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国庆测试(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一定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康岩《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材料二:
“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不学燕雀存小志,常慕鸿鹄以高翔。”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树立鸿鹄之志,为未来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夯实基出。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新时代的广大青少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租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现界,从而牢固确立人生的理想信念,成长为矢志不渝、奔腾报国的栋梁之材。广火青少干应当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八才,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奋斗之姿,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未来扛起贡任担当,投身强国伟亚,在苦干实干中成就人生理想。
子磨方击还坚劝,任东东西南北风。中国人历来有骨气,汉有苏武牧羊十九载持节不屈,晋有陶渊明不为五牛来折腰,宋有文天样留取开心照汗青,近现代有夏明翰狱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五千多年来,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跌骨,增强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骨气。这也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提供了半富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回望百年党史,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熔铸起的骨气。这骨气,是在列强侵略时的顽强抗争,是在山河破碎时的浴血奋战,是在一穷二白时的发愤图强,是在时代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砥砺前行。广大青少年要不断从这些历史中汲取力量,才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进而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底气所在。因此,我们要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将这些教材“用活”,帮助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进而让他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摘编自熊林海《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的重要前提。
B.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C.不断从古代先贤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让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有利于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
D.只有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白尊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以中华文明启迪青少年,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C.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
D.“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少年应树立鸿鹄之志,让自己成为可用之材。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说法的一项是(3分)
A.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冰心
B.青年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韦尔连
C.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
D.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培根
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助力祖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5.如何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梁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采。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散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看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6分)
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险、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诸葛亮 字孔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应上立士兰谓为信然。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邻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又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戌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邰战于街亭/
B.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邰战于街亭/
C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邰战于街亭/
D.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戌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邰战于街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武,蜀汉先主刘备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也常用干支纪年。
B.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谥号“文”,称魏文帝。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
D.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用于对帝王的尊称,在文中是对后主刘禅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诸葛亮可与管仲、乐毅相比,但当时的人大都对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说法不以为然。
B.刘备病危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卓越,一定能安定国家,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
C.诸葛亮在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时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但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邰打得大败。
D.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奏表,表明到了自己死的那天,不要让自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诸葛亮死后的情况正像他说的那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4分)
(2)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4分)
14.在马谡于街亭被张郃打得大败之后,诸葛亮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屹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 ”。
(2)《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出劳作者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诗句是:“ , ”。
(3)《朝天子·咏喇叭》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① ,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 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奏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 ②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③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没有一种天然食物 ① ,所以食物要多样化。在翻看各个国家膳食指南的时候人们发现“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一条基本都置于首位,这说明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是各国科学家的共识。两千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原则。大家都知道,吃得正确不仅能使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发育,帮助成人维持健康体重、避免慢性疾病,而且还能改善人们的情绪。即使患病,好的膳食营养也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
平衡膳食要牢记几点。成人每天 ② ,因为谷物有更丰富的维生素B和膳食纤维,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也是膳食纤维的来源。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应 ③ 。奶制品包括酸奶、奶酪、奶粉,这些都是钙质和蛋白质的来源。成人每天保持喝1升的鲜奶,即能满足每日身体需要。鱼和肉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要适量。盐、糖和油为纯热量食物,主要提供人体每日所需的能量,因此,要控制盐、糖、油用量。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大家”,含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
B.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而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
C.他们相谈甚欢,直到晚上,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
D.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担当”一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战国时期为祖国命运挺身而出的屈原,到唐宋时期或直言进谏或借古鉴今或身处困境初心不改的魏征、杜牧、苏轼、王安石等,历代仁人志士以不同方式生动地诠释了“担当”的具体内涵。
作为当代中学生,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你对“担当”一词有着怎样的思 了小呢 请你以“说担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谐 为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国庆测试(2) 语文答案
客观题:1.D 2.C 3.C 6.D 7.B 10.D 11.C 12.B 15.A 21.D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说法绝对,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
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事物不局限于“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关系倒置,根据原文的
“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
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可知,应该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能
让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A 项,论述青年人要自信。B 项,论述青
年人有激情。D项,论述青年人的优、缺点。
4.①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
之材。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
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③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给出了一个情境,即“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等,再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答题前先理解情境的意思,再有
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去找跟此情境相关的内容,最后综合相关内容答题。
5.①引导青少年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
新时代人才,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②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做中
国人的骨气,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③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
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每点 1
分,三点全对得 4 分,意思答对即可)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 项“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
错,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
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项“纯粹和单一”错,这里
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
8. 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
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
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
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增强了
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
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重要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1
{#{QQABLQCAggigABAAAQgCAwFACkGQkBCCAAoOwEAMsAIAQBFABAA=}#}
由“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
地涌了出来”“但是,往哪里走呢 ”“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
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
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可知,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
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
由“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
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
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
可知,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
困境。
由“可是老乡并不理解”“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
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伍
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
边挣扎着要起来”“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
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
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
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可知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
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从人物、情节、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
情节方面:层层铺垫,步步设疑,制造紧张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方面:通过一次次波折,展现了伍原欣喜、失落,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但无论心理发
生怎样的变化,伍原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更好地展现了伍原的人物形象。
读者感受方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
力。
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
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
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
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
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文中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的宏大
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
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
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
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
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
给伍原提供了帮助。如“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
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
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2
{#{QQABLQCAggigABAAAQgCAwFACkGQkBCCAAoOwEAMsAIAQBFABAA=}#}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C项分析不当,“《论语》”属于“四书”,
“五经”还包括“《尚书》”。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分析不当,“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
完成了统一大业”于文无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13.(1)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
侍奉他!”(2)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
驻地)开荒种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敕,告诫;从事,处理国事;
事,侍奉。第(2)句得分点:患,担心,担忧;申,通“伸”,伸展;是以,因此。每个得分
点 1 分,句意 1分,意思答对即可。
14.①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②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③诸葛亮给后主刘
禅上奏表,承担责任,请求允许他降职三级。(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
众。上疏曰:‘……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的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自比为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博
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确实如此。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一
定能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继位的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您辅佐他;
如果他不成才的话,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怎会不竭尽辅佐之力,效
尽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
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处理政事。建
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
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在街亭与张郃大战。马谡违背诸
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斩
杀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说:“臣凭着低劣的才能,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
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致使出现了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和箕
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臣自知缺乏知人之明,处理事情又很愚钝,依照《春
秋》之义战争失败要责罚主帅,我的职位正应当受到这种责罚。请允许我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
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全军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运送军需物资,占据武功的五
丈原,和宣王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峙。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
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要建立长久驻军的基础。耕种田地的士兵混杂在渭
水沿岸居民中间,而百姓安居平静,军队从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
八月,诸葛亮染病,死在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宣王司马懿一一巡视蜀军的
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奏表说:“臣在成都
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贫瘠的田地,子孙后代的衣食,当会充足富余。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别
的开支,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全都依靠官职俸禄,不再经营别的产业,来增加丝毫的家财。到了
臣死的那天,不要让我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宠。”等到诸葛
亮死后,正像他说的那样。
1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A 项“风雨交织
3
{#{QQABLQCAggigABAAAQgCAwFACkGQkBCCAAoOwEAMsAIAQBFABAA=}#}
的天气”错误,写春风吹断了积雨,天空放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16.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
彩。②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
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每点 3 分)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
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彩,形象生动。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
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
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
17.(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3)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18. ①不期而遇 ②浩如烟海 ③历历在目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此处是说在他乡遇故乡的人意外碰见,故此处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指意
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
第②处,此处是用来形容表达乡愁的文字的多,故此处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
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
第③处,此处的语境是指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故此处可填“历
历在目”。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9.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
短句变长句,首先,找出一个短句作长句的主干。如“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
作句子主干句。
接下来,将其它短句作为修饰成分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将“故乡被视为生命根”“它几乎孕
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作为修饰成分修饰“故乡”。
故改成一个长句为: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
造的第一个家园。
20.①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手法 1分)②这里是三个引用句结合起来,构成的一
组排比句。(写出构成 1 分)③这段文字分别引用了柳宗元、李白、岑参诗文中的名句来抒写
议论主体柳宗元、李白、岑参的乡愁,突出强调了乡愁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丰富了文章内
容,使作者观点更有说服力,读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气势非凡。(表达效果 3 分)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是三个引用句结合
起来,构成的一组排比句。这种排比技法的特点就是构成排比的一组句子中的每一个句子在修辞
4
{#{QQABLQCAggigABAAAQgCAwFACkGQkBCCAAoOwEAMsAIAQBFABAA=}#}
手法上都是引用。
排比与引用的组合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能突出文章的气势,突出抒情的感染力,又能极大地增
强文章的文气,使得语言在情感的抒发中展现作者文化和知识的积累。这段文字分别引用了柳宗
元、李白、岑参诗文中的名句来抒写议论主体柳宗元、李白、岑参的乡愁,突出强调了乡愁是那
个时代的普遍感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作者观点更有说服力,读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气势非
凡。
2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指称性词语含意的能力。D 项和材料中“大家都知道”中的“大家”
泛指每一个人。A 项中的“大家”指古代的豪门贵族。B 项中的“大家”指大作家。C项中的“大
家”特指上文中的“他们”。
22.①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 ②可以吃一些谷物和薯类 ③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处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可以根据后面的“所以食物要多样化”来推知。
第②处可以根据下文的“因为谷物……,薯类……”来推知。第③处可以根据上一句来推知。
23.作文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时期不同“担当”的内涵也不同。第二句话列举了从屈原
到魏征等多位不同时期勇于担当的仁人志士,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担当”的
内涵。
可见,材料的主要话题就是“担当”。材料的主旨是时期不同,“担当”的内涵也不同;处
于不同立场,面对不同问题,每一个人所诠释的“担当”的内涵也不同。何谓“担当”?担当是
一种态度。它需要我们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有舍我其谁的大公大勇之心,不计较得失,不
踌躇功过,不在乎流言,让自己成为基石,承担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不
躲避、不推诿、不迷失,坦荡无私。怎样“担当”?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行动、能力和智慧。
担当不仅仅是匹夫逞一时之勇,莽夫抒一时之气,它更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判断,有坚实的双肩。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回顾历史谈担当的内涵,立足现实谈担当的意义,
展望未来谈担当的方式。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不同的对象来谈对于“担当”的看法。所
选论据可以是诸如材料中的古人的担当,也可以是时新的例子,如电影《万里归途》根据我国真
实的外交官撤侨事件改编,外交官们无枪无刀,却能在战火中把同胞带回祖国,这背后是中国的
强大,也是中国外交官的责任与担当。最后,还可结合自身身份,谈谈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担
当”。
立意:
1.青年有担当,青春正飞扬。
2.有我之担当,成祖国之辉煌。
3.因为担当,所以精彩。
4.担当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勇气。
【范文】
说担当
担当,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民族都应当勇于担当。唯有如此,国家才
能兴盛,民族才能强大。
一个人的担当
北国飘雪,茫茫大地,一小队人马正向北去。轿中的,是即将和亲匈奴的昭君。美丽如她,
灵秀如她,本可在汉室宫廷中享受锦衣玉食。但是,她选择了担当大义,接受了和亲匈奴的使
5
{#{QQABLQCAggigABAAAQgCAwFACkGQkBCCAAoOwEAMsAIAQBFABAA=}#}
命。一个柔弱女子,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大汉王朝与匈奴的和平,密切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没
有她的担当,汉匈两国不会有和平;没有她的担当,汉匈两国的人民无法安乐生活;没有她的
担当,汉朝何以光照四邻,屹立东方?一个女子的担当,强盛了一个国家,光耀了几朝几代。
一个人的担当,让世人惊叹!
一群人的担当
茫茫大海,狂风自浪,几十只木船在海波中挣扎,那是郑和的船队。船上的每个人,背井
离乡,远赴他国,只为光照四邻,宣扬我中华国威。他们出使各国,无数人在海浪中葬身鱼腹,
但他们依旧不放弃。他们是一群勇于担当的人。接受这项任务的他们,从未想过放下,而是执
著担负起责任。他们的担当,让中华威震四海,八方来朝,一个盛世被悄然开启!
一群人的担当,让人心生敬佩,更让世界为之动容!
一个国家的担当
战火纷飞,硝烟中,他们的国家给世界造成了伤痛。然而,战后的这个国家没有放弃责任,
而是勇于担当。满目疮痍的德国大地上,一个民族担起了责任,深深忏悔;德国不顾战后衰退
的国力,执意担当起向各受害民族赔偿的责任。半个世纪以来,她无时无刻不担负着这责任。
波兰墓碑前德国总理的一跪,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担当精神,也让这个国家重新站起来。德国的
责任还将继续,但她早已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世人投去的不只是原谅的目光,更有钦敬!
一个国家的担当,让一个民族再次崛起!
担当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它需要你有昭君的大公大勇之心;它需要你有郑和船队
迎战困难的气魄,永不放弃的坚持;它需要你有德意志民族面对错误不躲避、面对责任不推诿
的正确心态。
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之东方,机会和发展并存。每一个血脉奔涌的青年人,都应该有
为她担当的胸怀和勇气。
所以,让我们勇于担当,共同迎向光明、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敢于担当,使我们的国家再
度迈向又一个兴盛、崛起的时代!
6
{#{QQABLQCAggigABAAAQgCAwFACkGQkBCCAAoOwEAMsAIAQ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