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1:22:19

文档简介

2023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晚磨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
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
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
而普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道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
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
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
元、刘禹锡他们儿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
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
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
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幸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
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
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
的关系就像虫于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
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悉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
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
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
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侣导的东西可不太
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
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
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
不一样了。柳宗元说你韩愈这是“有激而发”,就是你说话故意说得这么偏激,没必要。柳宗元
说,其实你应该这么去思考,就是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天没有福善祸淫的意志,没有惩
恶扬善的意志,所以人的善与恶、福与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致。
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儒家所讲的“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态度,而人之所以应
该“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质疑,则又开出了另个脉络。
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也就是说,在有些领城人的行为、人类的努力是胜天的,而在另外
一些领域,天的所为是胜人的。就是“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仅从这组文章的对话关系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
神风格,即理性化的特征和普遍怀疑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平实的态度。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趣
1高二年级2023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A.“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借误,柳宗元是对“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
子弟子所作”提出质疑。B.“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属强加因果,文中强调的是
当时士大夫具有理性态度,并未对天人问题进行评论。C.恶人伤害人类并不等同于虫子对树木
的伤害,而是相当于人帮助树木杀灭虫子。
2,B【解析】文章只是陈述柳宗元的观点与儒家态度相同,无意肯定柳宗元的观点
3.C【解析】C项认为天对人的感应是“奖善罚恶”,依旧是坚持“福善祸淫”的基本观点,与
韩愈“天人相乖”的观点不同。
4①大胆质疑历史上一般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的定论,并用《论语》中记录了曾子的
临终遗言进行证明。(2分)②虽承认韩愈的《天说》讲得非常巧妙,但还是写了一篇《天说》
对韩愈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2分)
5.①这种“天人相乖”的思想促使人们理性地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给自然造成的危害
与破坏。②使人们自觉克服以“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正确处理好尊重自然的客
观规律与发挥人“战天斗地”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③使人们在实践中既能按照价值原则,又
能按照真理原则,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
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6.C【解析】“表现棣花人的狡黠”错误,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竞赛的公平,表现棣花人的公正。
7.D【解析】“但没有展现出棣花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哲学”错误,就文章内容来看,特别是最后
一段,本文表现了棣花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哲学。
8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如“呀,又听洋腔了!”“醋溜熘,醋熘”,形象地说明演员报幕的
特点。②运用环境描写,如“大场四周的杨柳树”“庙宇的屋脊”“复天里、秋天里收获的麦秸
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等,描写了演戏的环境。③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以观众的反映表现演出效果,詼谐幽默。④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
下说话结结巴巴”与“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利”,演员是业余演员与“戏演得确实不错”形成
对比,有着传奇意味。(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像答点面结
合、对偶、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真情:这篇文章通过写棣花山美、水美、人美,表现了对棣花的浓烈绵长的爱。(2分)趣味:
①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如举人韩玄子等,以及介绍农民快乐、长寿的生存状态,表现黄土
地上的人情风味,都有着吸引人的力量:(2分)②选取与别处不同的集市。富有诗意色彩的山水,
热闹、竞争激烈、别出心裁的社火表演等,表现这里的风土特色、文化志趣,意趣盎然。(6分。
真情2分,趣味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P0X(原文标点)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每涂对一处给1分。)
11.B“孔子闻之”中的“闻”是听说的意思,“宰以卓异闻”中的“闻”是上报的意思。
12.B不是有人送子路食物,而是子路分送食物给百姓。
13.(1)年长之后侍奉齐君,君主傲慢奢侈,失去臣民(的爱戴),我自己的节操没有保全,这
是第二件过失。(得分点:“失士”“不遂”“是”,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
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得分点:“五石之瓠”“虑”“以为”各1分,句意1分)
14.孔子阻止子路,是因为子路私下将自己的食物分给饥民,(1分)这种做法是在表明君主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