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九单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现代史阶段梳理
一、过渡时期(1949—1956):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四、徘徊中前进(1976—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
1. 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2. 主要内容:
(1)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名、首都、代国歌、国旗和纪年方式。
(2)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为主席,朱德,李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一)筹备:新政协的召开
[深化扩展]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不同
(1)组成:新政协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由来:新政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伟大成果/旧是抗战胜利的成果。
(3)地位:新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能的地位/旧代表各界和平的意愿。
(4)性质:新政协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旧是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爱国人士争取和平民主的组织,很快解体。
(5)成果:《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旧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很快被撕毁
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
1. 国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2.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
中国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国内仍有封建残余,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
思考:结合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外来侵略
和内部压迫
各阶层的
救亡图存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民政府的抵抗运动
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和剥削
无产阶级
中共领导的革命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展开百年救亡征程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
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人民当家做主
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
1.从政治视角看——
归纳:请结合教材和图片,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政治层面的重大事件。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新中国初期:剿匪镇反
(2)1950.10-1953.7:抗美援朝战争
(3)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五四宪法出台
(1)继续完成解放战争+剿匪镇反
建国后镇压反革命分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2)抗美援朝
讨论: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作出出兵援朝的决策的理由?(原因)
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③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2.概况: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请求,彭德怀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②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支援战争。
③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斗争性质:
(2)抗美援朝
国际威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锻造了抗美援朝精神,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环境。
3.意义:
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者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9.12)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
杨根思,江苏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2)抗美援朝
(3)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第一届全国人大取得了哪些成果?
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 景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新中国政权建立、民主政治的发展 国家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过 程 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共同纲领》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具体实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内-新-广-宁-西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内容: 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五四宪法有什么特点?
(4)意义:
(2)原则:
(3)性质:
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从专制到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过程,民主的范围在扩大。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2.从经济视角看——
归纳:请结合教材和图片,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经济层面的重大事件。
1.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2.恢复国民经济(银元之战,米面之战)
3. “一化三改”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背景:
(2)概况:
(3)性质:
(4)意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从封建束缚中彻底解放,提高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工业化建设。
③推动工农联盟的巩固,巩固人民政权。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依旧是土地私有制)
思考:土地改革后土地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还包括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分给人民就是在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主人,巩固了工农联盟,因此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恢复国民经济(银元之战,米面之战)(1)背景:
(2)措施:
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并用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
材料3:“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共产党是军事打一百分,政治打八十分,经济打零分。”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①新中国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财政困难。
②投机资本制造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
2.恢复国民经济(银元之战,米面之战)
(3)目的:
(4)意义
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
1.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指导方针:
时间:1953年-1956年底
特点:
3.“一化三改”
(1)一五计划
面对这样的经济现状,新中国该如何发展?
一五计划有什么突出特点?为什么?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背景):①历史基础(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威胁(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必须增强国防实力);③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经验)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材料2: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材料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1954年6月)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3.“一化三改”
(1)一五计划
布局:
意义: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东北地区为重点,中西部也有建设。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材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目的:
(2)内容: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通过和平赎买,从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饼状图反映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3)实质:
(4)意义: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所以,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一五计划的有序开展,生产力不断发展,因此需要变革生产关系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三大改造总体上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必要的。
在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所以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资本主义工商业满足了国家对一些工业品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又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因而必须对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重要基础
必要条件
同时进行
生产力
生产
关系
【归纳总结】一化三改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
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 国际局势:
2. 国内形势:
美国二战后规划建设海军驻军和军事基地
3.从外交视角看——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总体政策:
独立自主之和平外交政策
(1)二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遏制的“冷战”政策。
百废待兴,政权需巩固,经济需恢复。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性质等。
3.从外交视角看——
(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效果如何?
材料一:“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外交政策 作用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一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1950年,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建交高潮。(其中大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
(2)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巴基斯坦
瑞士
芬兰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成就:
局限:是一种意识形态外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第二次外交高潮
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正式倡议: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真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1)概况: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 结果:
①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②印度支那问题因中国努力得到政治解决
(4)作用:
第一次实践:
日内瓦会议
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1)背景: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2)会议地位:
(3)中国贡献:
(4)意义:
①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第二次实践:
万隆会议后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1960—1964年又有加纳等14个亚非国家与新中国建交。截止1964年,同中国建交的50个国家中,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已占30个,占绝大多数。——薛伟强《基于核心素养的专题教学设计:以中国现代外交为例》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团结
4.思想角度看——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