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张PPT)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4节 简单机械
学习目标
1.能明确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杠杆和人体中的杠杆。
2.会绘制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平衡原理,并能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会识别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4.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和实质,知道杠杆使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5.理解机械效率,识别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区别机械功率和机械效率,能测量并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知识点1 杠杆 重点
1.教材第87页活动:认识杠杆
实例
共同特征 (1)均是硬棒(形状可直可弯,可方可圆,但质地要坚硬);
(2)工作时都受到两个作用效果相反的力(一个能使它转动,一个阻碍它转动);
(3)工作过程中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
杠杆的含义:如果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杠杆的形状各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一定是硬的。)
归纳总结
一根棒成为杠杆的条件
1.要有力的作用。例如,撬棒在没有使用的时候只是一根硬棒,而不是一个杠杆。
2.能绕着固定点转动。杠杆在力的作用下,是绕固定点转动的,不是整体向某个方向运动(如平动)的。
3.是硬的,受力时不易发生形变。
2.杠杆的五个要素
五要素 物理含义及表示 图示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3.对杠杆五个要素的理解
典例1 关于杠杆的五个要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B.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阻力的方向一定相反
C.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D.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其力臂为零
4.杠杆作图
(1)力臂常见的三种表示方法,如图所示。
(2)力臂的画法
步骤 画法 图示
先假设杠杆转动,则杠杆上相对静止的点即为支点
步骤 画法 图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从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沿力的方向分别画直线或反向延长线,即动力、阻力的作用线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标注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在垂线段旁标注力臂的名称
(3)画杠杆的力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的长度,不能把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作为力臂,不要出现如图所示的错误。
②如图所示,当表示力的线段比较短时,过支点无法直接作出垂线段,可将力的作用线延长,然后过支点作延长线的垂线段,即为力臂。注意延长部分要用虚线表示,相当于数学作图中的辅助线。
(4)已知力臂画力
步骤 画法 图示
第一步:确定力的作用线
第二步:确定力的作用点 动力必然作用在杠杆上,所以动力作用线与杠杆的交点就是动力作用点
第三步:画出力的方向,并标注
(5)常见杠杆及其五个要素
实例 图示 示意图
钓鱼竿
羊角锤
实例 图示 示意图
起道钉
压水井
5.人体中的杠杆
意义 在人体中有不少骨骼也构成了杠杆,骨骼在肌肉拉力的作用下围绕关节转动,正是这些杠杆系统给予了人类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
人体杠杆系统的组成部分 ①骨——一根硬棒;
②肌肉收缩——动力的来源;
③两根骨之间可以活动的关节——支点;
④移动肢体或物体——阻力来源
人体的杠杆实例
[答案] 如图所示。
知识点2 杠杆的平衡条件 重点
1.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2.教材第89页探究:研究杠杆的平衡
提出问题 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猜想与 假设
实验设计 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杠杆静止和匀速转动都是平衡状态,为研究方便选用前者)时,分别测出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然后经过大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数据分析 由实验数据可知,杠杆平衡时,如果动力臂比阻力臂大,则动力比阻力小;动力臂比阻力臂小,则动力比阻力大。如果把每次实验的动力与动力臂相乘,阻力与阻力臂相乘,虽然各次实验的乘积不相同,但每次实验中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跟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实验结论
典例3 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杠杆、铁架台和若干个完全相同的钩码。
(1) 在图甲中,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适当往____(选填“左”或“右”)调,而杠杆上标有刻度,目的在于方便测量______。
右
力臂
[解析] 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的左侧,故应使重心向右移动,因此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适当往右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4) 若将图丁中的杠杆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则杠杆将向______(选填“左边”或“右边”)下沉。
左边
知识点3 杠杆的应用 重点
(2)应用公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即动力和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要统一。
[答案] (1)如图丙所示。
(2)如图丁所示。
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示意图
力臂的大小关系
力的大小关系
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杠杆转动时力所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特点 省力但费距离 费力但省距离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既不费力也不费距离
应用 撬棒、开酒瓶的起子、扳手、钢丝钳等 钓鱼竿、镊子、筷子、理发剪子等 托盘天平、跷跷板等
典例5 (2023·金华期末)2022年9月1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此次出舱后,航天员通过问天实验舱上搭载的小机械臂完成了各项工作。该机械臂长五米,是目前精度最高的空间站机械臂,功能类似于人的手臂(杠杆),具有抓住、拉回、锁死等功能。下列工具在使用时与机械臂工作时属于同一类杠杆的是( )
A.羊角锤
B.起子
C.镊子
D.钢丝钳
[解析] 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羊角锤、起子、钢丝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都是省力杠杆;镊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C符合题意。
C
知识点4 滑轮 重点
1.教材第93页活动(上):认识滑轮
(1)滑轮: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转动的轮子。如图甲所示。
(2)滑轮的分类:使用滑轮时,根据滑轮中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可将滑轮分成定滑轮(如图乙)和动滑轮(如图丙)两类。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变,动滑轮的轴随钩码一起移动。
2.教材第93页活动(下):探究滑轮的特点
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钩码(多个)、滑轮、铁架台、细绳
实验步骤 ①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G1 。 ②如图乙所示,通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勾速(使钩码处于平衡状态,便于读弹簧测力计示数)向下拉动钩码,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并与钩码的重力相比较。改变拉力的 方向,如图丙所示,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 数是否发生变化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和滑轮的总重力G总,再用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动滑轮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拉动钩码,记录弹簧测力计的
读数F1 ,并与
钩码和滑轮的
总重相比较
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特别提醒
1.实验中安装定滑轮时,注意绳子要放在槽内,以免绳子脱落使摩擦变大,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中,注意要使动滑轮两侧的绳子平行或夹角很小。
3.实验中应选用重一些的钩码、较轻的动滑轮、光滑的细绳,以减小摩擦力、动滑轮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4.实验中要保证轮和轴间有良好的润滑,以减小摩擦。
3.教材第94页活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种类 实质 示意图 作用的分析
定滑轮 能够连续转动的等臂杠杆
动滑轮 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图示 等量关系
定滑轮
图示 等量关系
动滑轮
30
15
60
知识点5 滑轮组
1.概念: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的装置。
2.教材第95页活动: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实验步骤及数据 记录
实验步骤及数据 记录 实验数据如下表:
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重物与动滑轮的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3.滑轮组的特点
(1)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70
2
4.滑轮组的组装
(2)绕绳方式的判断——“奇动偶定法”
(4)确定定滑轮的个数
典例8 在图中画出使用该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答案] 如图乙所示。
[解析] 绳子的固定端如果在动滑轮上,如图甲所示,则有一个动滑轮没有用上,不是最省力的绕法,所以本题最省力的绳子绕法如图乙所示,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4。
知识点6 机械效率
1.问题探究: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实验过程与记录
实验过程与记录 (2)如图乙所示,第2次,用弹簧测力计和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将相应数据填入表格中。
(3)计算两次实验中拉力所做的功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两次实验中钩码被提升相同的高度,但第二次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这说明,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动滑轮时我们要多做功
2.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说明 对于不同的目的,有用功和额外功会发生改变,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的过程中,对桶中的水所做的功为有用功,而对水桶做的功为额外功;但当水桶不小心掉入井中,我们想办法从井中将水桶捞出时,对水桶所做的功为有用功,而对残留在水桶中的水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归纳总结
三种简单机械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比较
杠杆 滑轮组 斜面
图示
有用功
杠杆 滑轮组 斜面
额外功
总功
三者关系
(1) 人所做的有用功;
(2) 人所做的总功;
(3) 人所做的额外功。
3.机械效率
(1)定义及计算公式
定义
公式
特别提醒
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1)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决定,它表示的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不能反映有用功和总功的多少。
(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这是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所以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在一次做功过程中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同一机械在不同的做功过程中,机械效率往往会不同。
(4)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是否省力、具体做功的多少、物体提升的高度等无关。
(2)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①在所做有用功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额外功。如改进结构使机械更合理、更轻巧,尽量减小摩擦力等。
②在所做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如在机械能承受的范围内增加每次提起重物的重力。
(3)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⑤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上述步骤。实验测量结果见下表:
⑥比较每次的机械效率
实验结论 对于光滑程度相同的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归纳总结
机械 装置图 计算公式
杠杆
机械 装置图 计算公式
滑轮组 竖直提升物体
机械 装置图 计算公式
滑轮组 水平匀速拉物体
斜面
C
知识链接
提高斜面和杠杆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1.对斜面来说:
(1)当斜面的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效率越高;
(2)当斜面的光滑程度相同时,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对杠杆来说:
(1)杠杆自身的重力越小,其机械效率越高;
(2)减小杠杆转动时的摩擦也能提高其机械效率。
题型 1 杠杆的要素及分类 ★★
省力
方法点拨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所以判断支点位置的关键是看杠杆绕着哪个点转动。
解题通法
判断杠杆种类的方法
方法一:通过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判断,对于较复杂的杠杆,可先在图上找到动力臂和阻力臂,然后比较力的大小关系;
方法二:从应用目的上进行判断,省力杠杆一般在阻力很大的情况下使用,以达到省力的目的,而费力杠杆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使用,目的是省距离。
题型 2 关于杠杆的作图
角度1 力臂作图(易错) ★★★
[答案] 如图所示。
易错警示
(1)画力臂时注意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因支持力小于重力,注意表示支持力的线段长度要比表示重力的短。
解题通法
画力臂的方法
角度2 最小力作图 ★★★
[解析] 木箱向左翻转,则木箱左下角与地面的接触点为支点;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在阻力与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由图示可知,当木箱的面对角线为动力臂时,动力臂是最大的,动力是最小的,动力的方向垂直于动力臂斜向上,如图所示。
[答案] 见解析图。
方法点拨
找最长动力臂的方法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画出最小力的实质是寻找最长力臂。
(1)如果动力作用点已经给出,则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可作出的最长动力臂;
(2)如果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则选择杠杆上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动力作用点,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即为可作出的最长动力臂。
题型 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典例14 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
(1) 实验前,将杠杆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左端下沉,如图甲所示,
右
水平
此时,应把杠杆的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至杠杆在______(选填“任意”或“水平”)位置平衡。
3
不能
(3) 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________(选填“普遍性”或“偶然性”),应改变钩码个数及悬挂位置,多次进行实验。
普遍性
0.25
题型 4 杠杆平衡条件的分析 ★★★★
A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一直变大 D.一直变小
方法点拨
轨迹法分析杠杆的动态平衡
分析杠杆的动态平衡问题的核心是分析力臂的变化,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根据题设条件,作出力的作用点或力的变化轨迹。
第二步:在该运动轨迹上取点,作出相应的力的作用线。
第三步: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分析力臂的变化规律。
第四步: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答。
题型 5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
丙
[答案] 见解析
丁
方法点拨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题型 6 滑轮组的计算
角度1 理想状态下滑轮组的计算 ★★★
1 000
角度2 非理想状态下滑轮组的计算 ★★★
(1) 动滑轮的重力;
(2) 将石块从井底拉至井口的过程中,汽车拉绳子的拉力对滑轮组做的功。
角度3 水平方向滑轮组的计算 ★★★★
1
0.2
题型 7 滑轮组的绕绳 ★★★
[答案] 如图所示。
方法点拨
确定滑轮组绕绳方法的步骤
易错警示:滑轮组绕绳时的注意事项
(1)同一滑轮不能重复绕绳;(2)所绕的绳应画成直线。
题型 8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计算 ★★★
(1) 工人做的总功;
(2) 工人做的额外功。
题型 9 机械效率的计算
角度1 杠杆的机械效率 ★★★
18
20
角度2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方法点拨
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三种方法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角度3 斜面的机械效率 ★★★★
(1) 货车从山底开到山顶所做的有用功;
(2) 山坡的机械效率。
角度4 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易错) ★★★★
题型 10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典例26 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1 0.1 0.6 0.3
2 2 0.1 1.0 0.3
3 4 0.1 1.8 0.3
(1) 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匀速
(3)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越大
0.54
(2) 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
C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的
[解析] 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拉力的测量值偏大,机械效率偏低,不符合题意。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拉力变大,机械效率变小,不符合题意。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的,克服动滑轮重做的功减小,额外功减小,机械效率变大,符合题意。故选C。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