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1: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选自 写的《 》。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 的特点,最能突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的句子是( )句,句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4.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草原景色的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用“ ”标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 )。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5.为下列划线的词语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保持不变。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
②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
6.仔细阅读选文,想想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自然段“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中的“积雪”指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选文中能体现作者喜爱丁香花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草原八月末
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
一望无际的,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是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没脚脖子,但难得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这时除了将它比作一块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准确的说法了。但这地毯实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个它;除了天的蓝,就是它的绿;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地上的牛羊。这时我们平常看惯了的房屋街道、车马行人还有阡陌,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记忆。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有改动)
9.作者笔下的草原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美丽 B.开阔 C.干净
10.读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文《草原》相比,本文作者把草原比作毯子是为了突出草原的 ,而老舍是为了突出草原的 。
11.用“ ”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说一说,同样初入草原,作者的感受与老舍先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启迪生命的梅
大雪初霁,天地茫茫。
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
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的梅?
是的,一定是你。虽然如雪般洁白的你,可以骗过我的眼睛,然而胜过雪的那段香,我又怎会感觉不到?淡雅清新的幽香飘然而来,使我恍若越脱尘世,如入圣地。正如林妹妹说的“沁梅香可嚼”,我忍不住细细品味着。
近了,近了,是的,我已看见你。疏缀枝头,粉妆玉琢。褐色梅枝清峻古健,颀(qí)长的枝条上弥漫着连绵的“白云”。或含蓄,或冷傲,或温静,或清高;袅娜亭亭,纷吐幽香;含情脉脉,欲诉还羞,但无妖冶之姿、轻佻之态。
在众芳摇落之时,唯有你独绚丽,占尽这满山风情。在百花之中,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哦,你是天宫之花,唯有在瑶池方得一见,却又为何偷下仙宫,来到人间?是为了与这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白雪为伴吗?
雪后的你,不畏严寒,愈发怒放,绽出片片白玉,犹如在向严冬挑战。微风轻拂过,吹落片片花瓣。你,严寒中的梅,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那样无瑕,去时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染一丝尘俗。
每次雪后,我总会来看一看你——寒梅。因为,你一直给我以生命的启迪: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我等待着下一次飘雪,我将再一次欣赏你雪后的风采,接受你无言的启迪。
13.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梅花的一项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4.下列词语中不是描写短文中梅花品质的一项是( )
A.不惧严寒,坚忍不拔 B.虚怀若谷,刚正不阿
C.清白自爱,实事求是 D.清新脱俗,品质高洁
15.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雪初霁”的“霁”在文中指雪停了,天空放晴的意思。( )
(2)短文用第二人称来写,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对梅花的赞颂、喜爱之情。( )
(3)短文第四自然段侧重描写了梅花的姿态。( )
(4)画横线的句子把梅花与水仙、玫瑰、芙蓉、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梅花的飘逸脱俗、圣洁坚韧。( )
16.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懂得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1)文中的梅花给作者带来哪些“生命的启迪”?请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又联想到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说说它们引发了你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①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担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
③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是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④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⑤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从深山里的乡下走进都市里的大学,当我从乡下青年成为城市缤纷社会的一员,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那句话——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而每一种花朵也是一种草。
17.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话。
兴奋的是 ;担忧的是 。
18.校长要我们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他要告诫“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谈谈你对“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还知道哪些草会开花?请列举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郭风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桕树的枝丫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啊,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啊,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演奏小提琴。因此,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吗?
啊,真的,真的,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多么好啊,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一会儿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的一支伴奏曲。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感到这小提琴的演奏声,可真是好听啊;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吗?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演奏的吗?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22.“少年音乐家”指的是 ,作者认为它的叫声像是 。
2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并说说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短文把草丛都想象成什么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庄 B.露天的音乐厅 C.月光音乐会 D.竹林
25.第8自然段的结尾是省略号,听到这小提琴的演奏声你能想到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再仿照文中的句式写两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老舍 草原 2. 绿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 比喻 草原 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情感强烈,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与愉快
【解析】1.本题考查语段的作者和出处。
本语段选自老舍写的《草原》,主要描述了作者看到草原后,被草原秀美的景色感染,使得心情愉悦,同时经历了草原迎客的热情与草原联欢的场面。
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本语段内容可知,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绿的特点,最能突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从文中这些内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表现出来。
3.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
文中画线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生机勃勃的特点。
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直接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中“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作者看到草原景色后的感受。
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情景融合,所写景物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
5. 繁茂 遮盖 6.从颜色(雪白)、香味(甜香)、形状(十字)描写丁香花。 7.“积雪”指的是白色的丁香花。从下文的“雪色”、“香气”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雪是没有味道的,而“我”却闻到了香气,说明这并不是真的雪,而是盛开的簇簇白色的丁香花。 8.许多小花形成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作者观察细微,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对于丁香花的喜爱。
【解析】5.这道题考查近义词。
茂盛,意思是植物生长得繁多而茁壮。近义词有:繁茂、茂密。
遮掩,意思是遮蔽,掩盖。近义词有:遮盖、遮挡。
6.这道题考查阅读理解。
作者先介绍丁香的生长环境(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等),然后具体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等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的。
形状:星星般的小花;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颜色: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气味: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香气直透毫端。
7.此题考查句意理解。
“积雪”指的是簇簇白花堆叠的丁香花。
从下文中的“雪色”、“香气”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雪是没有味道的,“我”却闻到了香气,说明这并不是真的雪,而是盛开的蔟簇白色的丁香花,像极了一团团白雪。这句话与王安石写得《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8.考查句子的赏析。
选文中作者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他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花的不同形态,具体从形状、颜色、气味等三个方面来描写,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丁香比作星星比作雪,突出了丁香娇俏可爱、细密繁多、潇洒朦胧、香气淡雅的特点,给人极美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例如:“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比作星星,“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细致俏皮地写出了丁香花娇俏可爱、细密繁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9.B 10. 大 景美 11.一望无际的,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迷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12.作者更多的是感觉草原辽阔,使人心胸开阔,而老舍先生是在赞美草原的风光美。
【分析】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仔细阅读分析作答。
从文中的“这时除了将它比作一块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准确的说法了。但这地毯实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个它”可看出,作者笔下的草原最主要的特点是开阔。故选B。
10.本题考查画线句子描写,仔细读句子分析。
本文把草原比作“毯子”是为了突出草原大的特点。联系上下文,老舍把草原比作毯子是为了突出草原的美。
1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答案。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也就是把一个事物比喻成另一个事物,使之更加形象。
文中“一望无际的,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迷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繁星”“落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12.本题考查理解画线句子,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草原》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作者看到草原后,被草原秀美的景色感染,使得心情愉悦,同时经历了草原迎客的热情与草原联欢的场面。文章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同时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而本文作者更多的是感觉草原辽阔,使人心胸开阔,而老舍先生是在赞美草原的风光美。
13.D 14.B 15. √ √ × √ 16. 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例如竹子,启示我们做人要正直刚毅,宁折不弯。
【分析】1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
ABC是描写梅花的诗句。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意思: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这是描写菊花的诗句。
14.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CD的词语是描写梅花的品质。
B.“虚怀若谷”意思: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刚正不阿”意思: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这个词语是形容竹子的。
1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大雪初霁”大雪停止,“霁”在文中指雪停了,天空放晴的意思。说法正确。
(2)从“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的梅?”可知,短文用第二人称来写,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对梅花的赞颂、喜爱之情。说法正确。
(3)从“是的,一定是你。虽然如雪般洁白的你,可以骗过我的眼睛,然而胜过雪的那段香,我又怎会感觉不到?淡雅清新的幽香飘然而来,使我恍若越脱尘世,如入圣地。正如林妹妹说的“沁梅香可嚼”,我忍不住细细品味着。”可知,短文第四自然段侧重描写了梅花的清香。第五自然段才是描写梅花的姿态。
(4)“在百花之中,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 句子把梅花与水仙、玫瑰、芙蓉、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梅花的飘逸脱俗、圣洁坚韧。说法正确。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从“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可知,梅花让作者懂得了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2)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写出即可。示例:丁香花谢了又开,开了又谢,周而复始,就像人们生活中有解不完的烦恼。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乐观、从容、豁达地去面对,这样生活就会充满乐趣,多姿多彩。
17. 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 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18.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 19.当我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时,我没有觉得我是乡下人而自卑过,也没有因为取得一点成绩而满足过、骄傲过。 20.含羞草 三叶草。 21.谁都可能成功,只要肯努力,去拼搏,总会成功的。
【分析】17.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补写。
解答此题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出我们“兴奋”与“担忧”的原因,再用简洁的语句将内容补写完整即可。
从首段第一句话可以看出,我们当时身居农村,见识狭小。这时老师说要带我们去城里参加作文比赛,可见我们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乡下孩子,作文能比得过城里的孩子吗?
1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草”与“花”的象征义,即可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校长话中的“草”指的就是生长在山中的乡下孩子;“花”指的是获得成功的人。“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意思是说每一个农村的孩子,只要努力拼搏,都会开出人生之花;“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指出了花与草之间的关系,成功的人都是由普通人努力拼搏获得的。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指的“我”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由“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而每一种花朵也是一种草”可知“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是因为我知道了成功的人都是由普通人努力拼搏获得的,所以不再因为自己是乡下人而自卑过,也没有因为取得一点成绩而满足过、骄傲过。
20.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示例:含羞草、金鱼草、幸运草、兰花草等。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从“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可知,校长是想告诉我们,你们和城里人是一样的,要对自己赢得比赛充满信心,这说明谁都可能成功,只要肯努力,去拼搏,总会成功的。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2. 蟋蟀 小提琴的声音 23.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里流到溪中来了一会儿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的一支伴奏曲。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突出了叫声的动听 24.D 25.这一定是在弹奏那首《月光奏鸣曲》吧?这一定是在弹奏他新创作的《蟋蟀之歌》吧?
【分析】2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第三段“啊,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演奏小提琴”可知答案。
23.本题考查排比句的辨析。
排比句,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通读文章,可知排比句是: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里流到溪中来了一会儿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的一支伴奏曲。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该句运用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突出了蟋蟀叫声的动听。
2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第八段“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吗?”可知短文把草丛都想象成村庄、露天的音乐厅、月光音乐会。由此可知选项D错误。
25.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听到这小提琴的演奏声能想到什么,把自己想象到写下来,按照文中“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的句式仿写句子,这是疑问句,仿写时注意。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