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09: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 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②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 ( ) 全神贯注—( ) 崎岖— ( ) 胜利— ( )
2.给选文第一自然段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本文采用的是 的顺序,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整篇文章为:( )——痛击敌人——( )——( )——英勇跳崖。
4.选文第一自然段采用了 写法,从整体描写了五位战士 情形,到对他们 、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等方面的刻画,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5.读选文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开国大典》节选,回答问题。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跑、火能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6.选文是关于(  )的场面描写,运用了(  )(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请把选文中对这个场面总体描写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7.用“ ”画出这段话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 比作 ,这个比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的气概。
8.选文在对各军兵种进行描写时,角度也不一样,请选一选。
海军描写的是( ),步兵描写的是( ),炮兵描写的是( )。
A.武器的特点 B.方阵进行的特点 C.服装颜色的特点
9.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
A.这句话写出了阅兵式的隆重场面,表现了当时热烈、庄严的气氛。
B.这句话描写了阅兵式上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群众欢快、激动的心情。
阅读《狱中联欢》片段,回答问题。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沉重的铁镣,撞击得叮当作响,成了节奏强烈的伴奏。欢乐( )的歌舞里,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狂热的掌声,送走了一间牢房的节目,又迎来另一间牢房的表演。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 )的露天舞台。
楼下四室的“报幕员”宣布:“我们的节目是歌舞表演。表演开始!”只见铁门哗啦一开,一连串的人影,打着空心筋斗,翻了出来,博得同志们齐声喝彩( )接着,几个人聚拢来,站成一个圆圈,又有几个人爬上去站在他们肩上,又有人再爬上去……一层、两层、三层……他们在叠罗汉。最上边站着一个人,满脸兴奋的微笑,站得比集中营的高墙、电网更高,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遥望着远处的云山。
10.选文出自小说《 》,作者是 、 ,主要描写的场景是 。
11.在括号里填上与加点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句意保持不变。
12.第二自然段“露天舞台”是指 。
13.第3自然段先写 ,再重点写 ,这是 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蕴含着共产党人的 精神。
14.读句子,理解加点部分的含义。
最上边站着一个人,满脸兴奋地微笑,站得比集中营的高墙电网更高,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遥望着远处的云山。
鲜艳的红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望着远处的云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5.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 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16.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 。
17.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 和 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 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 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
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课外阅读。
祖国山川颂
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的风景。
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成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且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了,有有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景。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木茂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跟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祖国的大地山河,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气,万卉争艳的景色。
祖国的山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开辟荒野、种出粮食,挑来河水或井水把我哺有长大。我怀念我的母亲。她用她的乳汁喂养我,她用宽厚的手掌抚摸我的头。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到她怀里的体温:
我爱祖国的文化。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对人寻味的思想,想象到其中优关的图景,感触到其中铿错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
我爱祖国的语言。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我可以联机到一长串的人物的画廊,联机到一系列的山川森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曾经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的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
18.阅读全文说说这篇短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第4小节,结合本节的内容,续写句子。
(1)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有淡妆浓抹的西湖有
的 ,有 的 。
(2)我们伟大的祖国物产丰富。有清香的龙井茶,有醇美的茅台酒,有
的 ,有 的 。
20.把“祖国的大地山河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曾经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的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为什么说“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写儿句赞美祖国山川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②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③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23.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 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 的精神。
24.选文中加点字“微弱的火光”与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场面,其中, 句是点面描写中的“点”, 句是点面描写中的“面”。这样点面结合的作用是 。
参考答案:
1. 惊慌 心不在焉 平坦 失败 2.,,。,。,。 3. 事情发展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4. 点面结合 痛击敌人 动作 神态 5.从“斩钉截铁”“走”“热血沸腾”可体会到五位壮士,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痛击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1.本题考查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指从容不迫,情绪稳定。其反义词可以是“急躁、慌张”等。
全神贯注: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其反义词可以是“心神不定、心不在焉”等。
崎岖:形容山路坎坷。也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其反义词可以是“平坦、平展”等。
胜利:指在比赛或斗争中将对手打败。其反义词可以是“失败、挫折”等。
2.本题考查加标点。
通读语段可知,需要加标点的句子是五壮士中的正副班长和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根据这个意思,“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 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是说明了班长马宝玉是怎样指挥战斗的。故在“狠狠地打”的后面加上句号,在“指挥战斗”和“走近了”的后面加逗号。“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写出了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的仇恨。故在“大吼一声”的后面加上逗号,在“满腔怒火”的后面加上句号。“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写出了战士宋学义用尽全力痛击敌人。故在“抡一个圈”的后边加逗号,“好使出浑身的力气”的后面加上句号。
3.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语段的概括。
通读语段的第一自然段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讲的七连的五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故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
4.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的“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写的是整个班的战士怎样与敌人战争的,是“面”的描写。“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分别写的每一个战士与敌人斗争的场景,是“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写法,既从整体描写了五位战士歼敌情形,又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句中的“在吼一声”“抡一个圈”可知,是对他们进行动作的描写,“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可知,是对他们的神态进行描写。
5.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可知,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让我感受到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中的“热血沸腾”可知,战士对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6.阅兵式 点面结合 画波浪线的句子: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7.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威武雄壮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
像钢铁巨人一样
威武雄壮 8. C B A 9.B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阅兵式开始……”“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可知,选文是关于阅兵式的场面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面的描写是对整体,大的场面的描写。“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点的描写是对个体的细节描写,如对海军、步兵、炮兵的描写。
阅兵式场面总体描写的句子是“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写出了部队经过主席台的情景。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文中的比喻句为“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结合画线句子“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可知,句子把“战士们”比作了“钢铁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高大挺拔形象。
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从“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可知,突出的是海军制服颜色的特点。
从“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可知,突出的是步兵方阵进行的特点。
从“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可知,突出的是炮兵武器的特点。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中的“喊哑、拍麻”两个词语得知,写出了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表现了群众喜悦、兴奋的心情故选B。
10. 红岩 罗广斌 杨益言 “叠罗汉”的节目表演 。 11.快乐 蔑视 美妙 叫好。 12.地坝 13. “楼下四室”的革命者集体表演节目的场面 最高处一个人的表情与动作 点面结合 革命乐观主义 14. 指用红纸做的革命的红旗,也代表革命者心中火热的激情 指叠罗汉时顶端的革命者远远望着天际之间和远处的山川河流,心中充满着希望,憧憬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解析】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通过阅读本文和查询资料,本短文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要描写的场景是革命者在狱中联欢的场景。
《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小说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之间。从故事发生地点重庆来说,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盘踞。他们设置秘密监狱,疯狂逮捕、监禁、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特别是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里,正疯狂残酷迫害着革命者。从全局来看,革命力量处于优势;从局部来看,革命力量还处于劣势。这在小说里形成巨大的反差。每一个革命者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去找,想想和所给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欢乐:快乐。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近义词:轻视、蔑视。
绝妙:极巧妙;极美妙。近义词:美妙。
喝彩:大声叫好。[近]叫好。
12.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绝活具体的语境分析。
结合第二段的居住“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可知“露天舞台”是指地坝。
1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
文中第三自然段“楼下四室的‘报幕员’宣布:‘我们的节目是歌舞表演。表演开始!’”这两句话先写宣布歌舞表演开始,是面的描写。
“只见铁门哗拉一开,一连串的影,打着空心筋斗,翻了出来,博得同志们的齐声喝彩。接着,几个人聚拢来,站成一个圆圈,又有几个人爬上去站在他们肩上,又有人再爬上去一层、两层、三层他们在叠罗汉。最上边站着一个人,满脸兴奋的微笑,站得比集中营的高墙、电网更高,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遥望着远处的云山。”这些内容写出了歌舞表演的场面,是点的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14.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字词意思。
根据“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可知“鲜艳的红旗”指用红纸做的革命的红旗,也代表革命者心中火热的激情。
“遥望着远处的云山”指叠罗汉时顶端的革命者远远望着天际之间和远处的山川河流,也指心中充满着希望,憧憬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15.一个夏初的晚上听《生产大合唱》 16.会场人多热闹 17. 合唱前 合唱时 多 欢乐热闹 极为广泛的群众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分析可知,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一个夏初的晚上听《生产大合唱》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1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分析可知,“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文中指会场人多热闹。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结合文中“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及“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分析可知,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合唱前和合唱时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多的特点。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欢乐热闹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18.全文运用“总-分一总”的结构来写,条理清晰。 19. 五岳至尊 泰山 景色奇丽 天山 天工巧夺 景德镇陶瓷 光洁绚丽 江南丝绸 20.祖国的大地山河,每一个地方都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每一个地方都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21.“痛苦”是因为作者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作者怀念。 22.略
【解析】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结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章的第一段“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的风景。”是总写对祖国的热爱,接着分写了热爱祖国的哪些方面,最后一段话中“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可以得出写作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
19.本题考查的是续写句子。
(1)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续写,仿写的时候先写出要写的是哪里的什么样的景色,景色的特点是什么即可。
(2)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仿写,写出我们国家的主要物产有什么,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注意所写的内容一定是中国的特产,形容词搭配一定要合情合理即可。
20.本题考查的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可以得出本句话可以改为祖国的大地山河,每一个地方都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每一个地方都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我曾经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的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可以得出作者的“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作者怀念。
22.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积累和识记。
注意平时对诗句的积累,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赞美祖国山川的诗句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李白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4、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宿石邑山中》韩翃 5、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李白 6、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望山》贾岛 7、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游终南山》孟郊 8、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登峨眉山》李白 9、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独秀峰》袁枚 10、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
23. 动作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 24.郝副营长为下一代能够在灯光下学习,点燃书发出火光,使战斗取得了胜利,自己却牺牲了。正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的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了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璀璨。 25. ② ①③ 充分体现了郝副营长自我牺牲的精神
【分析】23.本题考查理解、赏析句子的能力。
由“划、举”可知这是动作描写,由“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明知划着了火柴会暴露、牺牲,但是依旧做了这件事,从而表现了郝副营长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明确火光天安门前的灯光、书上插图上的灯光之间的联系,再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文章内容,郝副营长为下一代能在灯光下学习点燃书发出火光,自己牺牲了,正是郝副营长这样的人,才换来了天安门广场的灯光璀璨。学生据此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2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描写“点”的句子:②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描写“面”的句子: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③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由“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可知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了郝副营长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