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理解。
观潮(节选)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把句子填写完整。
2.选文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大潮 的变化。第三句话写出了大潮的 、 ,让我们身临其境。
3.读句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一想:选文中与“犹如”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语是 , 。
4.“顿时人声品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读到“人声鼎沸”这个词语时,我想到了
的画面。读到“顿时”时让我感觉到时间 ,我会用“顿时”描绘一个生活中的事物: 。
5.下面( )句诗写出了选文中的壮观景象。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B.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C.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课内阅读。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6.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
(2)形容极不稳固,就要落下来,或就要垮台。 ( )
7.选出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女孩,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点粉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远处一个“红领巾”边走边唱着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8.“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一句中“悬”字的好处是( )
A.“悬”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谓语动词。
B.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星星高挂天空的姿态。
C.使句子生动,富有表现力,有生趣。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山里的月亮
月,穿一身美丽的素装,款款地走来了……
在山里,他一走进我们的夜晚,大伙儿就格外高兴起来——
当一片片皎洁的光辉轻轻洒向远远近近的房屋、树林、山冈、田野时,你会觉得仿佛是一阵隐隐约约的歌声在山野里飘散开来,那景致美极啦。
他款款地走来,不声不响地为草丛里的蟋蟀、瓜蔓上的纺织娘、豆棚里的蝈蝈儿,为稻田中的青蛙,为欢乐的萤火虫,布置出一个银色、恬静的舞台,让它们尽兴地弹琴、歌唱、跳舞。
他款款地走来,来到河边芦苇丛的上空,静静地陪伴我们玩起了“藏猫猫”的游戏。大伙儿的笑声啊,被月儿用银粉涂得亮亮的,从河湾像芦花一样飞起……
望着月儿,我常常想:
他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圆圆的脸庞那么柔和地微笑着。漫山遍野的月光多像他飘拂的白胡须啊!
有时候,他还摇着一只弯弯的船儿停在村头的树梢尖,是来接我们去跟天上的孩子——小星星们玩耍吧?
午夜,大伙都睡了,他还没有离去。他又给每个孩子的梦插上透明的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
在山里,月亮一走进我们的夜晚,大伙儿的梦就格外香甜。
9.根据解释写词语。
①朴素淡雅的装束。
②布满山冈原野,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是。
10.望着月儿,“我”常常想到什么?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圆圈的脸庞带着微笑,月光像他飘拂的白胡须
B.他摇着一只弯弯的船儿,来接我们去跟小星星们玩耍
C.他给孩子的梦插上透明的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
D.他一走进我们的夜晚,大伙儿就格外高兴起来
11.读一读,再从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①当一片片皎洁的光辉轻轻洒向远远近近的房屋、树林、山冈、田野时,你会觉得仿佛是一阵隐隐约约的歌声在山野里飘散开来,那景致美极啦。
②大伙儿的笑声呵,被月儿用银粉涂得亮亮的,从河湾像芦花一样飞起……他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圆圆的脸庞那么柔和地微笑着。漫山遍野的月光多像他飘拂的白胡须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秋晚的江上》片段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2.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季节)
13.从“斜阳”表达出是 。(时间)
14.“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上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我在豆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豆,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16.用“﹏﹏﹏”在文段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17.细细品读文段中画“_____”的句子,体会这句话中的“……”,发挥想象,再接着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哪些画面是“我”见到的?哪些画面是“我”想到的?分一分。(填序号)
①鱼儿跳水图 ②果园丰收图
③种菜种豆图 ④找兔草、吹蒲公英图 ⑤稻谷成熟图
“我”见到的: 。
“我”想到的: 。
19.这个语段表达了作者( )
A.在田埂上走月亮时的愉快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B.在田埂上走月亮时的欢快心情和不知如何招待阿爸的紧张之情
课外阅读。
海蚀奇观
祖国的宝岛台湾四面环海,就像一扇芭蕉叶斜铺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
海水常年拍击海岸,土崩沙流,岩石裸露。岩石又经海水千百年的拍击侵蚀,便形成造型各异的嶙峋怪石。这便是海蚀奇观。
台湾的野柳海蚀奇景,更是地理学家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岩景观,令人赞叹不已。
这里有一片长2500米,宽200米的海崖。被海水浸蚀而风化的崖石千姿百态,有的像塔,有的像楼。假若看成动物造型,那真是说啥像啥,任你比方,由你命名。被海水浸蚀而成的崖洞和岩桥,更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吸引人们去探幽寻奇。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排列有序的蘑菇石林。远远看去,180多座蘑菇崖,就像从西安地下发掘出来的兵马俑,有方有块排列在海边。然而,蘑菇石柱又比兵马俑高大,一般都在2.3米,最高的达到3.5米,头部直径达1.3米,真像是一个个魁梧的海防将士,在这里定位站岗,威武无比。一座叫“女王石”的奇特石柱,与众不同,是游客争先在此留影的景点。她头戴皇宫帽,鼻高眼大,抿嘴,圆脸,细长脖,筒裙直盖脚盘,人物造型各部分匀称,神情仪态栩栩如生。脖子上一圈粒粒可数的石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看了都说是银色的项圈,为她增添了几分文雅与俏丽。它好像是位不愿被封闭在宫墙里的美丽的公主,偷偷出宫观看将士操练而且看得那么专注入神。
野柳海蚀奇观的形成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令人陶醉,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20.解释下面的词语。
海蚀:
裸露:
21.判断下面句子,哪个是比喻句( )
①祖国的宝岛台湾四面环海,就像一扇芭蕉叶斜铺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
②一片排列有序的蘑菇石林,就像从西安地下发掘而来的兵马俑。
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排列有序的蘑菇石林。
22.写出联想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详写的是什么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海蚀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 由远及近 景象 声音 3. 好像 如同 4. 人群吵吵嚷嚷 极短 顿时,一轮红日升起,放射出万道金光。 5.C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背诵默写。
注意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以得出其中的“再近些”“越来越近”等词语可以得出写出了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根据文段的内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得出写出了大潮的景象、声音让我们身临其境。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
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写出选文中与“犹如”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语是好像、如同。意思都是好像、如同。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读到“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含义是本意指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读到这个词语我想到了人群吵吵嚷嚷。读到“顿时”意思是指立刻、一下子。读到这个词语让我感觉到时间极短。用顿时造句时,注意要描写出时间的简短。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
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本题中符合选文中的壮观景象的是C项,“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出自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七)》,全诗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6.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7.A 8.C
【分析】6.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所给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应词语的能力。
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结合所给释义写出词语即可。
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摇摇欲坠:形容极不稳固,就要落下来,或就要垮台。
7.本题考查了对修辞的理解。
例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的怀抱”比作“母亲的怀里”,形象地写出了星天的美妙亲切。
A 选项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B 选项用的是拟人,C 选项用的是对偶,D 选项用的是引用。所以答案选A。
8.本题考查了对重点字及句子的理解。
读“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可知,“悬”字在这里有高高挂着,摇摇欲坠的意思。读句子我感受到作者夜晚仰望星空时的专注,满天繁星闪耀,摇摇欲坠,仿佛触手可及,又悬挂高空望而不得,星空中动态的画面跃然纸上。可知“悬”字的好处是使句子生动,富有表现力,有生趣。
9. 素装 满山遍野 10.D 11.他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圆圆的脸庞那么柔和地微笑着。漫山遍野的月光多像他飘拂的白胡须啊!
【分析】9.考查了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素装:朴素淡雅的装束。②满山遍野:布满山冈原野,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是。
10.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望着月儿,我常常想:老爷爷微笑的脸,白胡须;摇着一只弯弯的船儿接我们去跟小星星们玩耍;给孩子的梦插上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因此A、B、C正确。
D.有误,“他一走进我们的夜晚,大伙儿就格外高兴起来”不是我想的。
11.考查了学生对于对优美语句的积累。结合例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即可。
示例:他又给每个孩子的梦插上透明的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
12.秋天 13.傍晚 14.不是。斜阳倒映在江面。 15.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解析】12.考查了词句的理解。
“头白的芦苇”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表明已经是秋天了。
13.考查了词句的理解。
“斜阳”指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看出时间是傍晚。
14.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把斜阳掉在江上”意思是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并不是斜阳掉入江中。
15.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妆”梳妆打扮,句子意思是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红颜”原义是女人美丽的容颜。文中指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16.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17.跟随主人看果园的狗儿偶尔狂吠几声。这儿真美呀!
18. ①②⑤ ③④ 19.A
【分析】16.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的句子,文段中的比喻句是: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17.考查续写句子。
细细品读文段中画“_____”的句子“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这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别的事物,如:跟随主人看果园的狗儿偶尔狂吠几声。这儿真美呀!
18.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细读选段可知,文中鱼儿跃出水面、果园丰收的景象以及稻谷成熟了这是“我”见到的,由句子: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知道,油菜花开和找兔草、吹蒲公英都是“我”想到的,所以“我”见到的:①②⑤,我”想到的:③④。
19.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本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牵手散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无比欢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在田埂上走月亮时的愉快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0. 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所形成的一种作用。 暴露在外;没有东西遮盖。 21.①② 22.就像从西安地下发掘出来的兵马俑,真像是一个个魁梧的海防将士,在这里定位站岗,威武无比。它好像是位不愿被封闭在宫墙里的美丽的公主,偷偷出宫观看将士操练而且看得那么专注入神。 23.蘑菇石林。 24.海水常年拍击海岸,土崩沙流,岩石裸露。岩石又经海水千百年的拍击侵蚀,便形成造型各异的嶙峋怪石。这便是海蚀奇观。
【分析】20.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海蚀: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所形成的一种作用。
裸露:暴露在外;没有东西遮盖。
2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①把“台湾四面环海”比作“一扇芭蕉叶斜铺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把“蘑菇石林”比作“兵马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没有比喻词和喻体,不是比喻句。
2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我们要通读片段,勾画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总结作答即可。
由文中“就像从西安地下发掘出来的兵马俑,真像是一个个魁梧的海防将士,在这里定位站岗,威武无比。它好像是位不愿被封闭在宫墙里的美丽的公主,偷偷出宫观看将士操练而且看得那么专注入神。”可以看出作者的联想。
23.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阅读文章可知,第五自然段是详写,结合“远远看去,180多座蘑菇崖,就像从西安地下发掘出来的兵马俑,有方有块排列在海边。然而,蘑菇石柱又比兵马俑高大,一般都在2.3米,最高的达到3.5米,头部直径达1.3米,真像是一个个魁梧的海防将士,在这里站岗,威武无比。”和“她好像是位不愿被困在宫墙里的美丽的公主,偷偷出来观看将士操练,而且看得那么专注入神。”可知,详写的是蘑菇石林。
24.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岩石又经海水千百年的拍击侵蚀,便形成造型各异的嶙峋怪石。”中可以看出,可以围绕此展开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