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左传》 专题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左传》 专题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2: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左传》 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寡人之于国也
B.是寡人之过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以乱易整,不武 王好战,请以战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但均与秦无关,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郑伯在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抛弃个人私怨,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意出使。
C.烛之武善于辞令,充分利用秦晋矛盾,从秦的利益出发,晓之以利害,使秦退兵助郑。
D.子犯建议攻打郑国,晋文公从“仁”“知”“武”的角度反对,可见晋文公是仁义之君。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
C.阙秦以利晋 樊哙侧其盾以撞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
6.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2.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3.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①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②,王季③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④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注】①昭:宗庙在左的位次,是穆的儿子;后文中穆指宗庙在右的位次,是昭的儿子。古时昭穆相承,区分辈次。此处是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②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始祖,文王的弟弟,王季的儿子,与晋侯为同一宗族。③王季:太伯、虞仲的弟弟。④桓、庄:指桓叔、庄伯的后代。桓叔是文中晋侯的曾祖,庄伯是晋侯的祖父。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B.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C.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D.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之奇谏”中的“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的“谏”含义相同。
B.皇天,常与“后土”连用,二者合指天地神灵,《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即为此意。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晦,二者常常连用。
D.媵,指古代的侍妾,也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文中指后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对此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虞国帮助晋国,那么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
B.虞公觉得自己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洁净,况且自己具备美德,并发扬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必定会保佑他。
C.晋侯包围上阳,询问卜偃行动能否成功,卜偃肯定晋国能攻下虢国,并依据童谣的内容推测成功的日子在九月底十月初。
D.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国君主逃亡在外,随后晋军返回,驻扎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使其灭亡,这印证了宫之奇的话。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2)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18.宫之奇是如何劝阻虞公给晋国借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穀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改)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B.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C.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D.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作三军”的“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含义相同。
C.《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城,文中是实指,指曹国的城墙;现在则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与其他诸侯想要攻打宋国,面对宋国的求助,先轸认为晋国应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
B.赵衰推荐郤穀做元帅,认为晋国可以听取郤縠的意见,明确考察郤縠的政绩,因为郤穀喜爱礼、乐,熟悉蕴藏道义的《诗》《书》典籍。
C.晋文公想让百姓参与作战,但子犯认为应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能使用他们作战,成就霸业。
D.魏犨、颠颉不满于晋文公对僖负羁的报答,便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因魏犨受伤,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2)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23.根据选段内容,简要谈一谈晋文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注],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顿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选自《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有删节)
【注】寤生,难产。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B.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C.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D.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叔段,在兄弟之中年岁小,故称“叔段”。古时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B.辛丑,干支之一,古代常以干支纪日,从甲子开始到癸亥,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C.黄泉,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玄地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D.《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指为人物作传记。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其母,因此姜氏不喜欢他,想立另一儿子共叔段为君位继承人。尽管她急切地向武公请求,但武公没有答应。
B.共叔段在自己封地京城,修治城郭超过先王规制,并贪得无厌,不断侵占他地,竟至偷袭郑都,结果被庄公击败。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再取之,说明庄公颇有谋略。
D.庄公粉碎共叔段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与其母相见,不久就后悔,后经颍考叔出谋划策与母相见,说明孝在当时是受推崇的美德。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注】,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焉。”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顿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寤生,难产。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B.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C.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D.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叔段,在兄弟之中年岁小,故称“叔段”。古时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B.辛丑,干支之一,古代常以干支纪日,从甲子开始到癸亥,六十天为—周,循环记录。
C.黄泉,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玄地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D.《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指为人物作传记。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其母,因此姜氏不喜欢他,想立另一儿子共叔段为君位继承人。尽管她急切地向武公请求,但武公没有答应。
B.共叔段在自己封地京城,修治城郭超过先王规制,并贪得无厌,不断侵占他地,竟至偷袭郑都,结果被庄公击败.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再取之,说明庄公颇有谋略.
D.庄公粉碎共叔段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与其母相见,不久就后悔,后经颍考叔出谋划策与母相见,说明孝在当时是受推崇的美德.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及解析:
1.C 2.C 3.D 4.(1)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厌,通“餍”,满足。句意: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对、对于。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我对国家。
B.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C.假如;好像。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它的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D.介词,用。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子犯建议攻打郑国”“可见晋文公是仁义之君”错误。子犯建议攻打秦国,晋文公只是分析了利弊,并不能据此见其为仁义之君。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使者;“共”,供给;“乏困”,缺乏的东西。
(2)“阙”,使减少、侵损;“利”,使……得利;“唯”,希望;“图”,考虑。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5.B 6.C 7.D 8.(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2)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代词,代指“保民而王的人”。句意: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之”:助词,的。句意:现在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了。
B.“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
“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
C.“以”:目的连词,译为“来”。句意: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樊哙侧着盾牌撞去。
D.“其”:代词,它们的。句意: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它们的时节。
“其”: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以桑”作“树”的状语。句意: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
状语后置句,“于晋”作“无礼”的状语。句意: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我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
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
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D.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句意: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宾语前置句,“有何厌”,“之”是提宾标志。句意:那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把……当做边邑;“……也”,判断句式;“焉”,怎么,哪里;“陪”,增加。
(2)“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申”,告诫;“颁”,通“斑”。
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9.B D H 10.D 11.D 12.(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 但斗士众多。”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13.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
“四年”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
“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
“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
B.正确。
C.正确。怜悯;夸耀。两句的“矜”意思不同。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不夸耀名节。
D.错误。这里指官员管理。句意: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御”,迎战;“视”,探视;“师少于我”,状语后置,秦军人数比我们少。
(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 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 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14.B 15.C 16.B 17.(1)失去亲近的人,祸患必然到来,国家困难转而去乞求结盟,所失去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这样做。
(2)这样看来,如果(国君)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睦,神明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依靠的,必将在于德行。 18.①先是用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虞公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然后以虢国和桓、庄后代与晋侯是同一宗族尚且都被晋国攻打为例,说明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就有威胁,反驳虞公认为晋国不会加害同一宗族的虞国的观点;③最后引用《周书》中的话,说明神明只依从有德行的人,不会保佑虞公。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王派周公召见郑伯,说:“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又让晋国辅助你,(你)可以稍稍安定了。”郑伯对周王的命令感到高兴,但又对他没有朝见齐国感到惧怕,所以(打算)逃回国不参加会盟。
“辅之以晋”的意思是“让晋国辅助你”,语意完整,“以晋”是“辅之”的后置状语,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
“其不朝于齐也”是“惧”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都是“劝谏”的意思。句意:宫之奇劝谏(虞公)说/上书劝谏我的人。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晦”错误,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是宫之奇劝阻虞公的话,是说如果晋侯攻下虞国后发扬他的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不会拒绝,这里推测的是晋侯的行为而非虞公的行为,且文中并未说虞公觉得“自己具备美德”。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病”,祸患到来;“盟”,结盟;“所丧”,失去的东西。
(2)“如是”,这样看来;“和”,和睦;“冯”,依靠。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知,先是用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虞公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由原文“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可知,然后以虢国和桓、庄后代与晋侯是同一宗族尚且都被晋国攻打为例,说明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就有威胁,反驳虞公认为晋国不会加害同一宗族的虞国的观点;
③由原文“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可知,最后引用《周书》中的话,说明神明只依从有德行的人,不会保佑虞公。
参考译文:
秋季,诸侯会盟。周王派周公召见郑伯,说:“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又让晋国辅助你,(你)可以稍稍安定了。”郑伯对周王的命令感到高兴,但又对他没有朝见齐国感到惧怕,所以(打算)逃回国不参加会盟。(郑国大夫)孔叔阻止他说:“国君不能轻率(行动),轻率(行动)就会失去亲近的人。失去亲近的人,祸患必然到来,国家困难转而去乞求结盟,所失去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这样做。”郑伯不听,丢掉他(带来)的军队逃回国。晋侯再次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助长,对入侵者不能放松警惕。一次已经可以说是过分了,难道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靠,失去了嘴唇,牙齿便感到寒冷’,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和我是一个宗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因此没有继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他们)做过文王的掌政大臣,在王室有功勋,受勋的记录还收藏在盟府。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惜的呢?再说晋侯爱虞国(这件事),(对于他来说)虞国能比桓叔、庄伯的后代更加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后代有什么罪过,晋侯把他们杀了,不就是因为有威胁吗?亲人因为尊荣而有威胁,尚且被杀害,何况是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洁净,神明必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亲近哪一个人,只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偏爱,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黍稷不芳香,只有光明的美德才芳香。’又说:‘百姓并不改变祭祀的物品,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祭物。’这样看来,如果(国君)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睦,神明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依靠的,必将在于德行。如果晋侯攻取了虞国,发扬他的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难道会舍弃吗?”虞公没有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八月某一天,晋侯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能攻下。”晋侯说:“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被日光夺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天)大概在九月底十月初吧!”冬季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虢国,虢公丑逃亡到京都。晋军回来,驻扎在虞国,于是袭击了虞国,将它灭掉。(晋国)抓住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员。但仍遵循虞国的祭祀,而且把虞国的贡赋归于周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19.A 20.C 21.D 22.(1)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
(2)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 23.①察纳雅言,教化百姓;②具有智谋,把握时机;③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
“舆人之谋”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作“听”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曰”,表示谁要说话,引出后面内容,其后要断开。排除BD。
“棺而出之”,“而”表修饰,连接前后两个词,“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出”的伴随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杀颠颉以徇于师”,晋文公只饶恕了魏犨,但是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且晋文公是因爱惜魏犨的才能而免除了对他的惩罚,并不是因为他受伤。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始”,刚;“昏”,通“婚”,此处指结为婚姻;“若”,如果。
(2)“爱”,爱惜;“材”,才能;“使”,派使者;“问”,慰劳。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于是乎……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想用他们时,多次听从子犯的意见,等待时机成熟。据此可概括出,察纳雅言,教化百姓;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最后攻入曹国。据此可概括出,具有智谋,把握时机。
“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爇僖负羁氏……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晋文公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据此可概括出,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参考译文:
(僖公二十七年)这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就在这一仗了!”狐偃说:“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上、中、下三军,并商量中军元帅的人选。赵衰说:“郤穀可以胜任。我屡次听他谈论,他喜爱礼、乐而熟悉《诗》《书》这些典籍。《诗》《书》这两部典籍,德义都蕴藏其中;礼、乐,又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德与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使用一个人,应全面听取他的意见,明确考察他们的政绩,就赏踢给他丰马服饰作为酬劳。’您不妨试用一下吧。”
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道义,还没能安守自己的本位。”于是在外晋文公为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内则注重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于是都安于他们的生计。晋文公又准备用他们作战,子犯说:“百娃还不知道信用,还不明白信义的作用。”于是文公就去攻打原国来让百姓明白信义的作用。百姓做买卖不求贪得无厌,讲究价钱公道,以示信义。晋文公问:“现在可以动用百姓了吧?”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义,未养成恭敬尊上的习惯。”因此举行盛大的演习来让百姓知道礼义,建立管理爵禄佚位之官来规定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于是,使楚国撤去戍守穀地的兵,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战而成就霸业。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了。
(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包围了曹国,攻城门时死了很多人,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都堆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三月初八日,晋军攻入曹国都城。晋人列举曹共公的罪状,责备他不任用大臣僖负羁,而乘车的佞臣倒有三百人。并责令说;“要供认(当年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发怒说:“我们这些有功劳的不考虑奖赏,还谈什么报答僖负羁?”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魏犨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如果伤得厉害,就杀了他。魏犨把胸部捆得紧紧的出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不是好好的吗?”说完就向前跳三次,拍掌三次,又回身耸跳三次,拍掌三次。于是晋文公饶恕了他。只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
24.C 25.D 26.A 27.(1)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不久,大(太)叔段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4)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了沛公(刘邦)的军营中,私下去见了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全告诉了张良,想叫上张良和自己一起远离军营。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段”“郑伯”等,根据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从文中来看,划线句是对前一句“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记载的解说,从内容和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前面说“故不言弟”,后面应该是“故曰克”,这就排除BD两项;前面解说不称“共叔段”为郑伯弟弟的原因以及称二人相斗为“克”的原因,接着解说称庄公为“郑伯”的原因,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故应断为“称郑伯/讥失教也”,排除A项,故选C项。
25.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传,指为人物作传记”错误,传是解释经书的文字。故选D项。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尽管她急切地向武公请求”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亟请于武公”,意思是“多次向武公请求”,“亟”意思是“多次”“屡次”,即“多次”向武公请求,而不是“急切地”。选项曲解词语的意思。故选A项。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行”,动词,做;“不义”,不义的事情;“自毙”,自遭失败或自受其害;“姑”,姑且;“既而”,不久;“鄙”,名词,边境,边邑;“贰”,古今异义,从属二主;“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第二句中,“若”,如果;“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把……当作;“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同“供”,供给;“其”,代词,代出使的人;“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三句中,“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的宾客”,“其”,代词;“白衣冠”,活用为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目的连词,来;“之”,代词,代荆轲;“至”,到;“既”,已经,……之后;“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第四句中,“乃”,于是;“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以事具告(之)”,“以”,把;“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去”,古今异义,离开。
【注意】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 大雅 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28.C 29.D 30.A 31.(1)庄公说:“多做不义的市一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不久,大(太)叔段命令原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2)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挖一条地道至泉水,在隧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解析】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题难度不大,只有“如二君故曰克……谓之郑志不言出奔”两处断句不同,容易判断。“如二君故曰克”这句中,“故”往往是句中连词,所以应该是“如二君/故曰克”。“谓之郑志不言出奔”中“郑志不言出奔”作“谓”的宾语,不用断开。故选C。
注意: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9.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指为人物作传记”错,传是解释经书的文字。
3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尽管她急切地向武公请求”错,是“多次”向武公请求,而不是“急切地”。
注意: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姑”:姑且;“鄙”:边界、边境;“贰”二心、不忠。第二句得分点:“患”担心、担忧;“阙”挖掘;“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中。
参考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京邑,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 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跨台的。”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城。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间,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日,太叔段逃到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颜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 ”颍考 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 ”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隧道,挖出了泉水,在隧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 ”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