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 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②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屏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③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衰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④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菜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①。”(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只是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而是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这也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4.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6分)
(二)现代文类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寒三友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 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传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 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节选自《岁寒三友》,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正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C.岁寒三友”原指松、竹、梅,文章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个人,寄寓着作者对于他们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
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加以分析。(4分)
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苗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已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苗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蓄”通“灾”。②当:恰当。③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肖,字面意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的“传”与《苏武传》的“传”均为此意。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别王长史·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都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16.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感慨万千,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 。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用“_ , ”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无法挽回。
(3)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借鸟鸣渲染离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 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意思都可以用成语表述,请按要求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可以替换的成语。(3分)
①“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做某件事很快乐”可以用成语_______来形容。
②“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③“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中“最清楚”可以用成语__来形容。
19.下列对于文段中数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7”说明青藏高原面积广,“1/3”说明植被覆盖面广。
B.“手抓一把”“200颗”说明蒲公英种子个头小、重量轻、易采摘。
C.“29块钱的牛仔裤”体现了钟扬生活的朴素。
D.“5200米”“6000多米”体现采集的艰难、成绩的伟大。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按要求进行改写。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改为反问句:
(2)改为双重否定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① :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② ,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其典型表现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无形的约定来实现这种互惠互利。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③ ,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性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呜——”伴随着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小说《哦,香雪》一文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给“香雪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儿,让她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但火车同时也带来了喧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合肥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D 2.C 3.D 4.第①段——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
第②③段——分析问题: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第④段——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5.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A .“只是因为”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 .“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而是因为……”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只能表明经典抒情诗歌不需背景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意义,而不能直接得出经典抒情诗歌传唱不绝的原因就是“拥有完足意义”,作者并无此意。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按原文,“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导致”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C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D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③段分析问题,第④段得出结论。
第①段:由人们阅读诗歌的习惯,“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提出“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的问题。可总结为: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
第②段:“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表明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表明诗歌阅读中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可总结为: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
第③段:“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表明作者在诗歌写作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赋予的意义”表明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可总结为: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第④段:“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建议: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结合“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可建议: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结合“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可建议: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6.B 7.D 8.(1)从家传和家里积存的画稿以及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他是靠卖画吃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3)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 9.(1)情节淡化,结构散化,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了一个画师的故事,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2)人物形象不做刻意设计,很少有着意的刻画,主要是白描式的勾勒。文章通过叙写主人公靳彝甫平淡的生活展现了他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依然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独特的文人气质。(3)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如关于春夏秋冬的描写。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 “正面描写”错,“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D.“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错误,“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不能改。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文人。结合“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可知,从家传和家里积存的画稿以及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
结合“他是靠卖画吃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可知,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是窘迫而拮据的。
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作品的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故事情节上,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靳彝甫画寓”介绍靳彝甫家的牌子,“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介绍他文人画家的身份,“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介绍他的画作特点,“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介绍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人物塑造上,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可见他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人物性格上不做刻意设计,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态,展示生活的本色。
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不渲染,少修辞,语言质朴自然,描述色调平淡;“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描写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10.C 11.B 12.B 13.(1)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2)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4.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
“故”,意思是“因此”“所以”,一般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
“才性”是一个并列词语,共同作“相县”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均为此意”错。《苏武传》中的“传”意思不同,这里的“传”是人物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不厌烦”错,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趣”同“取”,取用;“谓”,叫;“至贼”,大贼。
(2)“诚”,使……真诚;“致”,获得;“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也;见不善,……以自省也”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身有所进步,不会为外物所役使。(2分,观点、阐释)
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2分,观点、阐释)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5.C 16.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两句都是近景描写”是错误的。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表达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通过本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写到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借景抒情,抒发了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表现与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翻译: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
17.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苍茫”
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絮、啼、溪。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8. 乐在其中 命悬一线 了如指掌 19.A 20.(1)你们能爬,难道我就不能爬?(合理即可)
(2)你们能爬,我就不会不爬。(合理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结合“做某件事很快乐”可以用“乐在其中”。
②命悬一线:处境危险,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结合“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用“命悬一线”。
③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结合“最清楚……的情况”可以用“了如指掌”。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词语作用的能力。
A.“‘1/3’说明植被覆盖面广”错误,原文为“植物种类占到了1/3”,以全国1/7的土地面积占了1/3的植物种类,说明这一地区植物种类多。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1)画线句强调的是“我和你们一样,也能爬”,是一种肯定语气,题干要求改成反问句,那么,在保持语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添加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如“怎么、怎能、难道”等,还要注意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变换时要添加否定词,才能保持语意不变。故可改为:你们能爬,难道我就不能爬?
(2)双重否定句是指一种句式,即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语批肯定句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步的肯定效果,加强了肯定的效果。双重否定句一般需要添加两个否定副词“不”字构成,也可以用“没有”“无”等近义词。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改写为双重否定句,可以表述成“你能,我就不会不”的形式,即“你们能爬,我就不会不爬”。
21.B 22.①利他主义分为两种 ②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 ③往往考虑个人得失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递进。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转折。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推断①处是说利他主义的分类,可以填入“利他主义分为两种”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这正符合《乡土中国》里的观点,人是有亲疏远近的”,推断②处是说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很少涉及关系疏远的亲属,可以填入“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推断③处是说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求自利”的特征,可以填入“往往考虑个人得失”之类的内容。
23.例文:
与时代同向,与世界相拥
小说《哦,香雪》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香雪们”听闻了很多新鲜事儿,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青春的悸动。山沟以外世界的新奇画卷向她们次第打开。
在当下,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慢火车,贵州山区人声鼎沸的“村超”,雪域高原上的牧区,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贫瘠荒原,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网红景点,所有这些给乡民带来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也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但与此同时,外来文明也将打破无数“香雪”们的宁静日子,那种美好的牧歌田园生活,也似乎在渐行渐远。
这不仅是一列火车的新闻,现代文明下乡的故事,不只是“香雪”们的心愿,个体的人生之问,还是乡村振兴的宏大图景,以及一个时代的黄钟大吕。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社会,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像海燕一样,掠过惊涛骇浪,奋力地飞翔;还是像海鸭一样,在轰隆隆的雷声中,瑟瑟发抖?是与时代相向而行,与社会美好相拥,还是陷入惶惑之中,不知所措?
苏子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变是唯一的不变。尤其是今天这个“大变局”中,从“内卷”到“躺平”,从互联网到数字时代、人工智能……一些热词被高高抛起,一些新词迅速湮没,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积久而成的思维方式正在被解构……
当今世界,每个人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距离,或许比双脚走的路还要远,面对这种“迭代”的巨变,无论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还是与数字时代有着巨大鸿沟的老年人,难免会感到某种惶惑惊惧,也或许要经历阵痛。但面对新事物、新变化、新时代,我们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自我缠裹,蜷缩于灯火阑珊的寂寞角落,暗自神伤。而应以奋发的姿态,以豁达的心态,坦然直面社会变革,也由衷地应和着社会发展的宏大交响曲。
文学大家汪曾祺对生与斯、长于斯的北京胡同,有着很深的情结,那里有儿时的糖葫芦,有自行车上的小风车,有走街串巷的货郎的吆喝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通透达观的汪曾祺,终究要和这些儿时的真纯记忆挥手作别,将对北京胡同怀旧伤逝的离歌与挽歌,谱写成都市建设、社会发展的激越之歌。
而如今,伴随着时代发展,昔日的穷乡僻壤,时代的春风也是迢迢暗度,科技的浪潮也是席卷而至,面对时代的春江水暖,不少新青年不再固守祖辈们千年不变的劳作方式,或学会转身,思变图存,适应新的时代,或走向都市,成为打工人,将自己的小日子,融入社会进步的大时光。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辈青年着了“新”的特质,也当不辜负“新”这一时代主题词,保持青春律动,顺应时代风潮,拥抱美好世界。
而这,不也就是“香雪”们所热盼的愿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交代了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后,以“香雪”为代表的人们思想和生活的变化情况,突出了现代经济和自然经济、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的矛盾。材料说明了火车开进台儿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此,应当认识到,以火车为象征的现代文明,在拆除贫困壁垒的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暴力,它打碎了香雪们平静、淳朴、明净、内敛的精神世界。但是,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让香雪们固守大山,与贫穷落后为伴,剥夺她们拥抱文明与进步的权利。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香雪们被世俗化,但是谁也不能阻止文明前进的步伐。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淳朴宁静的传统文明被打破,就不让她们跨进现代文明的泥潭,这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火车带来喧嚣、打破宁静这一负面影响,我们也应当引起重视、警惕,我们应当肯定,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我们要明白并提倡,在物质生活的巨大泥淖中,每个人都应当保有自己精神的洁净。《哦,香雪》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带来暖意和纯净,原因就在于它提示我们——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应该具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
写作时,可以由对“香雪”的“变”与“不变”生发,展开对于“传统文明”(“乡愁”等)是否值得保留,是否还有价值,新的“现代文明”是否全然都是正确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比如,结合当下时代现实,可以说,毫无疑问,乡土社会中的闭塞、陈旧等特点确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也会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带来阻碍,这是应该被摒弃的。如今落后就代表着贫穷,因此现代化乡村想要发展,也可以适当吸取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有益经验,改革生产方式、摒弃陈旧陋习,就像火车带着“香雪们”走出台儿沟一样,积极走出去。此后,转换角度,说明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平静、淳朴、明净、内敛的传统文明正在凋敝。而我们在积极求新求变的同时,也应该保留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传统乡土社会中那些善良淳朴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的规范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发扬。而对于现代文化中的新思潮、新行为,我们应当承认它顺应时代的必然性,但也不能因为追求“快”而丢失了心中最基本的准则。
立意:
1.顺应时代奔跑,坚守精神“乡愁”。
2.守住“乡土”之心,顺应时代之变。
3.让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