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课件(共30张PPT)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课件(共30张PPT)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07 12: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01
02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加热
O
Hg
O
Hg
氧化汞分子
O
O
Hg
Hg

汞原子
氧原子
Hg
Hg
O
O

汞原子
氧分子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宏观
物质
分子
原子
微观
构成
分解
构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想一想: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吗?
地球
原子
乒乓球
2.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差不多相当于50万个碳原子排在一起。
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想一想:物理课堂中的正负电荷说明了什么?
说明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
铁、铜等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不带电
说明原子不显电性
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科学家
道尔顿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实心球”模型
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1897年,通过实验确认:所有原子中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
英国科学家
汤姆生
阴极射线管实验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表明有电子从原子中脱离。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葡萄干布丁”模型
原子模型
电子
原子
负电荷
电中性
正电荷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电子镶嵌在其中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金箔
探测屏
ɑ粒子发生器
狭缝
英国物理学家
卢瑟福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
原子有核。
实验现象:
1.大部分粒子毫无阻挡的穿过了金箔;
2.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3.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正电荷球
2.原子内部有广阔的空间,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1.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内—原子核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行星”模型
原子模型
实验结论:
原子核非常小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
原子直径的几万分之一
原子核还可再分吗?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一、原子的构成
→每个质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质子
中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每个电子带
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电中性
交流讨论: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1.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2.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3.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行星”模型
想一想:原子中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按轨道运行?
观点: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中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丹麦物理学家
玻尔
电子壳层模型
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奥地利物理学家
薛定谔
观点:电子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有确定的轨道,只能知道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概率的大小。
“电子云”模型
原子模型
“现代量子”模型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任务一:阅读教材P54,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依次类推第二、三、四、五、六、七层。
1 2 3 4 5 6 7
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分层排布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感受电子分层排布特点(以钠原子为例)
+11
简明描述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结构示意图
2 8 1
表示原子核及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
数字“1”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表示电子层以及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原子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结构是否稳定 推测原子 性质 得失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
金属原子
非金属 原子
8个(He为2个)
比较稳定
一般少于4个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
不稳定
易失电子
易得电子
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任务二:阅读教材P54,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填写下表。
通常,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电子壳层模型
行星模型
模型认知——原子模型的演化
葡萄干布丁模型
实心球模型
电子云模型
1803年
1897年
1911年
1913年
1926年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课堂小结
质子
中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分层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电中性←
课堂练习
1.某同学对物质结构知识进行梳理(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A
2.考古学中,科学家使用碳14检测出土文物所属年代,碳14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4 B.6 C.8 D.14
3.下列粒子中,带正电的是( )
A.质子 B.中子 C.原子 D.电子
B
课堂练习
A
课堂练习
4.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粒子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原子
D.该粒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