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纲要上册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
A基础练
)
1、1992年,在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推动下,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8条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这说明“一国两制”下( )。
A.“一国”是前提 B.“一国”与“两制”互相矛盾
C.“两制”是主体 D.“一国”与“两制”并行不悖
3、1984年5月,国务院指出“厂长(经理)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包括给予晋级奖励和开除处分”,“厂长有权给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这部分工资开支计入成本。”这一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领导 B.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C.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D.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4、“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体现出“一国两制”( )
A.实现了祖国的统一 B.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D.有效解决了内政问题
5、1981年春,山东省在企业中率先试行经济责任制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当时这一改革旨在( )
A.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B.根本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观察下图,推断图中所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应是( )
A.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B提升练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7、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B.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C.政府职能管理范围逐步缩小 D.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
8、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对群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对国营企业破产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详见下表。这一调查( )
问题 回答 比例
假如允许企业倒闭,您认为倒闭企业应该怎么办 由国家全部包下来,重新安排工作 50.3%
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职工自己想办法另找工作(包括单干个体户) 49.7%
假如您工作的企业倒闭,您怎么办 自己找工作 51.8%
想办法当个体户 35.0%
找领导解决工作问题 10.0%
只好等国家救济 3.0%
A.表达出群众的观望心态 B.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C.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困境 D.坚定了体制改革的信心
9、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方向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0、1980年9月30日,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001的北京首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了。70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几天半条胡同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悦宾餐馆”的开张营业见证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揭开序幕 B.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11、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已是不争事实,更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是崛起方式。下列关于中国崛起的主题最恰当的说法是( )
国家 主题
葡萄牙、西班牙 从陆地到海洋
荷兰 从渔夫到车夫
英国 从农业到工业
美国 从邦联到联邦
德国 从分裂到统一
中国
A.从改良到革命 B.从城市到农村 C.从计划到市场 D.从农村到城市
12、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
C拓展练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二、材料题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大事表
时间 大事
1950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1—1952年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12月 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1956年12月 全国96.3%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材料二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
表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图 1992—2012年某县GDP增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特征,结合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说明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表的数据变化,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完成国家计划,税利比上年增长的,奖金可以适当增加;未完成国家计划,税利比上年减少的,奖金要适当减发或停发。
……企业内部使用奖金的形式,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可以采取记分发奖、浮动工资、计件超额工资等形式……要体现出鼓励先进、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奖励超额劳动的精神。
……企业应按上级核定的比例,分别建立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和后备基金。企业发放奖金应从提取的职工奖励基金中开支……不准挪用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后备基金发放奖金……
——《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发放奖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日)
(1)概括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奖金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奖金制度改革的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在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推动下,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的共识,B项正确;台湾没有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排除A项;2008年两岸“三通”才完全实现,排除C项;“台独”势力没有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自行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这体现了香港法律制度服从国家统一领导,在“一国两制”下“一国”是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项正确;“一国”与“两制”并不互相矛盾,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排除C项;“一国”根基不变,“两制”并行不悖,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厂长(经理)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并给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这部分工资开支计入成本,体现了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属于简政放权,并没有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领导,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照顾了港澳台的历史与现实,有利于实现港澳台的长期荣与稳定,B项正确;台湾没有回归,我国目前尚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排除A项;“一国两制”中允许港澳台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一国两制”不只是解决内政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山东省试行经济责任改革,划分国家、企业、职工间的关系,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A项;BD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978年至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C项正确;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不能解释材料中1978年至1982年粮食产量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说明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职能,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8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调查表明群众在企业倒闭后的应对态度,大部分是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体制改革的信心便更加坚定,D项正确;调查显示大部分群众对国营企业破产表现出一种积极应对的心态,而不是观望,排除A项;调查反映的是群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职能,排除B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处于困境,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强调香港的自治权不能“损害香港的利益”,故选B项;邓小平对香港“一国两制”强调的是自治权问题,没有强调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对自治权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自治权问题上,没有强调消除分裂势力,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首家个体餐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80年开始,我国慢慢诞生了很多个体户,也出现了很多民间私营企业,打破了单一公有制,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材料无法显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的崛起,故C项正确。从改良到革命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项错误。从城市到农村是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人探索出的民主革命道路,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从1986年纺织厂破产时的“哭成一片”到1995年的“掌声”,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个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对外开放,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从痛哭到鼓掌并不能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D项错误。
13、答案:(1)特征: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2)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因素:1992年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
解析:(1)特征:由材料“195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发展道路”“1956年12月全国96.3%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2)政策:由材料二表中的数据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素:由材料二图中的数据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14、答案:(1)发放奖金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企业的自主权扩大;奖金形式多样,体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化管理,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资金需求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原有国营企业发展的弊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