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选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
A.京察制度 B.中央监察体制 C.殿试制度 D.朝觐考察制度
2.明代吏部六部之首,下设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司。每司有主事、员外郎、郎中各一员,文选、考功二司主事又各多一员,共计14 员。明中后期,14名司官分别对应一个或两个省份,某省司官升转出部或请假归家,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吏部司官分省选任主要是( )
A.朝廷对边远地区的扶持 B.平衡地域政治利益的需要
C.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D.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3.清代都察院是与六部、大理寺等机构并立,直辖于皇帝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京官,主持都察院的工作,率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行使对中央各部院及各地方的监察权。据此可知,清代监察机构( )
A.官员品级较高 B.具有一定独立性
C.分工较为细致 D.职能发生了变化
4.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隋文帝又诏令京官五品以上以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文帝此举旨在(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革除选官制度弊端
C.加强君主专制权威 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5.东汉顺帝阳嘉年间,时任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即由公府主考,“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公府考毕,再由尚书台覆试。这一变化表明东汉察举制( )
A.取士从以德取人变为以能取人 B.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
C.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 D.蕴含着向科举制变化的因子
6.汉朝初年,“任子”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 )
A.社会阶层严重固化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贵族政治卷土重来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7.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8.《汉书》载:“九江太守戴圣,行治多不法(法令)……及(何)武为刺史,行部隶(审查)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这表明当时刺史( )
A.掌握地方行政权力 B.拥有对郡守的监察权
C.旨在打击豪强势力 D.注重对官员进行考核
9.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西晋诗人左思出身寒微,他的《咏史》诗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对其诗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不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文人寒士希望从军立功
③寒门士人的高傲和自尊 ④下层民众抨击统治阶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11.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087人,其中汉人为2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 )
A.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 B.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C.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 D.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
12.唐以前的谏官均为宰相的属员,而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宋代法律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曾所荐者,皆不与选”。这表明宋朝(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三省体制已名存实亡
C.中枢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3.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
A.统治基础的扩大 B.崇尚教育的思想
C.儒家思想是主流 D.重文抑武之风气
14.汉晋以来,各级地方官府僚佐大多为长官自辟,其中多来自地方豪宗大姓。自北魏末、北齐开始,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这一变革反映了( )
A.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B.豪族势力被铲除
C.门第观念日益消失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5.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扩大巡视御史权力 B.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C.形成独立监察体系 D.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二、非选择题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的“吏治”
材料一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对于贪赃枉法官吏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宋刑统》显示,相关吏治法律条文严密。然而“人治”却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统治者常常运用赦免,两宋三百余年间,各种赦免活动近千次。宋初较为清明的吏治状况渐为破坏,开始呈现一片贪腐之象。官吏贪腐现象成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宋朝部分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
主张 人物
“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 王禹傅
“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 包拯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官吏有犯入人罪者,则终身弃之。” 程颐
“酌量省免,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 “惩吏奸以明赏罚。” 柳开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 陈亮
材料三有学者问陆九渊:“荆门之政何先?”象山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亮《陆九渊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与治理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官吏贪腐现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人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并提出你的见解。(7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唐前期,统治者很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除了御史台不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外,最主要的创举是使十道巡按使的派遣成为制度。十道巡察,是中央对地方州县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制度,出使官员除御史大夫外,礼部尚书及内外五品官以上者也可担任。十道按察使的设立,使唐前期对地方的监察趋于完备。安史之乱后按察使开始演变成为掌握地方实权的行政长官,“兵甲、财富、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颇州,而虐视支郡”。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监察御史出使地方等职权也遭到破坏。总之,唐中后期的地方监察权力被严重削弱。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等
材料二由于元朝地域广袤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统治者特别重视地方监察制度建设。1268年,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纠弹朝廷百官;随后设置行御史台,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各行省、宣慰司。虽然行御史台直属于御史台,但两机构在机构和官秩上相同,地位几乎平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监察官吏由其上级监察部门选任,有效地维护了监察系统垂直领导的体制,又保证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行台体察等例》等法规规定,其职权“以举贤才为纲,而以厚风俗、均赋役、重审理、汰冗官、选守令、出奉使、均公田为目,指摘剀切,虽触忌讳,亦不顾也”。地方监察官有许多详细的考核制度予以约束,稍有劣迹,即被清除出监察机构。
——摘编自昊文涛《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后期地方监察权力弱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3分)
必选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D D B C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A D B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5分)
(1)宋朝官吏贪腐现象严重;破坏了法治;贵族阶层的特权危害了社会公平;不利于民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威胁到统治;与儒家的人文精神相背离。(8分,任答4点即可)
(2)主张: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如王禹俑、包拯、陈亮的观点;
从吏治体制和管理的角度,如柳开、程颐的观点;从加强教化、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如陆九渊的观点。
个人见解:如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等。(7分)
17.【答案】(14分)
(1)变化趋势(每点2分,共8分)
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
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
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
(或选拔标准: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
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2)不同(每点1分共6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18.【答案】(14分)
(1)原因: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朝政腐败;藩镇割据,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地方监察机制的异化,地方官员权力增强。(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特点:地方监察机构相对独立;形成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职权范围较为广泛;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强调依法依规监察。(2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加强了地方官员队伍建设;有利于防范和打击官吏腐败,推动吏治清明;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大一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封建政治机器(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建立完备的监察体制;监察官应独立执法;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与考核;加强监察法规建设。(3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