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重点)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素养)
学习目标
01
课前导入
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醉翁亭简介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宝宋斋内藏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与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结为知音。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简介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以一个“醉”字切入,作者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经常出游,“饮少辄醉”,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全文以一个“乐”字点睛,其中包含着比较隐晦的意味:一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二是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前言
02
知人论世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家乡吉州原属庐陵郡,故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基本
资料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诗、词、散文皆为一时之冠,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文坛
成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庆历年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最终,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庆历新政”惨遭失败,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至滁州。
范仲淹
欧阳修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相关材料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相关材料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创作背景
03
疏通文意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酒洌(liè) 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潺(chán) 若夫(fú)
注音字形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原文诵读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译 文
环①滁②皆③山也。其④西南诸峰,林壑⑤尤⑥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⑦,琅琊也。
①环:环绕。
②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③皆:副词,都。
④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⑤壑(hè):山谷。
⑥尤:格外,特别。
⑦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译文注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译 文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①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② 潺潺(chán):流水声。
③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④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回环;曲折环绕。
⑤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然,……的样子。
⑥临:靠近。
⑦于:在。
译文注释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译 文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①作:建造。
②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③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④辄:就。
⑤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⑥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⑦曰:叫做。
译文注释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译 文
醉翁之意① 不在酒,在乎②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③之心而寓④之酒也。
①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②乎:相当于“于”。
③得:领会。
④寓:寄托。
译文注释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
接着作者将“镜头”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
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
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再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第一段 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先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段落分析
醉 翁 亭
山—泉—亭
建亭人—命名者—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
(远—近 大—小 全景—局部)
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
——开篇点题,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
段落总结
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①以“环滁皆山也” 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然后层层推近,先写西南峰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
②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通过这样轻松闲逸的问答,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 是表象,“乐” 是根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发。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享。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课文精讲
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及作用。
词句鉴赏
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现在的常用义: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作铺垫。
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词句鉴赏
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环 滁 皆山也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 临于泉上
移步换景
由远及近
课文精讲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精讲
作者按空间顺序,“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群山环绕图"领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先写“琅琊秀色图”,然后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定格在“溪亭临泉图”。这样层层递进,最后亮出主景,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寻幽探胜的兴致。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译 文
若夫①日出而林霏②开③,云归④而岩穴暝⑤,晦明⑥变化者,山间之朝暮⑦也。
①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②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③开:消散,散开。
④ 归:聚拢。
⑤暝(míng):昏暗。
⑥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晦,昏暗。
⑦朝暮:早上和傍晚。
译文注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译 文
野芳①发②而幽香,佳木秀③而繁阴④,风霜高洁⑤,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⑥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①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②发:开放。
③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④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⑤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⑥四时:四季
译文注释
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 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段落分析
第二段 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四时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
水落而石出
春
日出而林霏开(早--明)
云归而岩穴暝(晚--晦)
时间顺序
朝暮之景
乐亦无穷
夏
秋
冬
作者首先用排偶句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最后小结,直抒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第二段分承总起以乐作为抒情主线,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段落总结
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分别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使静态的景物具有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三二,形成错落之美。
③“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而石出”写冬,一句一景,字字不虚,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语言高度凝练、高度概括。
④最后一句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课文精讲
第二段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写朝暮之景: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课文精讲
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课文精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译 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①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②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③ 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④ 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⑤ 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译文注释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译 文
临①溪而渔②,溪深而鱼肥,酿泉③为酒,泉香而酒洌④,山肴⑤野蔌⑥,杂然⑦而前陈⑧者,太守宴也。
①临:来到。
②渔:捕鱼。
③酿泉:用酿泉。
④洌(liè):清澈。
⑤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⑥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⑦杂然:杂乱的样子。
⑧陈:摆开,陈列。
译文注释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译 文
宴酣①之乐,非丝②非竹③,射④者中,弈⑤者胜,觥筹交错⑥,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⑦白发,颓然乎其间⑧者,太守醉也。
①酣:尽情地喝酒。
②丝:弦乐器的代称。
③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④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⑤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⑥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gōng),酒杯。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⑦苍颜:容颜苍老。
⑧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译文注释
段落分析
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第三段 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描写角度由景物转移到人事。
①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图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样的游乐场景,在太守看来,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②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先说食物来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都是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③太守的形象再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简笔勾勒出醉翁之态,可谓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遮盖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课文精讲
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乐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课文精讲
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词句鉴赏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译 文
已而①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②而宾客从③也。树林阴翳④,鸣声上下⑤,游人去⑥而禽鸟乐也。
①已而:随后,不久。
②归:返回,回家。
③从:跟从,跟随。
④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⑤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⑥去:离开
译文注释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译 文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①也。醉能同其乐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③谁?庐陵④欧阳修也。
①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乐:以…为乐。乐:乐事。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③谓:为,是。
④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注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段落分析
第四段 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山林
烘托
烘托
烘托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段落总结
写日暮而归。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主旨。
①“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②写“乐”的三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人去山空后,禽鸟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二是游人之乐。强调“从太守游而乐”,可见官民关系的协调。三是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
③文至结尾,“太守”一词已出现九次,最后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余音绵绵,饶有兴味。
课文精讲
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 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课文精讲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
“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 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课文精讲
第四段主要体现一个什么字 又如何衬托太守之乐的
主要体现一个“乐”字。“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一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作者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作者既为滁州的山水美景而乐,又为滁州百姓的丰衣足食而乐。作者运用层层烘托的表现手法,来展示了自已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志趣追求。
课文精讲
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课文总结
醉翁亭记
山水乐
四时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亭之环境:环滁——琅琊——泉——亭
亭之命名:作亭者——名之谁——命名
山间一日:日出——开;云归——暝
山间四时
野芳发(春)
佳木秀(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石出(冬)
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
太守宴(溪渔、泉酒、山肴野蔌)
众宾欢(射、弈、觥筹、起坐)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远
近
早
晚
外
内
与民同乐
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文脉络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精练而流畅自然的语言叙情结合,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中心主旨
作者写《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山水,于宴饮酒酣之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排遣一时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所以才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感叹。
文章在表露出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 ,寄情山水既是作者真意也是为了排遣人生的失意,但欧阳修却没有沉沦,依然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04
研读探究
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美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四季变幻之美; 动静对比之美。(①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②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③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醉 山水而醉 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乐 山水之乐 宾客之乐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游人之乐 研读探究
归纳 各个 段落 内容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研读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研读探究
如何理解文中的“乐”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则暗示出一个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 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 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研读探究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研读探究
你认为文章中的那一句话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并简要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研读探究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研读探究
本文的叙事角度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叙事角度上看, 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研读探究
太守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简要说说。
太守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而且还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研读探究
结合补充资料,谈谈太守“与民同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涵。
欧阳修在滁州,勤政尽职、仁民爱物,做了许多利民之情。他教州民勤耕作,集州兵习射的,疏幽谷泉,建丰乐亭,还规划和实施了扩建城隍(无水城堑)工程。他“率人甚勤,备灾甚谨,自勉甚笃,劝农借用,均丰补败,虽有水旱之年,无有饥之民。” 到任第二年,全州岁物丰成,人心欢悦。
勤政爱民,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和谐快乐的生活。
研读探究
05
文言现象
词 类 活 用 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词类 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文言现象
一 词 多 义 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名:①名之者谁(命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意: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②每有会意(意旨);③此中有真意(心思)
高:①而年又最高(大);②风霜高洁(高爽)
宴:①太守宴也(宴请) ;②宴酣之乐(宴会)
出:①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乎: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而: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②而年又最高(表递进);③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④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文言现象
古 今 异 义 非丝非竹 (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酬酬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词 类 活 用 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文言现象
倒装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定语后置)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状语后置,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②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⑥……山间之四时也;⑦……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⑧醉能同其乐……太守也。
文言现象
06
写作特点
意境精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悦目而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四者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朝暮变化之美
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四季变幻之美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写作特点
结构精巧
呼应有方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写山、写水、写人,看似散,其实不乱。其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曲径通幽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五层着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写作特点
语言精练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高度概括
含义丰富
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凝练精粹
晶莹润畅
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抑扬抗坠
铿锵悦耳
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写作特点
07
拓展延伸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作品鉴赏
相同: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却“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的精神
《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 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
《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对比理解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对比理解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对比理解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比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结构技巧、表述方式、语言运用 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表述方式有别
《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抱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同是寓情于景,然而写景有所区别:《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范公亲自登楼之所见;而《醉翁亭记》则是通过醉翁记事这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对比理解
结构技巧有别
这两篇佳作篇幅不长,400字左右,但却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思想,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岳阳楼记》开头扼要的记事,中间生动的写景,最后精辟的说理,作者把这三者巧妙的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呆滞,条理清晰而又有波澜。且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的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写的虽非要旨,也非闲笔,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然而《醉翁亭记》却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近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醉翁亭的得名引出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呵成,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语言表述有别
《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散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短语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造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韵铿锵;思之,文情壮美。
《醉翁亭记》文虽也有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运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也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的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对比理解
主题深刻有别
《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含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在醉中写乐,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佳句。
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的。范公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至理名言振聋发聩kuì,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对比理解
(1)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2)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3)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
(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5)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拓展延伸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拓展延伸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把《醉翁亭记》改写为一首词。试比较这两篇作品,谈谈你喜欢哪一篇。
瑞 鹤 仙
宋 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拓展延伸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创作的另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事欧阳修记
丰 乐 亭 记
拓展延伸
后记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拓展延伸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拓展延伸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