台共存亡。’”
D.错误。
原文“可自身伤亡也越来越惨重,关天培更是多处受伤。眼看周围尽是英军,老英雄奋力刺死一个敌人,仰天长叹:‘英人可恶,琦善可恨,天培在此殉国了!’随后壮烈牺牲。”
1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关天培的评价。
通读短文,结合文中的“60岁高龄的老英雄对众将士说:‘人可死,志不可侮。今日,我们面对强敌,只有决一死战,以报国恩。我在此对天发誓,我在炮台在,决不后退!’”“信中他这样写道:‘……今日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教育子女勿忘国家民族,永不与奸人同流合污……’”“关天培指挥将士们沉着应战”可知,从关天培的行为、语言体会到关天培是一个视死如归,热爱祖国,沉着冷静的人。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清政府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使得侵略者更加气焰嚣张交代了时代背景,为后文关天培牺牲埋下伏笔,与琦善对比衬托关天培及将士们以死报国的精神。
12. 一泻汪洋 奇花初胎 纵有千古 来日方长 13.这些都比喻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对少年的希望。 14.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需要中国少年,二者合而为一,视为一体。 15.讴歌了国家和中国少年,升华文章的中心。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默写。
从原文“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可知答案。
13.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以及对思想感情的掌握。
从“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可知,文中红日,潜龙,乳虎,鹰隼比喻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
课文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
1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两个突出的重点不同,“中国少年”年突出的重点是少年,而“少年中国”突出的重点是中国。两者的联系在于: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句话流露了作者希望祖国日益强大,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感到自豪的思想感情。升华文章的主旨。
16.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1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8.D
【解析】16.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诗题“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是指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17.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为中心句。
18.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歌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土地执著的爱。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故D项表述错误。
19. 屈原 荆轲 辛弃疾 屈原一生为振兴楚国而努力,即使遭受排挤,甚至被流放,他依然挂念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最后报国无门的他怀着满腔的悲愤投汨罗江自尽。 20. 国家和人民 一定要杀了暴君秦王 21. 屈辱与不满 心系国家、正直无私 22. 总—分—总 对爱国英雄的无限敬仰 23.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该句表现了屈原对祖国的忠贞和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的精神
【分析】1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文学常识能力、完成此题,需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与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作答。
通过阅读文章,从“……直到今天,他激情挥洒的文字依然掷地有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依然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他就是屈原”、“……虽然在如虎狼的强秦面前,他壮志未酬,但是他有图穷匕首见的英勇,有箕踞以骂的凛然,他就是荆轲”、“……他忍受着屈辱与不满,选择了沉默的闲居,但他依然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言,他就是辛弃疾”可知,文中主要介绍了屈原、荆轲、辛弃疾这三位爱国英雄的,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再结合文学常识,从这三位爱国英雄中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即可。示例:荆轲为了燕国不被覆灭而不顾个人安危去刺杀秦王,真正体现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无畏气势,尽管后面刺杀秦王失败了,但他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结合第三自然内容可知,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屈原为国为民却报国无门最后投入了滚滚而逝的汨罗江。根据语段内容结合画线①处“他伫立江岸哭泣为谁?狂歌为谁?形容枯槁又为谁?”的“谁”可知指的是国家和人民;
结合第五自然的内容可知,这段讲述了荆轲舍己为国去刺杀秦王最后未能成功,根据语段内容结合画线②处“不知那易水的澎湃涛声是否还依稀可辨?正如他临行前的壮言”可知“壮言”指的是要杀了暴君秦王。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作答。
结合第七自然段内容“他忍受着屈辱与不满,选择了沉默的闲居”可知,辛弃疾“沉默的闲居”时忍受着屈辱与不满;
语段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故这句“壮言”体现出了辛弃疾心系国家、正直无私的精神品质。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与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做此题,要多揣摩。仔细思考,加以分析。解答时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结合的中心意思完成作答。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中主要以总-分-总的结构,以屈原、荆轲、辛弃疾这三位爱国英雄的事迹表达出了作者对爱国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这是一道半开放性题目,从短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与最熟悉的名句抄下来,并写出理由即可。
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文中的名句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从中选择一句抄下来并说明理由。示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渲染了悲壮苍凉的气氛与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24.B 25.昂首阔步;用四字词语代替文中加点部分,不仅使句子更加简洁凝练,还能增强语势。 26.吉鸿昌是一位爱国的人。 27.吉鸿昌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让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24.这道题考查学生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要回到文中,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和理解。吉鸿昌之所以在身上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在文中的最后一段,是因为外国人的奚落,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血性和民族自豪感,也是为了给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狠狠一击。
25.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回到原句中去分析和理解。
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最后一段“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意思相近的是成语是昂首阔步。和原句相比,成语更加简洁,更能表达出气势。
26.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在受到外国人不屑的对待后,吉洪昌没有选择忍让,而是在身上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自豪的走在大街上,可见他是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中国人。
27.这道题考查新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深深感受到,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他人侮辱自己国家的时候,我们不能忍气吐声,要学习前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展示我大国的风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