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7.《一个粗瓷大碗》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4:3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
于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读私塾时,赵一曼在进步青年、大姐夫郑佑之的引导下阅读了《新青年》等革命新书刊,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
1923年冬,赵一曼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赵一曼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并担任共青团地委妇女委员、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人物简介
1.会读“陈、曼”等8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文章段落层次。
2.默读课文,读懂“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查查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3. 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加深对爱心的认识,使爱心贯穿到生活中。
学习目标
我会认








chén
zhēn
lián
liáng
dùn
gāng
huán
màn
我会辨
还要(hái)
还钱(huán)
坑坑洼洼(kēng)
吭声(kēng)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里还呀!”通讯员为难地说。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
从课文第二自然段可知: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赶忙给她送来。”
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2.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来一大碗高粱米饭?
从课文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所以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来米饭是想让政委吃一顿饱饭。
3.小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
为了其他同志,赵一曼舍己为人,将这个粗瓷大碗变成了七班的菜盆。
二、阅读提升思考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就点明“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全句以连词“因为”为支点,前面抑压,强调说明用的次数极少,“仅仅用过一次”,以此来表明用碗一事不寻常的“感人”。
“一次”与“感人”
第一要抓“送碗”的背景:一个“早”字,早到何时?没有界定,表明赵一曼没碗时间的极其久远;
第二要抓通讯员“送碗”的心情,“一直、好不容易、连忙”等词语,展示出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再次说明赵一曼没有碗使用的时间很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赵一曼面对送来的碗是怎样的呢?
第三要抓赵一曼的语言。“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语气那么坚定,不容推托。为什么?赵一曼还以为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呢。所以,她坚决要求退还。层层品读,人物品质自然显现出来。
“送碗”与“还碗”
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记叙了小通讯员“送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的情景。这一“送”一“还”,突出的表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阅读重点
"盛饭”与“倒饭”
课文第五、六、七、八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记叙了赵一曼用碗的经过,而“感人”之处就在这一“盛”一“倒”上。
品读此段时,可按人物出现的顺序,依次进行。先读通讯员所做:“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通讯员想:“我们的政委该吃顿饱饭了。”通过通讯员的所做所想,特别是一个“该”字,说明赵一曼已是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浸透着战士对政委的爱戴。课文接着交代了通讯员所做所想的原因,一个“沾”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日子非常艰苦”。
再看赵一曼所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此处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老李的“没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对表现赵一曼的这种品质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急叫”与“笑说”
当赵一曼的碗再一次“丢”后,小通讯员是“急得直叫”,而赵一曼是“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只有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再次赞美了赵一曼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
主题概括:
本篇文章以“一个粗瓷大碗”为题,通过对当时艰苦条件的刻画,以及赵一曼与粗瓷大碗的故事描述,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赵一曼同志心系他人,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赵一曼的故事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