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目录
壹
新课导入
贰
知识探究
叁
拓展延伸
伍
达标测评
肆
回顾总结
陆
文化传统
壹
新课导入
课前导入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贰
知识探究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知人论世
字音字形
灼人(zhuó) 晕眩(xuàn) 突兀(wù) 滑稽(jī) 抽噎(yē) 闪烁(shuò) 耸立(sǒng)厌倦(juàn) 嘘声(xū) 恍惚(huǎng hū) 参差(cēn cī)不齐 línɡ(凌)乱
惊慌失 cuò(措) 山yá(崖) 天yá(涯)海角
词句积累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不积跬步
整体感知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提示主题的中心句。
庖丁解牛
1.【合作交流】两层含义: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一是指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的人生哲理。
2.【合作交流】中心句: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知道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启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深层探究
1.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
2.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色?
庖丁解牛
1.【合作交流】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的。一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事清晰,不蔓不枝。这些标志性语句,有些表达的是时间的进程,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有的表达的是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如“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和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
比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先是阵阵眩晕,仿佛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逼迫着“我”要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接下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也停止了思考。
还有一些动作、环境描写,实际上侧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比如“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一句,表面上写人物动作,实际写的是“我”紧张的心理。
深层探究
庖丁解牛
【合作交流】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这一段并非纯粹客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3.如何理解“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段环境描写?
语言赏析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这矛盾吗
4.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庖丁解牛
1.【合作交流】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合作交流】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3.【合作交流】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合作交流】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5.【合作交流】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语言赏析
6.第17、18两段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7.“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8.“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9.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10.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怎样认识“父亲”这一形象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庖丁解牛
6.【合作交流】这两段的开头都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了夜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的场景,烘托了“我”身处险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合作交流】“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8.【合作交流】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9.【合作交流】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10.【合作交流】 (1)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2)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他有意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引导孩子大胆尝试,教给孩子恰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人生向导的作用。
探究写法
1.描写准确恰当。
2.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庖丁解牛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自然环境描写的渲染、衬托作用也极为突出。
2.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
叁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
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我不服了。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她沉默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拓展延伸
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那张纸片我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能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我清晰地记得,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几个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李云飏,你出名了。好几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耗费的心血比我多,尤其是结论——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地方。那里她研究了很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甚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本来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话,她打断我:“你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她微笑:“开心就好,你很棒!”
说完,她依然微笑着。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我很棒。告诉我大学是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觉,一定要去经历大学。
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一本院校。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
拓展延伸
1.文中“我”回忆了上高中时的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我”恶作剧式的选题却得到地理老师的支持,虽然答辩时“我”举动出格,但她仍激励、引导“我”,使“我”迷途知返,通过努力最终考取理想院校。
【解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①关爱、包容,和蔼可亲;②细心、智慧,洞察一切;③认真、用心,善于引导。
【解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本题作答时要依据文中的“的言行举止和对“我帮助和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爱学生、和蔼可亲、善于思考、有极强的洞察力、做事认真、充满教育智慧的好老师。据此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3.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4.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微笑”一词①描写人物神态,且反复出现,刻画并突出了地理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虽平实朴素,但细小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解析】考查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本题中,用“微笑”一词反复来描写地理老师的神态,既突出表现了她的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又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激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4.感谢地理老师用激发和鼓励,让“我”找到自信、不再叛逆自负,并做出开始拼搏努力的决定。
【解析】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得分。本题主要从老师对“我”的影响和“我”对老师的感激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拓展延伸
5.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5.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有勇气。在大庭广众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评判,还有可能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②有思想。“我”虽然有些偏激武断,叛逆孤傲,但对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不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做事有些莽撞。冲动随性,不计后果,忽略了老师为课题论文付出的心血,显出“我”的幼稚不成熟。②思想有些偏激。“我”对教育制度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比较偏激武断,有些以偏概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采用1+2或1+3的语言表达形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依据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来谈理由,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肆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
伍
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及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灼人(zhuó) 附和(hé) 气喘吁吁(xū) 优豫不决
B.晕眩(xuàn) 抽噎(yē) 参差不齐(chā) 变化漠测
C.啜泣(chuò) 挪动(nuó) 精神恍惚(huǎng) 小心翼翼
D.呻吟(yín) 模糊(mú) 哄堂大笑(hōng) 惊慌失错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训诫:告诫,教导
B.嶙峋:形容人瘦削 灌木:灌溉树木
C.目眩:眼睛昏花 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1.【答案】C【解析】 A项“和”应读hè,“优豫不决”应为“犹豫不决”;B项“差”应读cī,“变化漠测”应为“变化莫测”;D项“模”应读mó,“惊慌失错”应为“惊慌失措”。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课文中的词语要理解其意思和用法,并牢固掌握,还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掌握词语的意思。B项,“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
3.【答案】C【解析】 A项,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第二个冒号改为逗号;B项,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项,较长的并列成分用逗号隔开,顿号改为逗号。
达标测评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C.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下列句子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B.“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C.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4.【答案】D【解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其它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5.【答案】D【解析】标志性词语“我会逐渐感到”。
达标测评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使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
C.春天的南京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季节。
D.就目前而言,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还需要大大提高。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凡小事揭示了人生哲理。
B.文中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自我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C.“我”之所以去爬悬崖,一是因为怕小伙伴们嘲笑“我”是“胆小鬼”,二是因为“我”也确实想尝试一下。
D.这篇文章通过“我”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前后不一致,在句末加上“的大小”;C项,搭配不当,将“季节”改为“地方”。
7.【答案】B【解析】B.文中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父亲的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达标测评
8.请赏析下面一则交通规则的宣传语。
宣传语:让争一闪念,生死一瞬间。
(1)这则交通规则宣传语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司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简要评价其精妙之处:
8.【答案】(1)爱护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作用: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赏析时要抓住对偶的特点和作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
“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达标测评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达标测评
……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白,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9.【答案】正当“我”伏在崖石上,上下两难,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刻,父亲指点“我”勇敢地迈出最初的一小步,再一步步走下来,最终脱离危险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当作者伏在悬崖上进退两难时,父亲指导他一步步脱离险境。
10.【答案】原因有二:一是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二是“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不能冒险的训诫。有关原因的交代为后文只剩下“我”一直伏在崖石上下不来设下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在前面有过交代,“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一一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这也为下文“我伏在悬崖上下不来做了铺垫。
9.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10.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敏捷地爬悬崖?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达标测评
11.有人说杰里不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你同意吗?为什么?
12.“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11.【答案】不同意。从文中可以看出:①当“我”伏在崖石上下不来时,别的孩子嘲笑“我”,而杰里却没有。②杰里虽然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毕竟“看起来很担心”。③是杰里带着父亲来找“我”,才使“我”有机会脱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选文,可以看出杰里对“我”关心的细节。如杰里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嘲笑“我”,还会担心被困在崖石上的“我”,并且没有彻底抛弃“我”,而是叫来了父亲解救“我”走出困境。
12.【答案】“我”是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找第二个落脚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最后一脚踩在悬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的怀抱。靠的是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它使“我有了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选文可以看出,是父亲耐心又充满鼓励的指导和“我”一步一步的努力让“我”最终化险为夷。由原文内容可知成功脱险时,“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且这次的经历让“我”“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达标测评
13.父亲为什么不上去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1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13.【答案】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用处。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
【解析】文中父亲的做法很有教育意义。父亲不仅通过自己的耐心指导,让孩子脱离了险境,还教会了孩子应对类似困境的能力,这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14.【答案】示例:①要勇敢面对困难,遇到问题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②自己的亲身体验是最深刻的。③平时要锻炼好身体。④要交杰里这样的好朋友。⑤大人要像文中父亲那样科学地教育孩子。⑥不要像文中的母亲那样给孩子过多的或不必要的训诫。【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学生只要能够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自选角度,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即可。
陆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阅读技法:记叙中议论作用
【典型例题】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技法点睛】记叙中的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深化主题。答题时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代表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二是议论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段的议论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中心。
阅读技法: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题有感想类、想象类、材料探究类和综合运用类四大类型。要求从文本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提建议、说启示等。回答比较自由灵活,只要观点明确,想象合理,表达流畅即可。
【典型例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应如何去面对?
【参考答案】示例:我们要正视困难,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个一个的解决困难。
【技法点睛】1.感受启示题: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的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自己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