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09: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倾斜(xié) 喇叭(nǎ) 野径(jìn)
B.掠过(lüè) 丰收(fēnɡ) 残叶(cán)
C.钥匙(chi) 增加(zēnɡ) 脚印(yìnɡ)
D.辽阔(liáo) 凌乱(lín) 歌吟(yín)
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残荷 霜叶 B.犹豫 狂舞
C.综色 增添 D.水洼 凌乱
3.下面都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道别——告别 叮咛——叮嘱 B.掠过——拂过 辽阔——宽阔
C.匆匆——急忙 田野——田园 D.辽阔——狭窄 匆匆——慢慢
4.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明朗的天空 明朗的月色 明朗的态度
B.亮晶晶的水洼 亮晶晶的星星 亮晶晶的眼睛
C.彩色的地毯 彩色的气球 彩色的红旗
D.金黄金黄的叶子 金黄金黄的稻谷 金黄金黄的花朵
5.《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
A.唐代诗人杜牧 B.宋代诗人叶绍翁 C.宋代诗人苏轼 D.唐代诗人李白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B.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C.秋天的田野是一座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D.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二、信息匹配
7.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选出来,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A.水洼(wā) B.挑选(tiāo) C.抖动(dǒu) D.雨靴(xié)( )
(2)A.歌韵(yùn) B.争着(zhēng) C.喇叭(lá) D.钥匙(yào)( )
(3)A.蟋蟀(xī) B.掠过(luè) C.辽阔(liáo) D.振动(zhèn)( )
8.选字组词。
斗 抖
( )动 战( ) ( )争 颤( )
吟 铃
( )声 ( )诗 歌( ) 电( )
道 到
( )路 ( )处 ( )达 ( )德
9.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停车坐爱枫林晚( ) A.坐下 B.座位 C.因为
(2)菊残犹有傲霜枝( ) A.凋谢 B.残缺 C.剩余的
(3)白云生处有人家( ) A.陌生 B.产生,生出 C.生长
10.选词填空
轻轻 悄悄
①秋天的雨, 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②我军趁着夜色, 地埋伏在敌军阵地的前沿。
留意 在意
③秋天的雨,趁你没 ,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④这些小事他是不大 的。
11选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序号)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问
(1)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
(2)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
(3)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
(4)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贴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他们排列的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的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12.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量词。
一( )地毯 一( )落叶 一( )小巴掌
13.“彩色的地毯”指的是 ,这是一块这样的地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 。
15.选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出了水泥道 的美,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它 的美。(填序号)
A.形状 B.大小 C.颜色
16.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写落满法国梧桐叶的小路的美景,第三自然段写“我”走在小路上的愉快心情。
B.“我一步一步小心的走着”是因为“我”怕路滑摔倒。
C.文中把“小雨靴”比作小鸟,表现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D.“我”希望慢些走,是因为“我”喜欢这铺满法国梧桐叶的小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17.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1)一碧如洗:
(2)清澈见底:
18.短文主要描写了 、 和 这些景物,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北大荒 的美丽景象。
四、书面表达
19.小练笔。
学习了《夜书所见》,我们感受到诗句中饱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试着把这首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有误,喇叭,读音lǎ ba;野径,读音yě jìng;
B.正确;
C.有误,钥匙,读音yào shi;脚印,读音jiǎo yìn;
D.有误,凌乱,读音líng luàn。
2.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C选项有错别字,把“综色”改为“棕色”。
3.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A.道别:分别;告别。与“告别”互为近义词;
叮咛:怕对方不重视,反复地告诉。与“叮嘱”互为近义词;
B.掠过:从头顶经过。与“拂过”互为近义词;
辽阔:空旷而宽广。与“宽阔”互为近义词;
C.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与“急忙”互为近义词;
田野:田地和原野。指大片的种庄稼的田地。与“田园”互为近义词;
D.狭窄:狭小;窄小。不宽阔。与“辽阔”互为反义词;
慢慢:迟缓的样子。与“匆匆”互为反义词。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C.彩色的红旗——彩色的旗子。“红旗”表明了旗子的颜色是红色,不能与“彩色”搭配。
5.C
【详解】本题考查了文学及文化常识。
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A.本句把“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本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本句把“秋天的田野”比作“一座辽阔透明的音乐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本句把“秋天的雨”比作“一把钥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 D C 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D项的正确读音应该是:雨靴[xuē]
(2)C项的正确读音应该是:喇叭[lǎ]
喇:
[lā]:见〖呼喇〗;
[lá]:见〖哈喇子〗;
[lǎ]:姓。
(3)B项的正确读音应该是:掠过[lüè]
8. 抖 斗 斗 抖 铃 吟 吟 铃 道 到 到 道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辨析。
抖动:①颤动;②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
战斗: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
斗争: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
颤抖:(动)哆嗦;战栗。
铃声:上课,下课的铃声。
吟诗:吟诵诗歌。
歌吟:歌唱吟咏。
电铃:一种在电的作用下发出音响的铃。
道路:人、马、车辆通行之路。
到处:各处、处处。
到达:到了某一地点或阶段。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9. C A 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坐:因为。
(2)菊残犹有傲霜枝翻译: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出自唐代苏轼的《赠刘景文》。残:凋谢。
(3)白云深处有人家:是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山行》。生:产生,生出。
10. 轻轻 悄悄 留意 在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轻轻:温和地,温柔地;用很少力量或压力地。
悄悄: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
①结合“打开了”可知与力量有关,所以选“轻轻”。
②结合“埋伏”可知声音比较小,所以选“悄悄”。
留意:注意,小心。
在意:放在心上,留意。
③结合“趁你”可知应该选“留意”。
④结合“这些小事”和“不大”可知应该选“在意”。
11. B A D 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结合句子可知是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由“频频点头”可知这是拟人手法。选B。
(2)把雨比作钥匙,运用比喻手法,故选A。
(3)由句意可知是反问的修辞手法。选D。
(4)由“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可知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选C。
12. 块 片 个 13. 水泥道上的落叶 彩色的、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长长的地毯 14.法国梧桐树的落叶 15. C A 16.B
【解析】12.考查学生对量词的理解。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合适的量词填写即可,即:一块地毯、一片落叶、一个小巴掌。
1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可知,“彩色的地毯”指的是落在地面的上落叶,这是一块这样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可知,选文第2自然段中“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梧桐树的落叶。
1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可知,选文的第1自然段写出了水泥道的颜色美,
从“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贴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他们排列的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可知,写出了它形状的美。
16.考查学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正确。第一二自然段写落满法国梧桐叶的小路的美景,第三自然段写“我”走在小路上的愉快心情。
B.不正确。阅读句子“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可知,“我之所以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是因为“我”喜欢这铺满法国梧桐树叶的小路。
C.正确。文中把“小雨靴”比作小鸟,表现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D.正确。阅读句子“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可知,“我之所以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是因为喜欢这铺满法国梧桐叶的小路。
17. 形容晴空万里时天空的颜色。 形容水很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 18. 天空 小河 原野 丰收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1)一碧如洗:形容晴空万里时天空的颜色。
(2)清澈见底:形容水很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可知,短文主要描写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些美丽的景物。“大豆摇铃千里金”意思是大豆像铃铛一样沉甸甸的,在秋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发出清脆的声响,所以人们用这句话来赞美北大荒遍地金黄的美丽景象。
19.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篱笆下的灯还亮着怕是孩子们还不肯睡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原文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在对古诗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古诗的大致意思即可。
示例: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在江上吹着秋风的“我”忍不住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此刻的“我”孤零零地在外漂泊着,夜深了,那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还在亮着,也许是孩子们在灯下兴致勃勃地斗着蟋蟀不肯去睡觉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