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 说课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 说课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0 08: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8课《辛亥革命》说课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
史料
实证
01
03
04
02
学法教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目录/说课流程
Teaching Process
01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8课,在内容上,上承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启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它展现了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对当今国家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1.1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1.2 课标要求
A
B
C
01
以“走向共和”为主题和线索,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了解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等重大事件,并学会阅读和分析解读史料;
02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进步意义与局限。
03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伟大事业,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而认识到今日国富民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 而不断奋斗。
1.3 教学目标
01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①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早期准备;
②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4 教学重、难点
① 三民主义与孙中山所创共和政体的内容、特点;
②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解决
解决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史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史料研读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02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2.1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初中八年级上册教材第8、9课)已经学习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史实基础,且具备一定历史学习能力。
但仍缺乏对革命背景和历史评价的深刻理解。
需要结合史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教法 1
教法 2
教法 4
教法 3
情境教学法
利用漫画、真实历史照片、地图与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史料分析法
提供丰富史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和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主题式教学法
“一课一话题”,
以『走向共和』为线索
2.2 教学方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
2.3 学法指导
学会阅读、整理史料
学会知识迁移
学会探究与评价
学会质疑与思考
03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新课学习
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3分钟
导入
新课
时空定位
新课学习
小结/板书
2分钟
30分钟
5分钟
3.1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出版业奏响主旋律,民国初年的那些新变化……
04
群益书社法
政书广告
(《时报》1913年3月3日)
有正书局《中华民国大事记》
第1册书影
时事新报馆《革命党小传》
第4册书影
【设计意图】民国初年的出版业的新动向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点,通过几则报刊广告与书籍内容,让学生带着历史疑惑进入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展示:3张报刊和书籍的图片
一段书业广告(内容主要为学习美国式共和)
任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3.2 时空定位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坐标轴设点串线,向学生清晰明了地展现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性,以及其与前后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时空观念)
(一)寻共和之路
3.3 新课学习
展示:《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
八国联军合影照、
时局图、
孙中山《救国方针》演讲词
任务:联系前面(教材)所学内容与历史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爆发背景。
设计意图:依托照片与漫画重回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历史现场,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背景,平稳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时空观念】
(一)寻共和之路
3.3 新课学习
展示: 清末新政“保大清”VS 辛亥革命“救中国”
革命党人早期准备表格图示
孙中山、十六字纲领与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图片
任务:①思考辛亥革命是叛乱还是一种进步【历史解释】;
②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梳理并了解革命党人的早期革命准备;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教材,从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突破
(一)寻共和之路
3.3 新课学习
展示: 教材P109学思之窗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孙中山在东京纪念《民报》创刊一周年演讲 词(有关民族主义的表述)
任务【探究活动一】:①阅读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概括三民主义内容;
②阅读材料,谈谈孙中山民族主义有何特点、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③举一反三: 课后查阅资料并思考“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有何积极意义与局限。
设计意图:
①阅读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与评价。
②以“民族主义”为例,教师讲解分析历史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并最终自主解决问题。
难点突破
(二)建共和政体
3.3 新课学习
展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史料(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声的记载)、程正瀛照片、武昌起义油画、铁血十八星旗照片
武昌起义爆发背景 表格图示
起义经过及结果教材表述、黎元洪与湖北军政府照片
任务:①思考武昌起义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历史解释】;
②联系前面所学内容,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梳理并了解武昌起义爆发背景;
③阅读教材,了解武昌起义的经过及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借助表格进一步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背景和可行条件。最后简述武昌起义的过程与结果。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建共和政体
3.3 新课学习
展示: 辛亥革命形势地图
《钦定宪法大纲》VS《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任务:①了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响应并最终建立民国的史实;
②阅读材料:找出两部宪法的不同点,对比分析辛亥革命的“临时约法”在中国法制史上有何重要意义。(教材P112学习拓展)
设计意图:①引入地图进行史料实证,并通过补充相关环节的漏洞(十七省代表南京选举),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民主选举的影响。(史料实证)
②两部宪法对比,让学生体会晚清政府与革命党不同的政治目标和顶层制度设计,从而深入理解革命党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伟大历史意义。(唯物史观)
重点突破
(三)无共和之实
3.3 新课学习
展示: 南北议和局势图、一段孙中山的话(妥协退让)
刘江华著《清朝最后的120天》封面
《清帝逊位诏书》、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照片
任务:①结合南北议和多方博弈的复杂形势,分析袁世凯能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历史解释】;
②阅读教材了解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这一史实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P110学习聚焦与课标要求“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南北议和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通过真实历史图片带领学生见证“清帝退位 ,袁氏上台”这一重要历史转折点,便于后面进一步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过渡】
(三)无共和之实
3.3 新课学习
展示: 四则史料——清末国歌与民初国歌歌词;《时报》描述民初新变化史料;陈独秀与孙中山谈民主政治名存实亡的史料;
一个提示:列宁谈如何判断历史的功绩;
任务:①阅读材料,分析两则国歌歌词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
②阅读材料,总结归纳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与局限
【历史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四则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归纳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史料、归纳概括和独立思考能力,并提高“一分为二”的思辨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难点突破
3.4 课堂小结/板书
【设计意图】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而认识到今日国富民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鼓励青年学生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家国情怀)。
04
教学反思
教学优点
教学不足
改进办法
教学优势
01
02
03
04
充分结合课标、教材和学情对教材进行整合,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以学生为中心
史料结合,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直观化理解历史问题,浅显易懂。
以“走向共和”为线索设计教学过程“寻共和之路”“建共和政体”“无共和之实”,涉及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结局、评价,逻辑清晰
教材整合
学生主体
史料结合
逻辑清晰
教学不足
整合课程,课堂容量大,不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环节设置不够完整,
如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并未涉及,
且未进行教学实践,无法把握教学时间。
板书与课堂小结放在一起,
未明显区分和明白二者的作用。
01
02
03
存在不足
优化改进
改进办法
0 1
坚持阅读、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如:加强黑板字练习,改进教姿教态等)。
02
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充分了解学情,同时关注时政热点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0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谢谢欣赏
欢迎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史料
实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