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8 10: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南京条约》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1842年《海国图志》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维新变法
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 义和团运动
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8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偶然的革命,
必然的选择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武昌起义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2天
41天
123天
清帝退位
占领武汉三镇
十余省区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
80天
快速阅读教材110-111页梳理自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的历史进程。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
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
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政治:民族危机严重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1901:预约变法
1905:清末新政
1906:预备立宪
编练新军;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君主立宪
“易私塾门榜即为学堂,改亲兵衣饰即为巡警,建一二洋式衙署,用一二留学生,即是崇奉西法。” ——御史欧家廉
“自商部设立……不日开统捐,即日加关税,不日劝募绅富慨助巨金,即日招来南洋巨贾责令报效……自有商部,而吾市井乃转增无数剥肤吸髓之痛。”
——张程《辛亥革命始末》
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 :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尽失“民心”的王朝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905年
同盟会
孙中山
东京
三民主义
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 檀香山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浙皖起义
1907.7
萍浏醴起义
1906.12
黄花岗起义1911.4.27
镇南关起义
1907.12
军事:革命党人发动各地武装起义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铁路为全国命脉,从经济上论,则关于财政;从调运上论,则关于兵政。若铁路为外人所有,不啻举财政、兵政之权,全授之外人也,国尚能自立乎?”
——曾绍敏《漫话四川保路运动》
中 国 铁 路 现 状
俄国:南北满铁路
比利时:芦汉铁路
美国:胶济铁路
法国:滇越铁路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革命形势日趋成熟,革命成为必然的选择!
1、政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4、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军事: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四川保路运动
民心变化
立宪派的转向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低烈度革命,
高烈度变革
(一)低烈度革命
辛亥革命低烈度表现。一是真正交战的地区有限,实打实的仅有武汉地区和南京地区,其他不是很小规模就是呈现一边倒。二是时间跨度不长,前后125天,其中武汉之战断断续续49天,南京之战忽顿忽起才26天。三是伤亡不算大,以最惨烈的武汉之战为例,据统计武汉之战49天里,起义军战死4300人,受伤4100人,加起来伤亡不到8500人。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
革命党 5 革命党 18.5%
新军将领 13 旧官僚
70.4%
巡抚 3 布政史 1 提督 1 总参议 1 咨议局议长 3 立宪派 11.1%
独立各省都督身份
充满“投机”的革命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左面是1911年在《民主画报》上刊载的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请简要叙述画面内容并简析其寓意。
袁世凯戴着官帽,穿着朝服,满脸笑容地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木马看似在前进,事实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暗寓其假共和、真篡权的面目。
新瓶装旧酒:袁氏当国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人 治”
专制集权
君权神授
“法 治”
“限 袁”
责任内阁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成立;
1913年3月,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即将上台组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身亡,时年32岁;
1913年7月,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
1916年3月22日,宣布废除帝制,重归共和;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此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
(二)高烈度变革
1、制度变革:从专制到民主
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节选《清帝逊位诏书》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2、身份变革:从臣民到国民
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钦定宪法大纲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5页。
3、经济变革:从传统到现代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4、思想变革:从专制思想到共和思想
(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5、社会变革:从蒙昧到文明
蓄辫
剪辫
从缠足到放足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政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
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移风易俗,弘扬文明风尚。
(二)高烈度变革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社会化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三、辛亥年革命,
百余年评说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1月11日)
三、辛亥年革命,百余年评说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
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太强大,革命力量太弱小。
思考:使辛亥革命产生遗憾的原因是什么?
三、辛亥年革命,百余年评说
巩固练习
1.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B
巩固练习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C
推荐书目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