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理解。
花的学校(节选)
①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
②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③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④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
⑤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⑥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在选文第1自然段中的“口”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最后一自然段中将“树枝”“雷云”当作 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枝、雷云 的场面。
3.请你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个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读第2自然段时,应读出花儿的兴奋和场面的热烈。
B.画线句子中的“冲”字用得生动形象,表现了花孩子们期待出去玩耍的急切心理。
C.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作孩子,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
D.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刻画了一群不爱学习、贪玩的花孩子形象。
课内精彩回顾。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5.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敌人——( ) 无聊——( )
6.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 、 和 ,它们住在 。
7.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 、 、做游戏,还可以 。
8.选文描写了民族小学的学生 的情景。
A.安静和热闹 B.上课和下课 C.窗外和树下。
9.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小学生,他们可能是 族、 族、 族或 族,大家都是 。从中我感受到各族小朋友之间的 。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10.“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当时内心很 ,但他还是勇敢地提出了问题。
11.“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句中应重读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画出表现孙中山聪明、学业突出的句子。
13.将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样做的?他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甜藤儿
六月里,挺热的天,我和小伙伴龙狗子上山采桃金娘。太阳火辣辣的,我们很快就觉得口渴了,我们吃了一些桃金娘,还是很渴。龙狗子便提议去喝水。我们便向一眼山泉走去。
正走着,龙狗子一弯腰,随手从草丛中揪下一棵小藤儿来,对我说:“喏,甜藤儿,嚼一点儿!”
我有点怀疑地说:“是吗?能吃吗?”
“我还能害你?”龙狗子提高了嗓门说,接着就从藤上摘下几片叶子,放进嘴里。
我只好也学着他的样子,摘了几片叶子,放进嘴里,嚼了起来。嚼了几口,我觉得那些叶子是苦的,不是甜的。
“呸呸!真苦!”我赶快把叶子吐出来。
龙狗子见了,只是抿嘴笑。
吐掉了叶,我吸了一口气。我觉得嘴里甜丝丝的。
到喝泉水的时候,嘴里的甜味就更明显了,每喝一口水都觉得清甜清甜的。
“真甜!”我抹抹嘴,高兴地说。
龙狗子看了我一眼,眉毛笑得弯弯的。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常有这种情况: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15.作者一开始觉得甜藤儿的滋味是_______,后来吸气的时候嘴里_______。( )
A.甜丝丝、苦
B.苦的、更苦了
C.苦、甜丝丝
16.作者长大后知道了什么?( )
A.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B.事情与甜藤儿一样,都是苦的。
C.事情与甜藤儿一样,有若有甜。
17.对“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开始的感觉跟到最后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B.很多事情,虽然最初是苦的,但是,苦尽甘来,最后的收获让你觉得那曾经的苦其实是甜的。
C.每个人对甜和苦的感觉不总是一样,有时会反过来的。
课外阅读。
晨读
乳白色的晨雾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来叮咚的响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浅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枣树上画眉在和黄莺对唱,声音清脆婉转。
“吱呀”一声门开了,阿姨踏着露水打湿的石铺小路,上井台打水,她打起一桶清澈的井水。忽然,她侧过头在聆(línɡ)听着什么。是在听溪水叮咚的流响吗?是在听画眉和黄莺的对唱吗?还是彩色小喇叭真的会广播?
啊,喇叭花下邻家的小男孩正在念书,他念得那么轻细,那么流利,那么动听,像是溪水的琴声,小鸟的歌声,又像是喇叭花在广播。
阿姨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
她提着水桶回家去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断了孩子的念书声,还怕惊落了喇叭花上那忽闪忽闪的露珠。
18.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文中和“簌簌”一样都是拟声词的词语是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露珠 ( )的晨雾 ( )的声音
19.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真多。在文中用“ ”画出一处比喻句,这句话是把 比作 。
20.文中画“﹏﹏﹏”的句子中,描写小男孩读书声音的词语有 、 、 。阿姨听着这个声音,心里会想 。
21.本文主要描写的是 的场景。
阅读短文。
富尔顿的胜利
富尔顿是美国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从小喜欢绘画和工艺。二十几岁
的时候,他开始设计制造轮船。他想,有了轮船可以高速航行把大洋变为海峡使美国和欧洲成为近邻经过几年的试验,他和工人们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克莱蒙特号”。
第一艘轮船准备下水试航了。可是由于过去的试航总是失败,所以消息传出来以后,人们不相信这次试航能够成功,还把这艘轮船叫作“富尔顿的蠢物”。
富尔顿没有灰心,而是充分准备,亲自操纵第一艘轮船下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试航。“富尔顿的蠢物”变成了“富尔顿的胜利”。
2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成功——( ) 结束——( ) 将来——( )
23.在文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2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富尔顿的“克莱蒙特号”轮船试航成功了。( )
(2)富尔顿从小就喜欢科学和音乐。( )
(3)人们称富尔顿的轮船为“富尔顿的蠢物”,是表示敬佩之意。( )
25.和以前的船相比,轮船最大的优点是 。“消息传出来以后”中的“消息”是指 。人们对待这个“消息”的态度是 。
26.你觉得富尔顿了不起吗?从他身上你找到了哪些成功的秘诀?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 。 2. 人 在雨中狂欢 3.蝴蝶一来,他们便热情地打招呼。 4.D
【解析】1.考查标点。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其后为句中停顿,使用逗号,“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其后为句中停顿,使用逗号,“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其后为句中停顿,其后使用逗号,“在竹林中吹着风笛”其后为句末停顿,使用的是句号。
2.考查修辞手法。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雷云拍着大手。”通过“碰触”“拍”可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树枝和雷云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树枝、雷云在雨中的姿态,表现了对花孩子们的热情欢迎。
3.考查仿写句子。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可。如:“清风一吹,他们便摇头晃脑。”和“蝴蝶一来,他们就开始跳舞。”
4.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句子“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应读出花儿的兴奋和场面的热烈。说法正确。
B.“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冲”字体现了花儿们的迫不及待。说法正确。
C.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说法正确。
D.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刻画出一群天真活泼的花孩子形象,而不是不爱学习、贪玩的花孩子形象。故错误。
故选D。
5. 朋友 有趣 6. 鸟儿 蝴蝶 猴子 森林里 7. 跳孔雀舞 摔跤 跳绳 8.B 9. 傣 景颇 阿昌 德昂 好朋友 团结友爱
【解析】5.本题考查反义词辨析。
反义词即意思相反的词语。敌人:敌对的人;敌对的方面。反义词是朋友。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反义词是有趣。
6.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这些”指的是前文中提到的动物,从“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可知,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指鸟儿、蝴蝶、猴子。它们住在森林里。
7.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
选段中写到“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可知,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还可以跳绳、踢毽子等。
8.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
从选段中的关键词“上课了”、“下课了”可知,主要描写的是学生上课和下课的场景。
9.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
从“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可知,不同民族的学生相处得很融洽,彼此之间团结友爱。从原文“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可知,有哪些民族的学生,他们都是好朋友。
10.害怕 11.一点儿 12.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13.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14.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请教。我认识到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所以当时孙中山内心很害怕。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句意的能力。
要认真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来回答。阅读句子“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可知,这句话突出了“一点儿也不懂”,因此重音应在“一点儿”上。
12.本题考查细节理解。
短文第一句中,“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表现孙中山聪明,学业突出。
13.本题考查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有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有等);在反问句上删除反问语气词“怎么”“难道”和句尾疑问助词“呢”“吗”;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14.本题考查体会人物形象。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可以看出孙中山具有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勤思好问。
15.C 16.A 17.B
【分析】15.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我只好也学着他的样子,摘了几片叶子,放进嘴里,嚼了起来。嚼了几口,我觉得那些叶子是苦的,不是甜的。”可知,作者一开始觉得甜藤儿的滋味是苦的。
从“吐掉了叶,我吸了一口气。我觉得嘴里甜丝丝的。”可知,后来吸气的时候嘴里甜的。
1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常有这种情况: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可知,作者长大后知道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常有这种情况: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
17.考查了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对于“一开始你觉得苦的东西、苦的事情,到头来,它却是甜的。”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很多事情,虽然最初是苦的,但是,苦尽甘来,最后的收获让你觉得那曾经的苦其实是甜的。
18. 叮咚 晶莹 乳白色 动听 19.牵牛花 小喇叭 20. 轻细 流利 动听 孩子读书真认真 21.乡村美丽的早晨
【分析】18.(1)本题主要考查对拟声词的积累。从“村外的溪水传来叮咚的响声”““吱呀”一声门开了”可知,拟声词有:叮咚、吱呀。
(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搭配。从“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乳白色的晨雾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来叮咚的响声。”可知答案。
19.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浅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句子把“牵牛花”比作“小喇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牵牛花的美。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他念得那么轻细,那么流利,那么动听,像是溪水的琴声,小鸟的歌声,又像是喇叭花在广播。”可知,描写小男孩读书声音的词语有轻细、流利、动听。
从“阿姨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可知,阿姨听着这个声音,心里会想孩子能认真读书,我真开心。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章描写了乡村美丽的早晨,首先描写了迷蒙的雾气、淙淙的溪水、小院的篱笆…….然后描写了打水的大妈、读书的男孩。借物写人,景美,人也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22. 开始 失败 过去 23., , ,。 24. √ × × 25. 可以高速航行 第一艘轮船准备下水试航了 不相信这次试航能够成功 26.我觉得富尔顿很了不起。他敢想敢做、不怕失败。
【分析】22.本题考查词语的反义词。
“成功”与文中的“失败”是反义词。
“结束”与文中的“开始”是反义词。
“将来”与文中的“过去”是反义词。
2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阅读可知,他想,有了轮船,可以高速航行,把大洋变为海峡,使美国和欧洲成为近邻经过几年的试验,他和工人们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克莱蒙特号”。
2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通读文章,“富尔顿从小喜欢绘画和工艺”,不是科学和音乐,故(2)错误。“由于过去的试航总是失败,所以消息传出来以后,人们不相信这次试航能成功”,人们称富尔顿的轮船为“富尔顿的蠢物”是讥讽他造的船不会成功,并不是表达敬佩之意,故(3)错误。从最后一段得知,“富尔顿没有灰心”,“圆满地结束了这次试航”这两句话说明最终他造的轮船成功试航。故(1)正确。
2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从“他想,有了轮船,可以高速航行,把大洋变为海峡,使美国和欧洲成为近邻经过几年的试验”可知,和以前的船相比,轮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高速航行;
“第一艘轮船准备下水试航了,可是由于过去的试航总是失败,所以消息传出来以后,人们不相信这次试航能够成功,还把这艘轮船叫作“富尔顿的蠢物”可知,“消息传出来以后”中的“消息”是指第一艘轮船准备下水试航了,人们对待这个“消息”的态度是不相信这次试航能够成功。
26.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阅读可知,“富尔顿没有灰心”,“圆满地结束了这次试航”等句子可知最终富尔顿造的轮船成功试航,得知他是一个不言放弃的人,
示例:我觉得富尔顿很了不起。他敢想敢做、不怕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