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特训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zhuó zháo)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 恕)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 抢)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ēng 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 坚)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和汉字。
2.“全神贯注”的近义词是 。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选文内容: 。
4.这段话既写了人物群体,也分别描写了每位战士,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 。从文中任意找出一处描写“五位战士”个体表现的句子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6.用简要的语言给片段描绘的场面拟个小标题: 。
7.“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这句话把战士们比作 ,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 的形象。
8.片段运用 的方法描写阅兵式的场面,这样写的好处是: 。
9.对于阅兵式场面的描写方法,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运用“开头”“接着”“当……的时候”等表示顺序的词语,使场面井然有序
B.作者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各兵种方队的特点
C.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使阅兵式场面描写丰富生动、情趣盎然。
10.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将阅兵式的场面写得庄严、隆重。
请你也运用这样的写法试着描写一个场面,如劳动场面、比赛场面等,要写出场面的特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欣赏。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儿,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喊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有改动]
1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英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朝鲜战争
D.游击战争
12.对“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危及的局面。
B.这句话写出导火索燃烧时很壮观。
C.“哧哧”这个词模拟导火索的燃烧声。
D.这句话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
13.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 )——负伤前行——( )——解放隆化
14.“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第七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①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大家顿时不安起来。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性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姐——”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的一下扑向签子门。
②江姐和许多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6.梳理内容。
(1)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B.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C.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的最后时刻
D.反动派最后的疯狂时刻
(2)根据选文内容给下面的小标题排序:( )——( )——( )——( )
①江姐奔赴刑场
②江姐和同志们告别
③离开前收拾打扮
④江姐即将被转走
17.品析写法。
(1)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牢房的同志们同其他狱友告别的场面,的描写,其中,“点”是对 的描写;“面”是对 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2)画横线的句①中的“不慌不忙”表现了江姐的
(3)画横线的句②中的“挺立”一词能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保护眼睛的忠实“卫士”
①一支登山队在雪山上艰难地攀登着,他们不时停下来休息片刻,环视那白雪皑皑的山峰和闪烁着寒光的绝壁。这一片千里冰封的白色世界是相当动人的。但人们都知道,这样的景色绝不可以尽情地欣赏,如果你想睁大眼睛饱览一下这银装素裹的美景,那皑皑的雪就会刺得你睁不开眼。时间久了,刺目的寒光不仅会使你头晕目眩,还会使你终身双目失明,这就是所谓的雪盲。
②你一定以为,造成头晕目眩的原因是雪地上的反光太强了,这样回答,并不完全对,强烈的反光固然刺目,但仔细分析起来,并不是所有波长的光都能引起刺目的效果。造成雪盲的罪魁祸首在于紫外线和白光中的一种绿光,它的波长为5500埃。紫外线可以伤害人的眼睛,强烈的绿光对眼睛的伤害力也很大,如果用几种同样强度但颜色不同的光去照人的眼睛,你会感觉绿光比其他波长的光(如黄光、红光、紫光)要亮得多。
③人们利用蒸镀的方法,使眼镜片覆盖一层薄薄的氯化镁薄膜,适当地掌握这个薄厚度,使紫外线和绿光在薄膜的两个反射面上反射以后,均产生干涉加强。因此,绿光和紫外线在反光中的比例加大,自然透过镜片的比例就减少了,进入眼睛的光线就弱多了。
④为了同时使两种不同波长的光都得到反射加强,人们常常把两种不同的材料交替蒸镀在镜片上,制成多层干涉薄膜。薄膜的厚度、所选择的材料要根据反射加强的波长而定,就是多层干涉滤光片,它比单层滤光片的效果更好,
⑤登山运动员眼镜片上的这层薄薄的干涉滤光膜就像一对忠实的门卫,它们防守大门,把伤害眼睛的光拒之于门外,使眼睛能够长时间正常地工作。
18.阅读第①自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盲”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地处高原的雪山上,紫外线和绿光都很强烈,它们对人眼有很大的危害。用什么办法削弱它们呢?”这是原文中的一段话,把它放在第 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最好。
20.下面表述和原文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造成雪盲的罪魁祸首是紫外线。
B.如果用几种同样强度但颜色不同的光去照人的眼睛,会感觉黄光比绿光要暗得多。
C.多层干涉滤光片与单层滤光片的效果相差无几。
D.干涉滤光膜就像一对忠实的门卫,能把光拒之于门外,使眼睛能够长时间正常地工作。
21.下面表述和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人们在雪地上头晕目眩是因为雪地反光强烈。
B.在镜片上覆盖氯化镁薄膜,绿光和紫外线在反光中的比例就会加大,从而可以减弱进入眼睛的光线。
C.将两种不同材料交替蒸镀在镜片上,可以使两种不同波长的光都得到反射加强。
D.登山运动员眼镜片上的薄膜厚度以及所选材料要根据反射加强的波长而定。
22.“人们常常把两种不同的材料交替蒸镀在镜片上,制成多层干涉薄膜。”句中的“常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àn zhà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23.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24.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
彬彬有礼:
2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áo 恕 抢 bēng 坚 2.聚精会神 3.五壮士顶峰歼敌 4. 点面结合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 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5.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精神。
【解析】1.此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
着共四个读音:zhe :助词。
zhuó:1、穿(衣)。2、接触;挨上。3、使附在别的事物上。4、从某处进行。5、下落。6、依靠。7、派遣。8、指令;命令
zháo:1、接触;挨上。2、遭受(某种侵袭)。3、陷入(某种状态)。4、用于动词后,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的。5、入睡。6、点燃。
zhāo:1、下棋布子,走一步叫一着。2、办法;计策。3、放置。4、用于口语。表示赞同的答词。
沉着:chén zhuó,意思是从容不迫;情绪稳定。
满腔怒火:意思是心中充满了怒火,形容非常生气。
抡胳膊:手臂用力旋动。
绷有三个读音:
bēng:1、拉紧。2、勉强支撑。3、(物体)因拉得过紧而猛然弹起。4、指绷子。刺绣时用来绷紧布帛的架子。5、〈方〉骗(财物)。
běng:1、面部肌肉张紧,表情严肃。2、用力支撑。
bèng:1、裂。2、副词。表示程度深。
绷脸:意思为板起面孔,表示不高兴。所以是脸部肌肉紧张,选择“běng”
横七竖八: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2.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全神贯注:意思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近义词:聚精会神、目不转睛。
3.此题考查语段的概况能力。
全段讲的是五壮士把敌人引到顶峰后奋力歼敌的情景。所以小标题可以取为:五壮士顶峰歼敌。
4.此题考查了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指的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这段话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是“面”的描写;对每一位战士的描写是“点”的描写,所以这段话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层次感和画面感强。
其中“五位战士”个体表现的句子有: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选择一句抄写下来即可。
5.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句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中“横七竖八”“许多”从侧面说明了敌人损失惨重,反衬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也说明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所以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体现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精神的作用。
6.阅兵盛况 7. 钢铁巨人 高大、挺拔 8. 点面结合 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9.C 10.大扫除开始了,全班同学热情高涨!有的擦玻璃,有的扫地,有的拖地,干得不亦乐乎。小明负责擦玻璃,干得尤其卖力。他先用湿抹布擦一遍,再用干抹布仔细擦,一会儿工夫,玻璃被他擦得干干净净。他看着洁净的玻璃窗,非常满意。半节课工夫,教室里变得窗明几净。虽然大家汗流浃背,但心里充满了劳动的快乐。
【分析】6.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给文章加标题方法:
①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
②根据文章主旨提炼出题目;
③利用相关的景或物做题目;
④代表性时间、地点做题目;
⑤用主要人物或事件做题目。
7.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战士比作钢铁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敬畏之情。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和“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以及“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可以看出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出了阅兵。表现了人们对军队的赞美。
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C项,有误。
语段节选自《开国大典》。本文通过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领袖风采。从语段内容来看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阅兵仪式,而不是动静结合。
10.考查学生的文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11.B 12.B 13. 请求任务 舍身炸暗堡 14.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用“巨人”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15.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面的描写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分析】1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文章第一段内容“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可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英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选B。
1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写出了危及的局面。“哧哧”这个词模拟导火索的燃烧声。
B项理解错误。这句话并没有表明导火索燃烧时很壮观,而是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13.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对于内容重点则要根据每个重点段内容具体概括。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道路被封锁。
文章第二到五自然段“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写了董存瑞与战友请求任务。
文章第六、七自然段“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写了董存瑞负伤前行。
文章第八自然段“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写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文章结尾“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写了解放隆化。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董存瑞比作巨人一般挺立着,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
15.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第七自然段中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通过对敌人的概括性描写,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16. C ④ ③ ② ① 17. 江姐 牢房里的同志们 既能从整体上感受革命者的沉着、冷静,又能突出江姐的英勇无畏。 沉着、冷静 不能,挺立一次能让读者感受到江姐面对死亡时英勇无畏的精神,站立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分析】16.(1)本题主要考查对题目的理解。“同志们,永别了”可知,题目《最后的时刻》,其意思是指江姐牺牲前的时刻。因此,“最后的时刻”不是指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的最后时刻。
(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可知,这里写江姐即将被转走;
从“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性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可知,这里写离开前收拾打扮;
从“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可知,这小段是写江姐和同志们告别;
从“江姐和许多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可知,这段是写江姐奔赴刑场。
17.(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片段写到了大的场面,运用了点面 的写法。从“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大家顿时不安起来。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可知,“点”是对江姐的描写;“面”是对牢房里的同志们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江姐的英勇无畏。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从句子的“不慌不忙”表现了江姐的沉着、冷静。
(3)考查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结合内容理解。示例:“挺立”一词不能换成“站立”“站立”意思:久立:站立。“挺立”意思:直立,多指持身正直。挺立一次能让读者感受到江姐面对死亡时英勇无畏的精神,站立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用“挺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去掉。
18.皑皑的白雪会发出刺目的寒光,会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时间久了,会造成头晕目眩,甚至双目失明。 19. ② ③ 20.B 21.A 22.不能去掉。“常常”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镜片都需要制成多层干涉薄膜,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分析】1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但人们都知道,这样的景色绝不可以尽情地欣赏,如果你想睁大眼睛饱览一下这银装素裹的美景,那皑皑的雪就会刺得你睁不开眼。时间久了,刺目的寒光不仅会使你头晕目眩,还会使你终身双目失明,这就是所谓的雪盲”即可概括答案。
19.本题考查补充文段。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第②段主要讲的是紫外线和绿光对人眼的危害,第三段主要讲的是方法,这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故应在②③之间。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根据第②段“造成雪盲的罪魁祸首在于紫外线和白光中的一种绿光,它的波长为5500埃”可知选项A错误。
2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你一定以为,造成头晕目眩的原因是雪地上的反光太强了,这样回答,并不完全对,强烈的反光固然刺目,但仔细分析起来,并不是所有波长的光都能引起刺目的效果”可知选项A错误。
2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常常,指时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去掉之后变成了人们把两种不同的材料交替蒸镀在镜片上,制成多层干涉薄膜,与句意“并不是所有的镜片都需要制成多层干涉薄膜”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3.chàn zháo 24. 风尘仆仆 小心翼翼 井井有条 津津有味 25.强调“负过伤”,说明周总理右手不便,而他不时抬起的恰恰是他“负过伤的右臂”,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礼遇与尊重。 26.第2自然段既写了送行的群众,又写了送行群众的个人,尤其写了周总理。不仅说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更说明了周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举动,影响着周围的群众。 27.“群众也在淋雨”是周恩来总理说的话。用他的话作为文章题目,表现了周总理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和执爱人民的优秀品质。
【分析】23.考查多音字。
颤
[chàn]物体振动 :~动。~抖。~音。
[zhàn]同“战”。
着
[zhuó]1. 穿(衣) :穿~。穿红~绿。~装。2. 接触,挨上 :~陆。附~。不~边际。3.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 :~眼。~笔。~色。~墨。~力。~想。~意(用心)。4. 下落,来源 :~落。5. 派遣 :~人前来领取。6.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 :~即施行。
[zháo]1. 接触,挨上 :~边。上不~天,下不~地。2. 感受,受到 :~凉。~急。~忙。~风。~迷。3. 使,派,用 :别~手摸。4. 燃烧,亦指灯发光 :~火。灯~了。5. 入睡 :躺下就~。6.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打~了。没见~。
24.本题考查仿写词语。
仿写ABCC式词语,类似的词语还有想入非非、得意洋洋、喜气洋洋、、天网恢恢、意气扬扬等。
仿写AABC 式词语,类似的词语还有依依惜别、夸夸其谈、息息相关、津津乐道、滔滔不绝、人人自危等。
25.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是对周总理的动作描写,强调了“负过伤”,与“招手致意”作对比,突出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礼遇与尊重。
26.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群众见到周总理的激动,表现了周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举动,影响着周围的群众。,而周总理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体现了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27.考查句子的理解。细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可知“群众也在淋雨”这句话周总理说的,表达了周总理对群众的关心和体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