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 超声与次声》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 超声与次声》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07 10:4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超声与次声
(一)教学设计
课题 3.3 超声与次声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关注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技术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声学知识。例如,让学生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如超声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等。
2.教材解读 声音分为人能听到的声音和人听不到的声音,超声与次声就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声音分为人能听到的声音和人听不到的声音,超声与次声就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目标 1、掌握超声和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3、知道次声的危害
达成评价 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应用。 难点:超声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0。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振动会发出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你听到过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吗?听到过蚊子发出的声音吗?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的问题。 用有趣的实验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为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现在,你大概已经有了体会,那么你对超声和次声知道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培养学生物理理论是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的价值观。
活动一:声音的分类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只能对20Hz~20 000Hz的声音产生听觉,高于20 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回扣新课导入为何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次声 可以听到蚊子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发声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在生活中声音有很多用途,例如声波电动牙刷、B超检测、声波洗水果、声波点歌屏、声波吹灰器、家用声波清洗机等,这些例子是怎样利用声音的?声音起到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究声音到底有哪些作用。 【例题】 如图所示为猫、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三种动物相比较,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 猫 ,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 海豚 .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二:超声 一、回声定位 【教师活动】播放《蝙蝠与超声波》视频 【教师提问】蝙蝠是利用什么来辨别方位和捕捉昆虫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超声方向性好,所以蝙蝠利用超声辨别方位和捕捉猎物。 【教师提问】超声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超声的频率很高,在水中可以传播得很远。根据这个特点,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制成声呐,可用来确定潜艇、鱼群的位置和海水的深度。 二、超生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教师活动】播放《倒车雷达与导盲仪》 【教师提问】倒车雷达与超声导航仪是如何绕过障碍物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倒车雷达和超声导盲仪也是应用了回声定位的方法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的 【教师活动】了解B超,超声探伤仪的原理 【教师活动】总结以上举例,都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点。 三、超声波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教师活动】播放《超声波清洗物体》视频,提问这里还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吗?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这次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例子还有哪一些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小结】人们对于声音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教师活动】播放《声音传递能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例题】 下列图示情景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 B ) 活动三:次声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次声波》使学生对次声了解次是怎么声产生的。 【教师讲述】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的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这些次声波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远,人类可以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提前接收到这些信息,来判断灾难发生的地理位置。 (1)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都可以通过次声进行交流,比如大象、犀牛、鸟类。 如:大象用脚踩踏地面发出次声,在远处的同类用脚就能感觉到同类了。 (2)次声波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远。人类可以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提前接收到这些信息,来判断灾难发生的地理位置。 次声的危害: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将遭到破坏,会使人产生恶心、眩晕、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次声的防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性大,但人耳却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例题】 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 培养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灵活运用教材,突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对声传递信息进行分类,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加上一个回声定位的计算题既强化了重点知识,又规范了解题行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