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目录
壹
新课导入
贰
知识探究
叁
拓展延伸
伍
达标测评
肆
回顾总结
陆
文化传统
壹
新课导入
课前导入
一代名相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贰
知识探究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写作背景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知人论世
字音字形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冶性(yě) 遂成(suì) 淡bó(泊) 穷lú(庐)
词句积累
(一)通假字
险躁则不能治性(“治”通“冶”,修治、修养)
(二)一词多义
以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介词,可以拿来
成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达成、成就 遂成枯落 动词,形成、变为
(三)古今异义
1.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无常;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2. 悲守穷庐
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3. 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消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不积跬步
(四)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3.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 点拨:“……也”表示判断。
(六)成语积累
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七)名句积累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不积跬步
整体感知
1.划分句子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
【合作交流】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静——宁静,俭——勤俭,学——学习。
3.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原文: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庖丁解牛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庖丁解牛
译文: 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庖丁解牛
1.【合作交流】“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合作交流】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语言赏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庖丁解牛
1.【合作交流】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合作交流】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目的。
3.【合作交流】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合作交流】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语言赏析
5. 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 结合生活实际, 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庖丁解牛
5.【合作交流】本题运用主观感受题解题法。本题属于感悟主题的,只要抓住主题,结合生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探究写法
1.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
2.肯定句与否定句相结合。
庖丁解牛
1.本文除第一句、最后四句外,其余构成六组骈句。骈句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长短参差,交错使用。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有轻有重、徐疾有致,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对称美、变化美、音乐美,使文章具有明显的美学价值。
2.先肯定、后否定,否定后再从正面强调。这种将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起来的写法,不仅使问题论述得更全面,而且突出了后一句,增强了表达效果。
叁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
(一)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 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2.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 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 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 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答案】
1. A 【解析】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2. D 【解析】 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拓展延伸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译文】
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肆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
伍
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1)淫慢( ) (2)夫君子之行( ) (3)险躁( )
(4)遂成枯落( ) (5)非淡泊无以明志(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 (2)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
(3)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_ ____________
(5)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 (6)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
(7)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文中强调学习与成才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告诉孩子如果不珍惜时间,最终将一事无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要静思反省的语句是:
1.【答案】yín fú zào suì bó【解析】区别fú与fù
2.【答案】(1) 品德高尚的人。(2)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 明确志向。 (4) 达到远大目标。 (5) 放纵懈怠。 (6) 轻薄浮躁。 (7)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解析】解释词语要结合语境,注意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3.【答案】C【解析】C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答案】(1)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达标测评
5.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诸葛亮用殷切的口吻劝诫儿子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否则将一事无成,于社会亦无用处。
B.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C.全文以议论为主,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学,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D.本文中既有正面论证,也有反面论证,如“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就从正面说明了“静”的重要性。
5.【答案】(1)君子的德行,(他们)以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解析】尽量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6.【答案】D【解析】D项例句是从反面说明了“静”的重要性。
达标测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淫慢则不能励精(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7.【答案】(1)增长才干。(2)又怎么来得及。
【解析】认真回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不难理解这两个词句的意思。
8.【答案】(1)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2)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古今异义词加以区分“慢”在这里若解释为速度上的慢,则句意不通。“险”在这里是轻薄的意思,学生应重点理解和识记。
达标测评
9.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一句中要注意“远”的词类活用现象,即形容词用作名词,目标远大。第二句中要注意“慢”“险”的古今异义区别。
10.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1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9.【答案】(1)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0.【答案】淡泊、立志、惜时。
【解析】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重点句子,不难总结出成才成学的三个主要条件,即淡泊、立志、惜时。
11.【答案】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解析】由课文标题可以看出诸葛亮是要告诫儿子。由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诸葛亮要告诫儿子的是要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陆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阅读技法:划分朗读节奏
【典型例题】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参考答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技法点睛】(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 “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阅读技法:论证思路分析
【典型例题】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参考答案】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技法点睛】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中考议论文常考的考点。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文章(或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论证思路。其答题模式为:本文(段)先用……的方法论证了……,再用……的方法论证了……,最后得出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