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8 09: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首都群众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思考: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是否得到纠正?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四人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打破,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摘自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历史背景
①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2)内容:
思想: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经济: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
恢复民主集中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
(3)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时间 会议 转折
1927 八七会议
1935 遵义会议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农村
危→安
农村→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 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 等恢复了名誉
③国家改正了 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 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 ,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
党、政、军机关干部
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
错划右派分子
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
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冤案要昭雪,假案要纠正,错案要平反。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人民日报》(1978年1月15日)
3.民主法治建设
(1)总结历史:
1981年6月
(2)修订宪法:1982年年底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科学总结……,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历史阶段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第二阶段:深化阶段(1992年-20世纪末) ①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体制改革: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①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②开放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第三阶段:新阶段(21世纪以来) ①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进入21 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③成就:到2010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的凭证
“一大二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权
实质: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应农村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调整
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
土地经营权
使用权变化
集体
农民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劳动力的行业流动与城乡流动,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
(一)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变压器厂,它的主管部门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另一个厂是冶炼厂,它的主管部门是冶金部。这两个厂是一墙之隔,但是因为它属于不同的经济管理部门管理,所以就老死不相往来。变压器厂是需要大量铜的,那么冶炼厂的主要产品就是铜。变压器厂只能等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部属企业把铜调过来,按照这个部的计划才能有原料。但是它不能向隔壁的冶炼厂购买铜。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企业经营缺乏自主性,政企不分
时间:1984年全面展开
中心: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实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实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技术区和保税区
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
(二)逐步深化
1987年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2年
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1989年,《光明日报》刊发
《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1990年,《北京日报》刊发
《中国的改革决不是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1991年,《当代思潮》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姓“资”姓“社”争论场景,改革阻力重重
南方谈话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生产力
→加快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判断(实践)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自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
二、改革开放进程
(二)逐步深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逐步深化
1987年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引进来”和“走出去”
1982年
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2001年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2年
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破除了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破除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
破除了对公有制的崇拜
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的过程
(三)稳步推进
1.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
2.成果: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港澳台地区:资本主义制度
大陆地区:社会主义制度
前提与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保留军队
1.含义
2.成功实践
3.意义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区域 香港、澳门、台湾
主要作用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利 高度自治区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区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
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
有一定自治权
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2005年
1979年
1992年
1993年
1949年
2015年
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汪辜会谈
习马会
《反分裂国家法》
“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
陈水扁
蔡英文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对于祖国统一,有人信心十足,也有人忧心忡忡。结合图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议】
有利
不利
①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②政策保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人心所向: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④成功范例: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⑤历史传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有相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
⑥社会方面: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两岸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①台湾岛内分裂势力
②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不利因素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局部到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